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姜华  吴静  吕连宏 《环境保护》2022,50(5):40-44
我国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了全面细致的总体部署,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应坚持全国统筹,同时提出各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本文在系统分析如何理解坚持全国各地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要求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减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各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内生动力不足、碳排放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各地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各不相同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应从加强区域低碳发展协调力度、优化区域低碳能源生产与供应格局、推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开展区域协同减碳和梯次达峰试点、强化城市和乡村低碳发展协同几方面持续发力,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2.
正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是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实现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近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致力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安高新区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耗,碳减排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艰巨.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系统核算园区内碳排放,对不同能源种类和不同行业企业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Kaya模型设定多种独立的碳达峰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总量值及碳达峰时间;最后结合西安高新区发展特点科学甄选相应的碳减排路径,给出合理的减排建议.结果表明,目前电力消耗碳排放占比最多且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工业碳排量始终占主导地位且第三产业发展日益蓬勃;碳排放因子情景、能源强度情景和经济水平情景这3种情景下可于2030年达到碳达峰,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西安高新区未来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影响最大,产业结构情景、能源结构情景和人口规模情景在2030年前没有出现峰值;未来减排路径主要从电力部门脱碳、经济稳健高质量发展、能源及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入手,可为实现碳中和预留更多的准备时间,也为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与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要锚定实现碳中和愿景,牢牢抓住"十四五"的关键窗口期,统筹谋划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并实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行动,推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以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需求,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对中国合理制定2030年碳达峰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该文筛选发表于2015—2020年间的18篇文献,采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碳达峰路径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多数文献预测中国将于2030年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平均预测峰值水平约10.9 Gt CO2;碳达峰时煤炭占比平均值为51.9%,非化石能源占比平均值为22.4%,经济年增长率平均值为5.4%,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平均值为54.0%.②该文筛选的样本对碳达峰路径预测结果与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一致,文献发表时间越晚预测的达峰时间越早且峰值越高.③除碳达峰时碳排放强度下降率(peakCEI)外,其余变量均对碳达峰峰值具有显著性;除文献类型(PTY)、影响因子(IF)、碳达峰时煤炭占比分类(yblcoal)、碳达峰时非化石能源占比(pnf)外,其余变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显著性.未来中国应从基于成本效益的最优达峰路径、完善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区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是确保全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基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安徽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等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分析了安徽作为发展中省份,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非化石能源发展条件受限、运输结构调整难度大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围绕做好全方位碳达峰顶层设计、推动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健全碳达峰行动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安徽省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频发,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世界发展趋势。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要在不到9年的时间内实现碳达峰并在其后30年内实现碳中和,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张静  杨萌  张伟  曹东  赵静  李勃  薛英岚  蒋洪强 《环境科学》2024,45(3):1285-1292
电力行业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并加快脱碳进度,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排放-能源集成模型(iCEM),对河南电力行业“双碳”目标下控煤降碳路径开展情景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电源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等措施,河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将于2028~2033年实现碳达峰,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仍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峰区间为2027~2031年.大力发展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采用更多低碳零碳热源、提高外调电比例、加大煤电节能改造是碳达峰目标约束下河南省控煤主要措施.碳中和阶段,布局内陆核电是缓解河南省控煤压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需要提前开展论证研究.加速推进落后机组淘汰和现役机组节能改造、加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超前规划外调电,并配套完善煤电退出和调峰的市场机制、增加系统灵活性、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等政策,是河南省电力行业控煤降碳路径有效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助力交通运输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研究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和能源强度等8个变量作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并根据1990-2019年指标数据建立LSTM碳排放模型,在低碳、基准及高碳3种情景下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低碳、基准及高碳情景下,碳排放达峰时间分别为2033年、2035年及2038年,峰值量分别为1145.64,1218.68,1308.40百万t.中国应积极采取节能降碳措施,优化交通运输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应用,促进中国交通碳排放向低碳情景发展,助力达峰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LEAP模型,构建了适用于X市的LEAP-X分部门测算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和2023年达峰情景等4种碳排放达峰情景.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仅在强化低碳情景与2023年达峰情景下可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强化低碳情景达峰时间约在2025年但实际可能推迟,峰值约为1.7亿t.工业是碳排放量最大部门,石化行业是工业中占比最大行业,不同情景下其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发电与钢铁行业占比逐年降低,净调入电力逐渐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是X市碳达峰主要驱动因素.强化低碳情景下单位GDP碳排放量在2030年将较2020年下降41%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碳达峰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程,中国各省级地区的碳达峰研究对全国碳达峰任务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基于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延伸构建了碳达峰时间预测模型。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强度改善的9种组合情景下,预测了2020— 2040年全国30个省级地区(除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碳排放总量,并通过拟合计算与历史期峰值的比较,得到碳达峰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对各地区是否能够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级地区碳达峰时间差异明显,在空间格局上呈南北条带状聚集。(2)碳排放强度的改善对碳达峰时间影响较大,4% yr-1的改善对 2030年前达峰最有利。(3)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但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于我国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把握城市群发展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趋势与战略作用,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城市群在脱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好重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协调好城市群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互促、互通关系;要坚持站在城市群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城市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与差异;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高碳产业脱碳改造与零碳、低碳产业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城市群零碳、低碳能源系统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先锋引领作用;要坚持城市协同、优势互补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焦化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面临着减污降碳与协同增效的重大挑战。由于焦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寻求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对焦化行业而言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焦化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推动焦化行业向低碳、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零碳工业园区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园区探索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推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历程,梳理了零碳工业园区发展现状,指出了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碳排放家底有待摸清、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加快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并构建了零碳工业园区实施路线,以期为推进我国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改进,创新煤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对煤化工产能、碳排放进行估算,同时优化碳减排路径,减少煤化工生产中的碳排放,为人类生存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对碳中和背景下宁夏地区煤化工领域碳减排的实现措施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宁夏地区煤化工产业绿色化生产需求,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促进宁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发严重气候危机,进而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立足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技术研发等多重挑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逐一突破,充分利用政策激励、科技支撑作用,调整能源结构,做好重点领域碳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7.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电力行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部门,其煤炭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占中国总量比重分别达到50%以上和40%以上。控制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对于中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意义重大。在2021年4月的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9.
<正>一、深刻认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及我国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基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的承诺为全球高质量绿色复苏注入了强心剂和新活力,但实现该目标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挑战。它将倒逼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会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带来机遇。建议切实贯彻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双控目标",充分考虑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和现有污染减排考核体系相结合,增强"十四五"的行动力。尽快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考虑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低碳转型,布局低碳/脱碳技术,提升未来绿色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