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②4月16日,河南洛阳老君山。一名"蜘蛛侠"腰间系着线绳,冒着5级大风攀爬在海拔2000多米笔直的悬空栈道下捡拾垃圾。遇有落石,他用双手护住头部,找石头缝下躲避。游客比较多时,下面的垃圾也多,基本上隔三五天捡一次垃圾,下去一次得一个多小时,远的话八九十米。一次捡垃圾编织袋五六袋,最少也得两三袋,一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绿色环保呢?这个问题可能会困扰着大家,但当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后,就会知道答案了。清晨,我和妈妈下楼去倒垃圾。楼下有各种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绿色)、不可回收垃圾桶(黄色)、有毒有害垃圾桶(红色)。当时我想都没想就准备把手里的垃圾随便丢进其中一个垃圾箱里,妈妈看到后连忙阻止我说:"孩子,你得  相似文献   

3.
2003年闹“非典”那会儿,北京某小区有人把垃圾乱放在楼道口,臭味弥漫、蚊蝇翻飞,脏不堪言。小区物管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有关规定,在垃圾小山旁贴出处罚告示,可这不仅没起到警示作用,而且警示牌的出现,似乎为乱扔垃圾者指明了更准确的坐标。没辙,有人想了一招,把处罚警示语换成  相似文献   

4.
盛华 《环境教育》2003,(4):33-33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产生一些垃圾,有些垃圾是可以被生物降解的。可被生物降解的垃圾在一些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分解成为无害物质,这些因素包括微生物(如细菌)、水、光和空气等。但是,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生活垃圾的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简单的实验,通过研究,将帮助我们找到其中的答案。实验用品:可粘贴标签;新鲜柑橘皮5个;5个密封袋;小铲子一把;泥土若干;洁净河水一瓶;削尖了的铅笔等。实验步骤:1.把柑橘皮分成差不多大少的5份,往每个密封袋里各放入1份,在袋外贴上标签,注明1、2、3、4、5号。把1号袋里面的空气挤…  相似文献   

5.
小姨是个清洁工,负责很长一段街道的清洁工作。她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看到一向疼爱我的小姨那样憔悴,我心里很难受。是呀,姨夫在外地工作,小姨为了多挣点钱来维持一家人生活,为了把表弟、表妹拉扯大,她起早贪黑地干,可真不容易呀!我能替她干点什么呢?帮小姨倒垃圾吧,哎,一个堂堂中队长去倒垃圾,那多没面子!不去吧,小姨这样累下去,万一病倒了,那可爱的表弟、表妹怎么办呢?再说了,放假前,老师不是再三强调在假期中要帮大人做点事吗?况且,在班上,我还是当众表了决心的!  相似文献   

6.
<正>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环保志愿者也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手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入了"强制"时代。上海大大小小社区里,一夜之间楼道内的垃圾桶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300至500户设置一个垃圾投放点。居民一天内倒垃圾的时间段有两个:早上7到9点与下午4到6点。垃圾必须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投放,违者个人罚款50—200元。不止是上海,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7.
<正>"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我在想,垃圾究竟应该怎么分类呢?暑假我们搬到了新房子,我看到小区内每个楼前有四个垃圾桶,分别标明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大多小区都把垃圾桶分类放置,但很少有人按照标识的类别去扔垃圾,有的  相似文献   

8.
正1994年夏天的北京街头,忽然出现了一群捡垃圾的外国孩子。他们在外籍老师的带领下,手拿着长夹子,一下一下地把丢弃在街头的垃圾捡起来集中处理。当时的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把捡垃圾归口到环卫系统,当得知这支捡垃圾的"专业"队伍来自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时,人们既感新奇又感不解。新奇的是,外国孩子居然跑到中国来捡垃圾;不解的是,捡垃圾这样的事情有多大意义,还值得在异国他乡也不放弃?就在中国人对此事街谈巷议的同时,一个国际  相似文献   

9.
<正>下午,一进公园的大门,就望见许多排列在小路两旁的大树。那可人的绿色,给小路增添了几分生机。我漫步在这里,听到几只麻雀在枝头欢唱着,金灿灿的阳光似利剑般穿过树叶,斑斑驳驳地照在地上。看!在那不远处,是一块湖泊。不过,这片湖泊上漂着塑料袋、雪糕袋……只有一个老爷爷在小船上用大网子捞着垃圾,我决定  相似文献   

10.
正从去年六月起,我们小区就刮起了垃圾分类的"大风"。我一直懵懵懂懂,垃圾分类那么麻烦,真的有必要吗?直到那一次……"小雨,去帮妈妈把放在门口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妈妈把垃圾袋递给我,转身又忙去了。我撇撇嘴,极不情愿地拎着袋子下了楼。哎,怎么这么多垃圾!垃圾桶已经堆满了各种垃圾,如一座高山,时不时还  相似文献   

11.
正"平常这些废瓶子、塑料袋都随手一丢,十几个废瓶子拿到这里就能换一袋盐或其他生活用品,真是太好了。"73岁的洪仙红老人举着刚兑换来的牙刷和肥皂满脸笑容。在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垃圾兑换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垃圾产生量大,公众素质高,可兑换的生活用品品种丰富,甚至可以把垃圾计价后储蓄进社区银行,等留守老人需要志愿者服务时,换取一定时间段的公益服务。垃圾兑换超市作为对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相似文献   

12.
什么声膏?儒岱朝台北街头的一只垃圾箱看去。鸟叫?垃圾箱里有小鸟?儒岱走近一看,垃圾箱里有一只小纸盒,纸盒里有一只——这也叫猫吗?猫还能这么瘦小?也许,母猫生下小猫后觅食去了,一会儿会回来的,等吧!等等吧。儒岱看看表,看看猫。可是,有人倒垃圾了,弄得小猫满头满脸的土。儒岱推开垃圾,抱起这只被遗弃的小猫。小猫用一只眼睛看着儒岱。他看我,他看我呢!儒岱心里升起一阵阵说不上来的温馨、甜蜜和酸  相似文献   

13.
正寒假时我家开展了"家庭垃圾分类"活动。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我成了家里负责监督大家把垃圾分类回收的"小小监督员"。首先,我让妈妈买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是绿色、黄色、红色。然后我在绿色垃圾桶上贴上纸条,写着:可回收垃圾;黄色垃圾桶写着:不可回收垃圾;红色垃圾桶写着:有害垃圾。  相似文献   

14.
心中的绿洲     
岑建平 《绿色视野》2009,(11):59-59
早晨,随着一声关门的响声,我纳闷开了,妻子刚退休,不在家好好歇着,哪来那么多事?尤其是早晚那段时间,跑的不见人影。怀着探个究竟的好奇心,我马上奔到阳台观察。循着妻子的身影,我终于发现了秘密:树影婆娑的阳光里,妻子时而弯下腰,时而挺立身体,正在把丢弃在草坪上的几袋垃圾,捡起来放回一旁的垃圾桶内……我看呆了,这样的场景似乎在电视里才出现过,  相似文献   

15.
绿色和灰色     
正我居住的小区是个漂亮的花园式社区,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我每日进进出出,从不为环境的优劣担忧。然而有一天……暑假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急匆匆地走出单元门时,我意外地看到了与单元门咫尺之隔的垃圾山。各式各样的垃圾,可谓"种类齐全"。这些垃圾不但堵了路,也堵了我的心。我希望回家时不再与它们相见。但此时我心里不由冒出一个问题:"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妈妈告诉我,会有一辆货车将它们运走。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条鱼儿,以前生活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那里伙伴成群。后来经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小溪里不断有人扔进垃圾,例如:人们吃剩的三明治、剥下的香蕉皮、用过的塑料袋、喝完的牛奶瓶等。垃圾的不断增多,也使溪水变得又黑又臭,我逐渐失去了我的伙伴们,我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起  相似文献   

17.
陈平 《环境教育》2004,(3):51-51
一次在校长室暂坐片刻,一位帮学校处理垃圾的老板拿来了一张垃圾运输的发票请校长签字,我和她一聊才知道,学校每年的垃圾运输费就要2~3万元。对一所中学来讲,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支出。后采听运垃圾的师傅讲,学校一般情况下每天要运出一车垃圾,要是在夏天就更多。那么,学校是否能带头实现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呢?当然能。 我们要把平时处理掉的废物变成财富,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环境,培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垃圾回收也成为了一种产业,创造了财富。其实,在学校进行垃圾分类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经费的问题,也在于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一提环保,学生们大多认为到大街宣传,到红领巾街、文明岗去捡拾白色垃圾才是环保,却不知在学校里更需环保。 发现问题,确定班会主题   每天我们都要做值日,会发现总有扫不完的垃圾,一天要倒三四次纸篓,教室、楼道里仍不见干净整洁。抓住这个问题,调动班干部课下调查下列问题:①每班平均每天倒几次垃圾;②把垃圾分类会发现什么;③怎样减少垃圾。一周后,班干部主动找到我一起制定了班会的主题《实话实说》,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制造垃圾的是谁 ?怎样做才能把垃圾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抓住问题,制定合理的“决议”   发…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塑料制品消费大国,根据印度官方报道的数据,在2000年,有超过61000吨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印度将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塑料制品消费国。在印度,被丢弃的塑料袋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随波逐流,最后聚集在水沟里阻塞排水系统;另外就是被印度无处不在的牛误食,成为噎死牛的元凶。现在,印度一家致力于垃圾回收和能源节约的非政府组织“康威斯”决心改变这个现状,他们想出了一个“时尚”的新点子来解决这个问题:把废塑料袋重新处理,加工成时尚手提包。安妮塔·阿胡贾是康威斯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处理废塑料项目的发起人。…  相似文献   

20.
钱夙伟 《环境教育》2014,(10):19-19
正"捡垃圾换门票"是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2014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据称和每天三万多人的游客量来比较,来这里用垃圾兑换门票的人并不是很多。但通过在景区里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捡垃圾最多的一名游客,半天的时间里在景区捡了8斤重的垃圾,送到了回收点。当然,对于不少游客,并非是为了一张门票才去捡垃圾。一位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