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性质天然有机物对水中颗粒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瑾  马军 《环境科学》2006,27(3):461-468
以不同来源天然有机物(NOM)及其各分离组份和模型颗粒Al(OH)3为研究对象,考察了pH值、二价金属离子Ca2+以及NOM的特性等因素对Al(OH)3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几种NOM吸附性能和吸附前后的特性变化,进一步探讨了NOM对颗粒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Al(OH)3颗粒的等电点pHiep出现在pH5~6之间,吸附态有机物是造成颗粒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溶液中自由态Ca2+离子能够起到压缩双电层的作用,降低吸附态NOM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表面负电性,增加pHiep;吸附络合态Ca2+离子对颗粒表面负电性影响较小,但能够强化NOM在颗粒表面的吸附.NOM作为聚合态阴离子,在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不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发生在pH 4左右,吸附作用能够去除几种NOM中分子量较大的部分,并减小其羧基官能团的相对含量,NOM中大分子量、芳香性高的成分是造成水中颗粒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表面酸碱2步改性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酸碱2步改性对活性炭吸附水相中Cr(Ⅵ)的影响.将活性炭(AC0)在HNO3溶液中氧化(AC1),然后在NaOH和NaCl的混合液中处理(AC2).分别采用平衡和连续吸附试验,测试Cr(Ⅵ)的吸附特征.以Boemh滴定法定量检测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结合元素分析结果定量表征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化;以低温液氮(N2/77K)吸附法分析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结果表明:活性炭经2步改性后,其Cr(Ⅵ)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均显著改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大小依次为AC2>AC1>AC0.改性活性炭表面积下降,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HNO3液相氧化处理可使活性炭表面生成带正电含氧酸性官能团,第2步改性后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H+部分被Na+取代,使活性炭表面酸性降低.表面较多的含氧酸性官能团(与AC0相比)、适宜的表面pH(与AC1相比)是AC2所表现出较高Cr(Ⅵ)吸附容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酸性红3B的杂多酸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杂多酸Pw12O3-40为催化剂,研究了酸性红3B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光强、催化剂浓度、酸性红3B初始浓度对光催化的速率均有正效应其中,光解速率与光强、酸性红3B初始浓度成正比;在催化剂浓度不大(吸光值<2)时,光解速率与催化剂投加量成正比体系中的溶解氧对催化剂起到氧化再生作用;驱氧条件下,由于催化剂再生受到抑制,光解速率减慢Pw12O3-40光催化降解酸性红3B的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溶液中催化剂和酸性红3B之间存在预络合作用,达到平衡后发生光氧化.与UV/TiO2法相比,uV/PW12O3-40法降解有机物的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4.
臭氧降解水中苯并三唑反应动力学及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忠林  蔡金玲  沈吉敏  董霖 《环境科学》2009,30(4):1044-1049
对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苯并三唑(BTri)的反应动力学、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分子与BTri直接反应速率常数k3=20.18 L·(mol·s)-1,臭氧与BTri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BTri随pH值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当pH值由6.63增加到7.83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由63.42 L·(mol·s)-1提高至582.69 L·(mol·s)-1,增加约8倍.单独臭氧化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痕量BTri,最终去除率可达85%;随着水体pH值的增加及水体温度的升高,BTri的反应速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水体中常见阴离子NO-3、SO2-4、Cl-对臭氧化去除BTri的去除率及反应速率无明显影响;羟基自由基(·OH)抑制剂叔丁醇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OH也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贡献,表明臭氧化去除BTri的过程为O3直接氧化及·OH间接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施氏矿物是天然的砷吸附剂,但其存在酸性条件下对As(III)吸附性能较弱且无法对As(III)氧化降毒的缺陷. 采用液相沉淀法成功制备出锰氧化物负载施氏矿物(MnOx@Sch),研究锰负载量、初始pH值和共存离子对MnOx@Sch去除As(III)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结合XPS、FTIR及TEM等表征探究该过程的机理. 结果表明:在初始pH=3、投加量为0.5 g·L-1、As(III)初始浓度为1 mg·L-1的条件下,As(III)与MnOx@Sch反应后的剩余浓度仅为2.42~3.38 μg·L-1.MnOx@Sch去除As(III)受初始pH影响较小,H2PO4-共存时As(III)去除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MnOx@Sch 去除As(II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 液相化学组分和固相产物表征分析显示MnOx@Sch对As(III)的去除机理可概括为As(III)氧化、静电吸附和络合配位及配体交换. 研究结果可为施氏矿物及其改性材料应用于酸性矿山废水砷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梁涛  马军  王胜军  杨忆新  张静 《环境科学》2007,28(9):2004-2008
以陶粒、硅胶和沸石为载体,分别负载二氧化钛(TiO2)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去除硝基苯的实验,并对饮用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所代表的小分子有机物(酮、醛、醇和羧酸类物质)的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臭氧催化氧化比单纯的臭氧氧化能更彻底地将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中间产物,陶粒、硅胶和沸石负载TiO2 3种催化剂分别将AOC从大约300 μg·L-1增加到 674.1 μg·L-1、847.2 μg·L-1和882.1 μg·L-1,并且分别使AOC/TOC从原水的4.68%升高到30.5%、33.21%和46.04%,大大地提高了水中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如果增加臭氧投量,催化氧化可使小分子有机物部分被氧化,致使水样AOC又略有回降.在这一过程中,AOC-NOX所代表的羧酸类物质急剧增加,达到总AOC的90%以上,取代AOC-P17成为了AOC的主体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南方河网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环境科学》2009,30(5):1397-1401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常规工艺主要表现为对Mr >100×103有机物的去除,出水DOC去除率为8%、 SUVA(UV254/DOC)值下降14%;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去除103<Mr<5×103的有机物,但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抑制生物降解作用,出水DOC去除率仅提高至30%、SUVA值下降31%.当臭氧投加量高于2 mg/L时,臭氧氧化出水中BrO-3增加明显,氧化过程原水中Br-浓度升高BrO-3生成量增大;生物活性炭对BrO-3的去除率平均仅为13%,且波动较大.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各类THMs均有减少,总量减少40%;但氯量和Br-对溴代副产物影响大,主要为CHBr3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万琪琪  陈铸昊  曹瑞华  王静怡  文刚 《环境科学》2021,42(10):4789-4797
基于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方法被广泛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本研究以富电子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为目标有机物,探究了在硼酸(路易斯酸)和磷酸(布朗斯台德酸)两种不同类型的缓冲液中,PMS/Co2+均相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差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PMS/Co2+均相催化氧化体系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降解有机物的k值高于其在硼酸盐缓冲液中,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前10 s降解率却低于其在硼酸盐缓冲液中.该体系氧化降解有机物在硼酸和磷酸缓冲液中的差异随着缓冲液、PMS浓度、Co2+浓度和pH的变化而有所不同.PMS/Co2+体系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主要通过SO4-·或·OH氧化降解有机物,在硼酸盐缓冲液中,PMS/Co2+体系主要通过非自由基途径(1O2)降解有机物.该研究将为PMS均相催化中不同类型缓冲液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冰冰  陈忠林  齐飞  杨磊  黄露溪 《环境科学》2008,29(12):3421-3427
对UV/O3和UV/H22 2种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水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控制二甲胺(DMA)生成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V/H22能够有效降解NDMA,但不能控制NDMA降解产物DMA的生成;UV/O3高级氧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NDMA,同时对DMA的生成量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臭氧浓度、溶液pH值以及NDMA初始浓度对UV/O3工艺控制DM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对UV/O3控制DMA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DMA的生成量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臭氧浓度为6.64 mg·L-1时,降解7.7 mg·L-1 NDMA生成DMA的量为0.98 mg·L-1.溶液pH值对UV/O3控制DMA的影响较大,酸性和中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随着pH的增大略有增加;碱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明显减小,pH=11.0时降解初始浓度为7.7 mg·L-1 的NDMA,DMA的生成量仅为0.3 mg·L-1.NDMA的初始浓度对UV/O3控制DMA的生成也有影响,NDMA初始浓度较小时,UV/O3对DMA生成的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UV/NO3-光化学降解水中的磺胺甲恶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UV/NO3-体系对水中磺胺甲恶唑(SMX)的降解;考察了NO3-用量、pH值、SMX初始浓度、水体成分中常见的无机阴离子(Cl-、SO42-和HCO3-)和天然有机物(NOM)对SMX去除的影响;最后探讨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和转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UV,UV/NO3-对SMX的去除效果更优,这可能归因于UV激发NO3-产生的羟基自由基(HO·),通过加入HO·淬灭剂甲醇,有力地证明了体系中HO·的存在及其对SMX的降解作用.SMX在UV/NO3-体系中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SMX的去除效率随着NO3-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随着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溶液pH值对UV/NO3-降解SMX的影响显著,SMX去除效率表现为酸性>中性>碱性.向UV/NO3-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l-和SO42-对SMX的降解基本没有影响;HCO3-对SMX的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可能归因于HO·同HCO3-反应产生的碳酸根自由基(CO3·-);NOM的存在会抑制SMX的降解,且NOM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在UV/NO3-降解SMX的反应中,根据检出的5种产物,提出SMX可能的转化机理包括4种不同的反应路径,分别为断键反应、脱氨羟基化、羟基化和亚硝化.  相似文献   

11.
滤后水中NOM经臭氧氧化产生的小分子醛、酮和酮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王群  沈吉敏 《环境科学》2007,28(6):1268-1273
以富集、分离得到的滤后水中6种不同特性的天然有机物(NOM)为对象,测定了臭氧氧化NOM各组分后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的生成情况.NOM各组分臭氧氧化后甲醛和丙酮酸产量最大,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的甲醛产率是其醛、酮总产率的70.58%,单位DOC丙酮酸的产率达103.2 μg/mg;憎水性NOM组分的小分子醛、酮、酮酸产率比亲水性组分的高,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和憎水酸(HOA)的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类总产率最高,二者之和分别占NOM各组分的醛酮总产率及酮酸总产率的55.56%和60%; NOM碱性组分的醛、酮、酮酸产量最低.用小分子醛、酮、酮酸总量折算DOC占氧化后NOM的DOC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氧化后各组分可生物降解性的参考,则臭氧氧化后HON和HOA的可生物降解性比其他组分高得多.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扑热息痛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活性炭催化臭氧处理典型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研究了活性炭/臭氧体系的协同效应,优化了工艺参数,分析了降解产物并探讨了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臭氧活性炭体系下,反应60 min后,TOC的去除率为55.11%,效果明显优于臭氧体系的20.22%和活性炭体系的27.39%之和,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且BOD5/COD比值从反应前的0.086提高到反应后的0.543,可生化性显著提高.研究了pH、臭氧投加量、污染物初始浓度和活性炭投加量等操作参数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臭氧活性炭体系在不同pH下的催化反应机制,发现在酸性条件下是吸附和臭氧直接氧化共同作用,在碱性条件下以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丽  张彭义  毕海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30-1635
研究了饮用水源中大分子天然有机物(NOM)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和HCO3^-浓度对NOM降解速率的影响;分析了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NOM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NOM的降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强化光催化比单独臭氧氧化、光催化能更有效地降解NOM,同时增加臭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臭氧强化光催化对TOC的去除率,而单独增加臭氧投加量可显著提高生物可降解性;HCO3^-显著降低光催化的降解效果,臭氧强化光催化能有效地减弱HCO3^-的不利影响;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大分子NOM分解为小分子,SUVA值迅速下降,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矿化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4.
Ozonatio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ozonation on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levels in secondary effluents was investigated, and AOC variation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MW) organic components was analyzed. Although the removal efflciencies were 47%-76% and 94%-100% for UV2s4 and color at ozone dosage of 10 mg/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in secondary effluents was hardly removed by ozonation. The AOC levels increased by 70%-780% at an ozone dosage range of 1-10 mg/L. AO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stantaneous ozone demand phase, and the increase in AOC was correlated to the decrease in UV254 during ozonation. The results of MW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ozonation l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rger molecules into smaller ones, but the increase in low MW (〈1 kDa) fraction did not contribute much to AOC production. The change of high MW (〉100 kDa and 10-100 kDa) fractions itself during ozon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AOC levels. Furthermore, the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ters with high MWs (〉 100 kDa and 10-100 kDa) resulted in more AOC production than those with low MWs (1-10 kDa and 〈1 kD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moving large molecules in secondary effluents could limit the increase of AOC during ozonation.  相似文献   

15.
生物活性炭内吸附与生物降解协同去除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确定BAC内2种机理去除有机物分配比例的试验方法.该方法以BAC进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与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浓度变化作为评价参数,并利用此方法确定了臭氧投加量对2种去除机理的影响.臭氧化可以使BDOC浓度增加,臭氧投量为2~8mg/L时,BDOC增加0.12~0.54mg/L;BAC过滤使出水BDOC浓度降低为0.23~0.31mg/L.随着臭氧投量增加(2~8mg/L),在BAC内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比例从46%增加到89%.  相似文献   

16.
天然有机物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瑾  马军  刘嵩  江进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1-117
考察了天然有机物(NOM)的2种分离组份(憎水部分HyO,亲水部分HyI)和一种商用腐殖酸(CHA)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解吸行为规律,从芳香性、分子量、极性的角度探讨了NOM自身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溶液性质(pH值、离子强度、二价阳离子Ca2 ),进一步论证了NOM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芳香性高、弱极性的有机物吸附性能较强;降低溶液的pH值,有助于增加吸附剂的吸附容量;离子强度和Ca2 对吸附行为的影响,与NOM自身和内部组分的性质有关.NOM吸附于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机理,可以归结为配位体交换、静电作用、憎水作用、阳离子架桥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证实了憎水作用和阳离子架桥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催化臭氧化对SDBS的去除特性,并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s)对催化臭氧降解SDBS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化较单独使用臭氧或活性炭对SDBS去除效率有显著提高,而且最有效阶段在反应初的20 min之内及臭氧和反应物浓度较高的反应阶段.时...  相似文献   

18.
有机酸在金属氧化物上的吸附对催化臭氧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齐虹  郭瑾 《环境科学》2005,26(5):85-85-88
以苯甲酸(BA)、邻苯二甲酸(PA)、商品腐殖酸(CHA)和反渗透法提取的松花江水腐殖酸(SHA)为目标物,研究了臭氧氧化及羟基氧化铁(FeOOH)和二氧化铈(CeO2)为催化剂时的吸附与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这些有机物的效果.结果表明,BA在FeOOH表面没有吸附,FeOOH对BA催化氧化的去除率比臭氧单独氧化高45%;PA在FeOOH上的吸附使其溶液中的浓度减少了5%,此时FeOOH对PA的氧化没有催化作用.CeO2有助于催化臭氧氧化在其表面吸附较强的PA,且对氧化产生的草酸根有催化去除作用,但对不吸附在其表面的BA没有催化臭氧氧化作用.CeO2对腐殖酸的吸附比FeOOH强,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腐殖酸的作用比FeOOH更显著;当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竞争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时,催化作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Al2O3催化臭氧化处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Al2O3催化剂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溶液臭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可以显著提高臭氧氧化的效果,反应120min后,TOC的去除率从单独臭氧氧化的23.9%提高到55.1%.实验中还考察了制备条件对Al2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实验考察的范围内:焙烧温度600℃,Al2O3粒径为0.5~1.0mm时催化活性最高;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催化剂投加量20g/L,混和气体流速200mL/min,反应温度15℃.通过单独臭氧氧化,单独臭氧氧化后再进行催化剂吸附,催化臭氧化的对比实验证明了Al2O3催化剂对体系TOC的去除主要是基于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