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长期以来,行人、非机动车的违章行为在不少城市屡见不鲜,并被认为是令交通管理部门最为头疼的“痼疾”和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顽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治理行人“越轨”走路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的重要举措。在久治难愈的恶习面前,整治行人违法可谓是一场战役性革命。“行路革命”能否有效根除“痼疾”,社会各界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大正在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制订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实施细则,以此来弥补《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存在的漏洞。去年8月19日,四川省高院向最高人民法院发传真指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存在着"行人不担责可能会纵容行人违法"等三大漏洞,建议相关部门能  相似文献   

3.
今年9月15日,我省《海峡都市报》在福州对行人的交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分发卷收回100份有效卷,发现有59%的行人承认闯过红灯,有78%的行人曾逆行。下面是此次调查结果的图示表:  相似文献   

4.
违章行为是诱发事故的温床与祸根,它对安全生产危害极大,又是安仝生产工作的痼疾.如何有效地反违章行为,笔者认为必须从头抓起.  相似文献   

5.
大街上行人川流不息。在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不时传来一种人力三轮车“闪开”、“让一下”的吆喝声。听到吆喝声的行人,似乎总是很自觉、很“知趣”地纷纷退开,且唯恐躲避不及。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力三轮车呢?货运小三轮也!若问为何行人对它退避三舍?车速非凡也!城市里一般的货运人力三轮车,通常总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上升和车辆的暴增,城市出现了道路交通秩序的混乱现象。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行人乱过马路的现象随处可见。醒目的人行横道线几乎成了行人眼里的摆设。  相似文献   

7.
“人行横道”是保障行人横穿道路时的安全通道。但在城市中众多“斑马线”上看到的情景却不尽如此,发生在人行横道及周边地域的交通事故不胜枚举。人行横道是专门辟给行人穿行的专用通道,机动车到此如高度警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极  相似文献   

8.
冷热不均的"酒后代驾" 被称为"酒后代驾"的新兴行业,自实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加重了对醉酒驾车处罚后,在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越发地"火"了起来。而在另一些城市,"酒后代驾"则境遇清冷。在西安几乎是一片冻土;福州的酒楼经营者对此反应冷淡;扬州市自去年出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也不是新手一天中午,在道尔顿大街钟楼附近发生了一起车祸。但幸运的是,被撞的行人脚上仅有几处擦伤。司机停下车,在警察到来之前,他恼怒地对行人喊道:"为什么不注意?要知道我是个熟练的驾驶员,开车7年从没出过事!"行人闻言大怒,立刻接过司机的话说:"可我也不是新手,我已步行46年了!"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重庆市交巡警推出的"智能斑马线"系统正式通入运行,这种斑马线可感应50米外驶来的车辆并通过语音提醒路人,并在斑马线两侧形成舞台追光效果保护行人,警示车辆,对不让行行人的车辆自动启动违章拍照功能。记者在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求精中学附近看到了这条"智能斑马线"。据观察,从行人站上斑马线等候区开始,斑马线两侧的地灯就会亮起提醒车辆注意礼让行人。行人通过时,地灯开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全球道路安全周"关注行人安全 据联合国电台网站消息,2013年5月6-12日是联合国发起的第二届"全球道路安全周",主题为"行人安全",以提醒公众:行人是在道路上面临死亡、受伤和残疾风险的一个主要群体. 2013年5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并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改善加强行人安全,以实现"2011-2020年道路安全行动10年"拯救500万人生命的目标.该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首次公布报告时的130多万人、下降至目前的每年近124万人,但其中22%的受害者都是行人.行人是最脆弱的道路使用者群体,然而多年来,他们的需求却一直在交通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高发,我们何时能够放心过马路?连日来,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上福州街头,我们在福州市的华林路、鼓屏路、白马路、杨桥路、仓山学生街等街道,就斑马线安全问题展开调查采访,受访的过半行人认为过斑马线没有安全感。斑马线上,当行人遭遇机动车时,究竟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相似文献   

13.
宋倩  苏震 《中国安防》2022,(3):73-77
平安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全力推进"城市管理一张网"建设,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数据联通、信息共享增强平安支持力,以智能监测、应用监管增强平安驱动力,以公众参与、服务为民增强平安影响力,以指挥协调、安全运转增强平安竞争力,助推青岛加...  相似文献   

14.
真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这个城市的两条最大的交通要道交叉处有了安全岛,车流有序地在属于它们的"河道"奔涌,安全岛成了行人片刻停留的驿站,一拨、一拨地,他们避开了车流,稍歇,又随着绿灯的闪现而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5.
正机械故障、监管不力、乘客安全意识不够……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电梯事故如此频发,已酿成的人员伤亡损失都无法挽回。香港作为连结中西的国际化大都市,电梯随处可见:商场、地铁站、旅游景点、住宅大厦……而且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就坐落在香港中环,乘坐电梯全程要花上20分钟。在这样一座城市,电梯事故却鲜有发生。那么,在香港,电梯载客安全究竟是如何保障的呢?电梯"监护人"很重要"领养人"更有讲究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企业基层实践中,很多人认为,现场安全检查时,检查者对一些"小违章""小隐患"的纠正是小题大做,甚至认为是检查者"闲得没事"。对此,笔者认为,安全是一种秩序,需要有人来维护。如果对"小问题"放任不管,就很可能会导致秩序混乱,使其演化成"大问题"。比如,道路中的车辆与行人,一两个行人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中德道路信号灯研讨会, 与会专家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行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极限,德国人是60秒, 英国人是45秒,上海有的地方红灯64 秒,有的地方竟达126秒。中国行人的红灯时间为什么比外国长?姑且不论英德等国是否同样“机非混行”,也不论我国一些城市的路况  相似文献   

18.
微观点     
<正>@新华社一脚油门何以酿9死23伤?深圳宝安机场车祸造成9死23伤。司机莽撞、行人大意,固然是造成死伤惨剧直接原因,但从伤者、目击者、现场救援人员多方反映情况看,机场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并未对行人车辆做出及时有效警示,致使大量行人在车辆专用通道聚集,或许才是惨剧"祸根"。  相似文献   

19.
午夜"的"回     
他搭货车到县城时,已近午夜。宽阔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昏黄的街灯投射在发光的柏油路面上。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除了纽约这样几个少数的“老城市”之外,人行道上是很难见到行人的,这就是所谓的汽车文化的最终级结果:人人开车,城市不是人走的,是给车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