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体中氨氮的来源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来源于大量的含氮有机物的排入,如蛋白质、氨基酸、尿素、胺类和硝基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可使有机物分子脱出氢原子,经过碳化、硝化阶段,有机物的大分子变成了无机物的小分子,生成的产  相似文献   

2.
<正> 一、基本概况氧化塘是一种和自然水体自净过程十分相似的废水处理设施。其特点是在没有动能的池塘中、微生物依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氧化有机物,氧化塘是浅塘.有利于阳光照射促进水温上升而增快微生物的分解,这样可以强化浮游藻类和底部高等植物的繁殖,植物体以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无机物为营养,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又返回供给微生物繁殖。从另一方面说,可沉的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行无氧分解产生CH_4、CO_2、NH_3等物质;悬浮物和溶于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菌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产生CO_2、NH_3、PO_4~(-3)、H_2O,而异氧微生物主要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物质作为能量合成新的细胞;藻类则以有机物分解产生的CO_2,P,NH_3为营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新的细胞,并释放出氧溶解于水体中,使污水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3.
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的影响下,生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基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极为复杂,除氮、磷等关键因素外,还有光照,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水的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等,因此,很难准确预知藻类的生长状况。鉴于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尚缺乏系统的预测方法,为能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在建的大凌河白石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水…  相似文献   

4.
X52 200101441CBS水体修复技术/丁吉震(重庆煤炭设计院)//洁净煤技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一2000,(4)一36一38环图X一38 CBS(集中式生物系统)是一种高科技的生物修复水体的方法,即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机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从而去除污染物。CBS水体修复技术是在无固定设备且完全自然状态下,在流动的水体中,用喷洒微生物的方法把被污染河道水体中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全过程。CBS系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光合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等构成了功能强大的“菌团”。CBS的作用:1.解决有机…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以藻类处理污水的方法起源于奥斯瓦尔德(Oswald)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作。他们发现了促进生活污水中藻类和好氧细菌共生的内在优势:藻类提供氧给细菌分解有机物,细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作为藻类生长的基质。氧化塘很适于常规技术造价太高或需大量能源而不能处理的污水。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藻类是一些低等植物,它们在自然界水体的自净和物质循环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水体的自然净化除通过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过程外,最重要的必须通过生物的净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污水排入河流或湖泊,其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下产生二氧化碳、铵盐、硝酸盐、磷酸盐和水,而这些物质又被藻类所利用。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氧又氧化一些还原物质并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对于有机物的好气分解。所以,藻类的大量生长,能消耗水中的氨态氮、硝酸盐氮和磷等,同时水中的溶解。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氯去除水中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二氧化氯对水体中腐殖酸,酚类和藻类等有机物的去除和杀灭作用,表明二氧化氯对水中有机物有较强的去和用,可用于饮用水,生活用于和养殖用水的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8.
淡水资源随着工业发展出现污染问题,加强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十分必要,藻类在水净化中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以水体污染中藻类在重金属吸附、有机物治理和菌藻共生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综述了藻类在水体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XAD-8大孔吸附树脂对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组分分离,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对自然水体和底泥中的疏水酸(腐殖酸、富里酸)、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和亲水物质进行表征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亲水物质富里酸腐殖酸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底泥中有机物的含量为:腐殖酸富里酸亲水物质疏水碱疏水中性物质.根据红外、紫外、三维荧光光谱可知底泥中有机物的芳香程度、不饱和程度及分子量大小略高于水体有机物.根据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标(BIX)可知,底泥和水体的腐殖酸和富里酸主要来源于陆生动植物和土壤有机质,而其余物质主要源于细菌和藻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的藻类暴发,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藻毒素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生物控藻是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它借助于溶藻细菌、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滤食藻类的微小动物以及鲢鱼和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对藻类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藻类生长的目的。本文概述了藻类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化学发光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虎  陆明刚 《环境科学》1990,11(1):58-60,55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水体中无机物、有机物和生物量的化学发光法检测以及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发光法监测。  相似文献   

12.
1以高锰酸盐指数为代表的有机污染为其主要污染特征 "九五"期间,黑龙江黑河-逊克江段水体仍以有机污染为其基本特征,有机物在污染物的构成中占有绝对比例,其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构成百分比分别为76.28%、23.72%.  相似文献   

13.
刘剑  李俊生  申茜  宋阳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4):1089-1096
基于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测量的10个采样点的水体各组分吸收系数光谱,分析了秋季昆明湖悬浮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藻类颗粒物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水体总吸收当中,藻类颗粒物贡献率最大,CDOM次之,非藻类颗粒物贡献率最低,这表明藻类颗粒物是秋季昆明湖水体中最主要的水体组分.秋季昆明湖南部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均大于北部,这可能是因为昆明湖水由北侧流入从南侧流出,且北京秋季盛行北风导致的.未发现CDOM与叶绿素a浓度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与藻类空间分布不均匀、并且受CDOM外源影响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24.78‰、3.72‰~5.76‰,-25.81‰~-21.22‰、3.23‰~4.81‰,-27.99‰~-23.74‰、8.06‰~12.48‰.从蓄水前到蓄水后初级生产者(POM、固着藻类、水生植物)δ13C、δ15N(除水生植物)值均呈现贫乏趋势;消费者δ15N值变化规律与初级生产者一致,但其δ13C值无明显变化;汉丰湖鱼类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为3级,消费者中杂食性鱼类居多其碳源主要来源于固着藻类.新形成的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与藻华有关的微生物群落对水体中的氮、磷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了解富营养化水体中细菌和藻类演替的驱动因素以及规律对预防藻类暴发和控制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岩口水库上游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藻华暴发期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16S和23S测序分析了不同微型水体中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组成特征,对细菌和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偶联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微型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与其他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均为不同微型水体中相对丰度较大的细菌门类;蓝藻和硅藻是点源污染池塘中的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藻类,而蓝藻和裸藻是面源污染池塘中的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藻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不同形态氮浓度是影响点源污染池塘中菌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高锰酸盐指数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是影响面源污染池塘中菌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富营养化微型水体藻华暴发期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究,可为富营养化微型水体的藻华控制以及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型的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新陈代谢,对水体中的氮、磷物质进行吸收;可以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把水中大部分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降解;还对藻类的生长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总之,种植大型水生植物将会是在水污染治理中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在各国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十分重视。二氧化碳本来在自然界形成很好的循环平衡系统:有机物分解(包括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的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起来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再分解、固定,循环进行。并且长期以来基本平衡,其年平衡量约为600亿吨。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能耗迅速膨胀,造成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南方封闭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物浓度高、透明度低等问题,文章在草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蚌螺草系统,研究了该系统水体修复效能及其修复稳定期抗环境胁迫性。结果表明,蚌螺草系统3(1 750 g/m3背角无齿蚌+87.5 g/m3铜锈环棱螺+3 000 g/m3矮生苦草)既能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显著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又能明显遏制底栖藻生长,有效发挥蚌螺生态功能互补作用。水体经修复后,浊度、浮游藻类叶绿素a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2%和98.5%,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可从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Ⅱ~Ⅲ类水平。蚌螺草系统3在外源污染胁迫下,水体浊度、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在15 d内均可恢复至外源污染前水平;在杂食性鱼类干扰下,若鱼密度不超过40 g/m3,各指标均可在1个月左右恢复至鱼类干扰前水平,展现了较好的抗外源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淀山湖318国道与威尼斯别墅邻近水域建立试验区,分别进行了水生植被恢复与鱼类-贝类控藻试验。基于2009年3月-2010年5月的监测资料,依据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了试验区水体营养状态,分析了采用水生植被恢复和物理-生物联合控藻措施对试验区水质的改善情况,并分析了两种措施对试验区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318和威尼斯试验区内样点的卡尔森指数均低于对照样点D和H,表明恢复水生植被和放养滤食性鱼类、贝类可以明显地净化水质、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2)318试验区内样点的年平均卡尔森指数低于威尼斯试验区,表明恢复水生植被比放养滤食性鱼类、贝类相比效果更好。(3)318试验区的藻类密度年均值40.55×104个/L小于威尼斯试验区的藻类密度44.66×104个/L,318试验区平均的藻类多样性指数2.60明显高于威尼斯试验区平均的藻类多样性指数2.49,表明318试验区藻类的多样性水平较高,而藻类密度较小,面临蓝藻爆发的威胁比威尼斯试验区小。  相似文献   

20.
分层型水库藻类季相演替的细菌种群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浮游藻类和水体中的细菌是水生食物网的组成部分,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水库当中藻类和细菌群落如何互作及其对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响应研究却较少.本文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藻类种群时空演替与细菌群落的生态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藻类群落结构中,硅藻和绿藻也为全年优势门类,且在8月,蓝藻取代硅藻成为第二大优势门类,平均相对丰度为30.13%.DNA测序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全年优势细菌,其中变形菌门在7月达到全年最大相对丰度71.68%.酸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作为稀有类群,其相对丰度最大分别为10.20%和5.56%.共生网络分析表明,藻类与细菌之间的关系以正相关居多,表明二者之间的互作关系可能以互利共生为主.Methylotenera作为关键节点,与小球藻呈显著正相关.柵藻作为藻类群落中的关键节点,与甲基杆菌属、Solitalea和红育菌属等多种细菌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藻类和细菌群落的演替受到水温、pH和电导率的显著调控,环境因子对藻类和细菌群落变异解释分别为93.1%和90%.本研究结果将为深水型水源水库生态系统中藻菌互作关系的微生态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