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遵循"松紧适宜"的原则,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从严把内容关、形式关、实效关3方面入手展开工作。图为某企业举行的安全演讲比赛现场。(图片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安全教育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应遵循"松紧适宜"的原则,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从严把内容关、形式关、实效关3方面入手展开工作,确保其既能不断提升员工的安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认为,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通过给予基层单位一定的"自由度",转变"保姆式"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但"自由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非越高越好,要掌握好"度"。图为某企业设备维护现场。(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笔者认为,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通过给予基层单位一定的"自由度",转变"保姆式"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但"自由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非越高越好,要掌握好"度"。第一,对于安全规章制度来说,在"执行层面",企业全员都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动作",严禁有"自选动作",不能有任何"自由度"。但在"制定层面",企业应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认为,企业大可不必"风声鹤唳"般地言必称安全,而是应把握好"度"。图为某企业安全宣教活动现场。(图片由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提供)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很多人认为抓得越"紧",员工的安全意识就会越"牢固"。但笔者认为,企业大可不必"风声鹤唳"般地言必称安全,而是应把握好"度"。首先,依据笔者多年煤矿安全管理经验来说,如果安全管理抓得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厘清"高级问题"和"低级错误"之间的关系,通过处理好"低级错误",进而解决好"高级问题"。图为某企业针对各级领导开展的安全培训现场。(图片由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笔者认为,解决"高级问题"却犯"低级错误",反映的是对安全工作的不重视,对此,企业应厘清"高级问题"和"低级错误"之间的关系,通过处理好"低级错误",进而解决好"高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企业要抓好安全管理,避免安全被"抢行",就要做足"严、细、实、恒"4字文章。企业应把生产现场作为安全监控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加强现场监督力度,在第一时间把住安全源头,在第一地点防住事故苗头,在全过程中守住作业人头,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目标。图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按"需"务"实",剔除"无效"内容,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图为某企业日常安全教育现场。(图片由承德金隅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部分企业过于"频繁"地开展安全教育时,往往易招致员工反感。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与员工工作实际关联不大的培训内容过于"频繁"出现所致。对此,企业应通过按"需"务"实",剔除"无效"内容,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认为,要确保上级安全要求在基层执行"不走样",应着力抓好责任制、安全会议、中层管理者这三方面工作。第一抓好责任制。清晰、科学的责任制可以构建企业从上至下各施其能、协同作战听指挥的高效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企业应从思想层面出发,明确"有责任才有岗位,有岗位必有责任""分工是为了更好协作"的理念,着力扭转职工惯常对责任制"划清界限、各自为战"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认为,企业对于各类安全管理台账,不要怕乱,应先列出所有元素,然后由"乱"入"整",实现"细而不乱"。图为某企业应急演练现场。(图片由龙钢公司能检中心提供)笔者认为,企业对于各类安全管理台账,不要怕乱,应先列出所有元素,然后由"乱"入"整",实现"细而不乱"。第一,不要怕乱。一个管理者想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内容了如指掌,通常有赖于各项台账的建设。此时,就需要相关管理者将安  相似文献   

9.
正不可否认,"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生产百日攻坚"等"百日安全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抓好重点时段、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的安全管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就会变成"花拳绣腿"。因此,企业对于"百日安全活动",应严防"花拳绣腿"。第一,不"做秀",出"实招"。企业在组织"百日安全活动"时,一定要做细、做实事前策划,通过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在各类安全培训中用好"事故案例分析",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让"教条主义"出局。图为某企业事故案例分析讲座。(图片由江西赣能抱子石水电厂提供)企业为了让员工更直观地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通常会在安全培训中引入"事故案例分析"的环节。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企业却存在"教条主义"的问题,对于"事故案例分析",仅仅是简单地念一念"案例",分析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员工的共鸣。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在各类安全培训中用好"事故案例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认为,要提升"突击性"工作的实效,应重点抓好"三个结合"。图为某企业设备检查现场。(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突击性"工作,是企业提升全员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的有效载体,但如果仅仅为了"突击"而"突击",不注重长效机制和闭环管理,"突击"的效果往往仅能维持一时。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升"突击性"工作的实效,应重点抓好"三个结合"。首先,"突击性"工作要紧密与企业日常工作相结合。"突击性"工  相似文献   

12.
<正>初即第一次,微即细微之处,安全生产要从第一次违章、轻微违章或未遂事件抓起,守住"慎初"和"慎微"。"下不为例"看似"人性化",但实质是在助长违章的"歪风"。笔者认为,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坚持"零容忍",拒绝"下不为例"。首先,要守住"慎初"。安全教育、培养安全习惯以"慎初"最为重要。笔者刚进入所在单位时,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安全培训,除了一些基本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规范管理、避免"工作台账化"、推广电子台账等手段,来确保各类安全管理台账"细而不乱"。图为某企业安全检查现场。(图片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提供)建立安全管理台账是企业规范安全管理、夯实安全基础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规范管理、避免"工作台账化"、推广电子台账等手段,来确保各类安全管理台账"细而不乱"。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并不可行,但可以通过"同看待",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图为某企业安全检查现场。(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公司提供)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违章"视同"事故"处罚并不可行,但可以通过"同看待",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一,尽管企业奉行"违章就是事故""隐患就是事故"等安全管理理念,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正>"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成功或失败都是发展"过程"之后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过程"是"结果"之源头,为"结果"之本。要把一件事做好,达到预期目的或好的"结果"应从源头开始抓。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安全生产"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既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或能力,又有利于制度、流程不断完善。对于如何做好安全生产"过程"考核,笔者认为,应将以下3方面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您好:2011年6月是全国第10个"安全生产月",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笔者认为应全面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坚决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为了使隐患排查治理更具实效,笔者认为安全检查工作应该突出强化"四忌""四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认为,想要将"突击性"安全工作的效果保持下去,就要做到"突击"不"突兀",从做好铺垫、追根溯源、形成系列等方面入手。图为某企业正在部署"突击性"工作。(图片由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很多人认为,"突击性"安全工作有"作秀""应付"之嫌,其效果也值得怀疑。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突击性"安全工作有着针对性强、能够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的优点,甚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促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质的飞跃"。笔者认为,想要将"突击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些违章者,往往会因为没有造成后果,或者后果不严重,而"理直气壮"地要求"下不为例"。同时,一些安全管理人员,碍于情面,也希望把"下不为例"当作一个"缓冲区",以此做到"情法兼顾""两全其美",但笔者认为,"下不为例"弊端甚多,具体如下。第一,违章者受到一次宽容,往往就会期待第二次。而2次相同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图为某企业员工节后检查设备。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每当节日过后,面对员工普遍出现的"节后忧郁症""节后松懈症",节后收心就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首先,企业应在节日过后,结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认为,安全生产工作中虽然存在"轻重缓急",但绝不能让其成为拖拉扯皮、敷衍了事、搁置不办的借口,尤其不能让"明日复明日"的"不作为""懒作为"成为常态。首先,要严格管控。安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不能以任何借口"冲击"安全,尤其当安全与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但在现实工作中,嘴上喊着"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