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生态建设,是推动荒漠化治理进程的有效之策。文章从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分析了鄂尔多斯市荒漠化的现状。提出以生态建设为出发点,治理与开发并重,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更加富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而现有的荒漠化治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地蔓延,主要问题在于治理的方式和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力不足。在荒漠化治理中引入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将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私营企业高效的运营能力相结合,实现荒漠化治理中的共赢,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荒漠化形势。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问题突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挑战。本文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全流域视角入手,分析黄河流域荒漠化现状及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与全流域绿色发展的五大策略,即上中下游协同攻坚,打好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总体战;创新突破,建立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特区;积极布局推广荒漠化治理重大先进技术工程模式,多途径破解荒漠化治理难题;建立黄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多渠道融资,构建荒漠化治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本文旨在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统筹协调防治荒漠化,实现全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荒漠化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为格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分别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区位划分,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区分区治理的模式,并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天,北京严重的沙尘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荒漠化问题的关注。然而,人们对于荒漠、沙漠、沙地等概念是经常混淆的。至于荒漠化、沙漠化或者沙化更是说不清楚,以至于我们在荒漠化防治中走了不少弯路。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包容也有区别,弄清它们的区别对于确切理解我国的荒漠化问题,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是全球范围内荒漠化的一种表现,目前,有关防治荒漠化的国际法软法件已经有所发展,并且专门应对这一问题的《防治荒漠化公约》已经生效,这为我国解除沙尘暴的困扰提供了契机,可以为本国的治理工作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黄河故道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荒漠化现象一直是困扰这些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对其影响深重,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黄河故道区由于水分的减少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造成某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以山东省聊城地区的冠县为例,分析了黄河故道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除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外,还包括该区较为恶劣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探讨了目前冠县荒漠化现状和治理的现状及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本着防止和减轻黄河故道区的荒漠化的目的,提出了治理黄河故道区荒漠化的四条对策,分别是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广辟渠道,增加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黄河流域荒漠化问题仍然严峻,有效根治荒漠化问题,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根本保证。本文从黄河全流域视野出发,阐述了黄河流域基本情况和荒漠化现状,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并提出了不断完善区域生态治理政策和法律机制、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区域水资源节约化集约化利用、着力打造区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体系等生态治理优化路径,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存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占33.2%,水蚀作用下的占33.8%,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占33.0%。另外中国还分别有易受风力、水力作用和盐渍化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87.5万km2和17.3万km2,共计270.0万km2,占国土面积28.1%。中国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条件下,人口过快增长、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工矿建设所造成植被破坏、污染等所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其分布形式有如下两个特点:(1)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区都是人类强度经济活动的地区;(2)荒漠化土地呈片状或斑点状断续分布,而不是大面积区域性连续分布。近几十年,中国土地荒漠化经过治理个别地区有所逆转,但总体上仍在发展中,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每年仍以1.39%的速率递增。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荒漠化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现有治理措施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治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路 《环境保护》1996,(3):27-29
新法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中国荒沙治理促进会张路一、环境生态问题姜春云副总理在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于旱大会上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使命。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权威人士有如下评...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的2009年防治荒漠化国际论坛暨技术和产品展示会预定于2009年6月15日~1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本次论坛具有国际性、务实性、权威性的特点。相关政府要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多年来关注、支持治理荒漠化的国内外企业家、知名人士和华人华侨、海外团队等代表都将出席,这是一次参会代表与企业精英间的高层对话,也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88年TM、2000年ETM以及2007年的ALOS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沙质荒漠化经历了1988—2000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上升趋势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两个发展阶段,但是总体上却是呈上升趋势,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的速度分别为1.93%、1.50%和3.20%,表现为沙质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较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荒漠化程度的提高速度相当快;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一方面与青藏高原高寒干燥的气候和脆弱的植被生态系统有关,另一方面也受人为活动的驱动。该研究可为该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西地区临泽县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本文对荒漠化现状和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两大荒漠化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各因素变化对荒漠化演变的可能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4.43%,沙化危害严重。多年降水无明显趋势变化,且总量较小、分布极不均匀;气温则明显变暖,且极端气温条件恶劣;风速趋于减弱,气候的总体变化不利于荒漠化恢复。另外,自建国以来人口增长迅速,随之引起耕地面积扩张,牲畜量迅猛增长,且经济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促使荒漠化正向扩展。综合各因素变化影响,临泽县荒漠化态势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压力、人类破坏活动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已成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以期土地荒漠化局势逆转。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荒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从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构建产业体系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观三个方面提出并探讨了荒漠化的治理途径,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成为这些问题中的一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因此,对荒漠地区生态治理路径的研究显现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些荒漠化防治成功地区的经验为借鉴,从政府重视、人民意识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路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2007,(7A):68-68
7月7日上午,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中国科协资询中心、中国沙产业基金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嘉宾接联合举办“巴巴耶夫院士与媒体记者见面会”,就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20.
关于荒漠化研究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书红 《环境保护》1998,(12):20-21,36
本文结合荒漠化研究历史,简要论述了荒化概述,成因和范围,探讨了《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对我国荒漠化研究和防治的影响,指出荒漠化不包括史前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的沙漠,戈壁,提出了判断荒漠化过程的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