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剧增已成为贫困的主宰和兴旺发达的障碍,所以人口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的科学家对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正确的预测和科学的估价,实施有效的政策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香港“地球之友”去年出版的《一个地球》秋季号,回顾了香港过去10年的环保工作,透露了有关的一系列数字和资料。过去10年,香港的人口增加了9.6%,净增50万人。由于人口增加,大量居民迁往郊外。1981年,全港人口中,居住在港岛的占24.8%,九龙占49.2%,新界占  相似文献   

3.
1.人口数量与人体健康在90年代,地球上不得不把原来供2人的有限资源用来供应3口人——相当于每年增加9700万人口。在人类历史上这10年人口增长最快。从1970~1990年间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40%多——相当于16亿人。在下两个10年中增长速度会更快,将达17亿,从而使地球总人数增达70亿。但从那以后,地球人口年增长率将会下降,到2110年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05亿左右。其实这些巨大增长掩盖了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的事实。现在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仅为0.5%,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中国事故灾难特征,从而为优化风险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可获得的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0年以来,我国事故灾难总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死亡人口最多;(2)受经济发展和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2003年为分界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口存在1994年和2003年两个峰值,火灾事故死亡人口在波动中下降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3)从空间上看,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百万人口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藏自治区、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贵州省、重庆市工矿商贸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基于研究结果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防控重点和事故灾难统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1.人口世界人口在1990年已经达到53亿,在今后10年里可能再增加10亿,到2000年时将会达到63亿,所增加人口的93%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通过总量分析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环境保护总目标:“控制住污染发展的趋势,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届时,我国经济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人口将超过12.5亿,要实现环境保护的总目标,经济—人口—环境在总量上处于怎样的平衡状态,无疑对环境决策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是《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课题总报告的一部分,从总量的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口—环境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1997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97年-2006年天津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与全国比较,天津市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且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占大部分;(2)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天津市综合承栽力处于超载状态,自然资源承载量占优势,但经济资源水平有较大差距。(3)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对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基本在50%以上,水资源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天津市相对承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经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环境恶化趋势,控制人口增长,不断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揭示了长期的气象条件的改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又通过短期内气象条件的改变对人口变动的分析,揭示了短期气象条件的改变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泰国沿海各府确定将红树林转为商业性养虾用地的经济学和人口学因素.因此红树林的转化取决于给养虾人的回报(即虾的价格)、养虾投入的成本(即饲料价格和工人的工资)和红树林地区的"可利用性".另外,人均收入、人口增长和人口的迁入(即养虾场的数量)等外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1979~1996年期间泰国沿海21个府进行的分组调查,对红树林的转化和养虾场的扩大进行了实验性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养虾业的发展,虾的价格、最低工资、离市场的距离、饲料价格、人口增长、人均收入以及养虾场的密度都对泰国红树林的转化造成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对2000年的地球环境作出的预测说,200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63.5亿,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为0.25公顷,食品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农业的精耕细作,食品价格将上涨一倍。  相似文献   

11.
陆钟武  岳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9):1101-1107
通过在IGT方程中引入废物排放率(X),建立了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与废物排放量之间关系的IeGTX方程与IeGTe方程,并分别给出对应于IeGTX方程与IeGTe方程的废物排放率年下降率的临界值(xk)和单位GDP废物排放量年下降率的临界值(tek);运用IeGTX方程与IeGTe方程分别对工业部门及全国的SO2和COD的排放量(港、澳、台除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6年工业SO2和COD排放率基本上逐步降低,1997—2008年单位GDP的SO2和COD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1.72%和71.89%.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清单分析方法计算了中国337个地级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农业和农村污染CODCr,总氮(TN)和总磷(TP)的产生量、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CODCr,TN和TP的产生量分别为66317,5312,1294万t,排放量分别为404.2,547.7,66.1万t,排放强度分别为10.0,13.6,1.6kg/hm2.农业生产发展是造成区域环境压力的主要原因,畜禽养殖污染和化肥应成为农业和农村污染控制的重点;农村生活污染对CODCr,TN和TP的贡献较小,且其污染会随着城市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主要高强区,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该地区进行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中有机污染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珠江三角洲5个主要城市和地区,气溶胶中类脂质产率为1.50~61.04μg/m3,广州市秋季气溶胶类脂质产率最高(平均36.85μg/m3),澳门次之,香港春季较广州春季类脂质产率稍低,而深圳夏季比广州夏季高,珠海冬季最低。区内气溶胶中检出80多种多环芳烃(PAH),优先控制PAH的浓度为1.32~228.56ng/m3,分布规律基本同类脂质产率,但是澳门和香港的优控PAH浓度较低,分别为9.02~40.52ng/m3和0.68~14.88ng/m3。与国外一些城市对比,区内有机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有机污染的最重要的途径是给机动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和建立相应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探清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碳生产率(total factor carbon productivity,TFCP)增长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TFCP及其分解(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借助核密度估计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旅游业TFCP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旅游业TFCP平均增长率为6.2%,呈现中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增长格局,且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②中国共有28个省份的旅游业TFCP呈现正增长,其中吉林省的增幅最高,而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业TFCP出现下降;旅游业碳排放技术“创新者”主要为天津市、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③旅游业累积TFCP和累积技术进步均存在明显提升,但二者省际差距有所扩大;而累积技术效率虽然省际差距在缩小,但效率提高幅度不明显,且呈一定倒退趋势.④全国范围内,旅游业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在1%、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促进旅游业TFCP,旅游业能源强度、旅游业碳排放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旅游业TFCP,环境规制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显示,中国旅游业TFCP虽波动性较大,但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的贡献高于技术效率的贡献,今后在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旅游业TFCP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0—2016年中国30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四省区)的数据,构建四化指标体系,计算四化发展指数,进行地区四化水平评价,通过OLS和GMM回归模型考察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同时设置四化之间的交互项来识别四化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从四化水平的地域发展差异上来看,中国四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格局,水足迹强度的分布与之类似,说明四化水平发展与水足迹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其次,计量模型显示四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每一化对于水足迹强度改善的影响大小不一;第三,以交互项衡量的四化相互作用对于水足迹强度的影响作用为正,表明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效果逐渐趋于收敛。因此,优先提升落后地区的四化水平,以四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水足迹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我国总体水足迹强度水平。  相似文献   

18.
CH4和CO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二者的排放情况,对制订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废弃物处理排放CH4和CO2的计算方法,对1979—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CH4和CO2排放量(不含港澳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①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人均清运量为0.46 t,比2000年增加了53.3%. ②1979—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焚烧和堆肥处理方式相对较少,但近年来焚烧处理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1年焚烧处理量是2001年的16.8倍. ③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生的CH4和CO2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至2011年,二者分别达到7 024.03×104 (以CO2当量计,下同)和706.22×104 t;其中,2011年CH4排放量是1990年的20.0倍,CO2排放量是2001年的16.8倍. ④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其中华东地区CH4和CO2排放总量高达2 570.98×104 t;西北地区最小,仅为482.3×104 t. 该差异与城市发展规模、人们生活习惯和城市化进程等影响因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calculate revised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of United States annual Down syndrome (DS) births for 1970–2002, and (2)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amniocentesis on these baseline DS birth projections. Three models of amniocentesis utilization among 30–34 and ≧ 35-year-old women were considered. The recently revised Census Bureau birth projections, and new single year maternal age DS risk rates estimated from a 1970–1983 Ohio data set, were used. Data from all three Census Bureau projection series were analysed; series II was considered in depth since it is consistent with recent fertility levels. Assuming no use of amniocentesis, total estimated DS births dropped from about 4770 in 1970 to 4120 in 1980 (a 14 per cent decline), but are projected to a plateau of about 5100 by the year 1990 (a 24 per cent increase). DS births to women ≧ 35 would increase dramatically from about 1050 in 1980 to 1900 in 2000 (an 81 per cent increase). Assuming 1983 Ohio prenatal diagnosis ratios for women aged 30–34 (1.7 per cent) and ≧ 35 (23.4 per cent) are used nationally, an annual reduction of about 7 per cent of DS births in 1986 and 9 per cent in 2002 would result. Fifty and 70 per cent utilization among women 30–34 and 235, respectively, would reduce DS births by about 33 per cent in 1986 and 38 per cent in 2002. Therefore, if the projected increase in DS births is to be averted, utilization of prenatal diagnosis by ≧ 30-year-old women must increase substantially.  相似文献   

20.
新疆盘羊种群结构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1994年,结合国际狩猎场规划,对新疆6个代表区域盘羊Ovisammon种群作了专题研究。涉及盘羊准噶尔亚种O.a.seiresis、南天山亚种O.a.karelini和阿尔金山亚种O.a.dalai lamoe。调查面积8346km2,约占新疆盘羊分布总面积的11.1%。共统计到866只个体。集群类型中,母子群占总群数31.9%,混合群占21.7%,雄性群占46.4%。根据不同区域统计75群计算,平均每群8.89(3.95~11.6)头,其中1~10头群占73.3%;11~20头群占17.3%;21~30头群占2.7%;31~40头群占4%;41~50头群占2.7%。集群规模与栖息密度呈正相关。不同区域性比组成差异显著,雄雌比从1∶0.54~1∶3.54不等,平均为1∶1.78。栖息密度以若羌阿尔金山最高,达1.67±033头/km2,其次为玛依力山、艾尔宾山等,推算考察区共有盘羊3832~6354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