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历史1965年的建筑规范是最早的新西兰地震危险性评定,它将新西兰划分为三个区。所确定的区界没有作严格的分析,而是通过考虑过去破坏性地震的历史记载、所记录震中的离散性、近代的地面破坏证据以及一般地质而确定的。所建议的地震系数是根据Skinner(1964)早先所做的工作,采用1940年的Elcentro以及其它一些海外地震记录而确定的。在70年代,对一些大的计划,进行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地震危险性研究。采用经验统计法,根据MM烈度(Smith,1976b)和地面峰值加速度(Matuschka,1978)编制地震危险性图。80年代,地震危险性研究的数量和技术含量均有增加。采用MM烈度、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谱加速度这3个参数(Matuschka,1980;Peek,1980;Mulholland,1982;Smith和Berryman,1983;Matuschka等,1985)来编制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日本,最早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科学、实用的研究是河角广(1951),他采用了599~1949年间发生的342个地震,把该时间段地震活动水平假定不变,而假设地震的发生为一个简单泊松过程。应指出,该历史地震目录是极为不完善的。其结果分别以75年、100年和200年时段的预测峰值加速度等值线来表示(图1)。此图称作“河角广图”,该图及其修订版在70年代前一直被广泛采用,作为供土木结构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用的区划图。继河角广开创性研究领域的是,采用类似的资料通过不同方法广泛开展了地震危险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历史阿富汗是一个多地震活动地区,它位于阿尔卑斯地震带,地震是该国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可以认为,地震危险性评定对估计重要结构及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早在1945年,Steng汇编了阿富汗第一部强震目录(1504~1944年),以此为基础,他编制了一张全国地震活动图。随后,古登堡(1949)和里克特(1954)先后对阿富汗各地震区作了全面对比。1962年的苏联地震图集刊载了1893~1952年该地区所发生强地震的进一步资料。Heuckroth和Karim(1970)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Mirzaev等(1980)计算了阿富汗北部的厄尔布尔兹—马纳尔断层的地震危险性。接着编写了一份该国地震危险性评定报告(Mirzaev,1985)。Saleem(1976)和Abdullah(1977)发表了库尔姆地震资料,该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Alvarez在1970年依据历史强震资料试编了古巴的地震危险性图.进一步的编制工作包括补充新构造资料以及东南部板缘地震带的定量估算(Chuy和Rodriguez,1980;Chuy等,1983)。在地震建筑规范中,采用了许多最近的地震危险性图(NORMA CUBANA,1985)。在古巴中部的核电站选址中,第一次采用了地震危险性的定量评定(Alvarez,1983)。采用Mc-Guire(1976)的概率算法,得出了古巴全境的定量评估(Rubio,1985)。Alvarez与Bune(1985a)采用一种特别算法评估了古巴东部的地震危险性(Alvarez和Bune,1985b)。还完成了圣地亚哥市的局部研究(Gonzalez和Kogan,1987),随后,以地震区划为目的,进行了较详细的全国范围研究(图2)(Alvarez等,1989a;Alvarez,待版)还完成了重要工业对象的非出版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罗马尼亚地震危险性研究可追溯到约25年前,当时进行了初次统计地震活动性研究(主要是依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频度—震级分布)(Constan-tinescu和Enescu,1963;EnescuJianu,1963;Karnik,1964),主要研究区为弗朗恰地震区(VSR),该区是欧洲最活动的壳下地震区和世界上最特殊的地震带之一,是罗马尼亚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乃至于邻国)。其后采用了极值统计,尤其是冈贝尔Ⅰ型分布(如Enescu等,1974;Radu和Apopei,1977),但也尝试了使用冈贝尔Ⅲ型分布(Yegulalp和Kuo,1974;Burton,1979;Pantea等,1983)。最近的研究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参数的估算(最大震级,活动率和b值)  相似文献   

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中国的地震区划工作开始于1920年(翁文灏,1924)。在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到1954年底,他们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750个地点的烈度作了评定。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地震工作委员会,来检验和批准各种工程场地的烈度评定。当时,由第三历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查阅了8000多册历史文献,找出15000多条地震记录,最后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此为基础,李善邦编制了《中国地震目录》。1957年采用地震上限概念和以下两个原则编制了第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1:500万)(李善邦,1957):(1)某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同样强度的地震未来还可能重现;(2)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区应经受类似的地震烈度。该图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但并未用于工程实践。理由是:(1)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期限,所得出的高烈度地区范围较大,其中有些地区因缺乏地质研究资料而显得不可靠;(2)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抗震建筑规范。然而,在1966年前,为了建设,采用一致的方法确定了95条铁路沿线和2719个场地的烈度。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S.S.B),直属国务院领导。从那时起,中国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1)国家地震局进行全国?  相似文献   

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孟加拉国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很重要的,然而,除了孟加拉国地质调查局作了地震区划的初步研究之外,至今一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 基础资料可以认为,孟加拉国的地震活动性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西藏板块之下有关。美国海洋大气局地震目录给出了1900~1988年间约43个地震,其震中烈度为Ⅵ~Ⅸ度(MMS)。Gos-mawi和Sarmak的研究结果表明,1762~1885年间,至少发生5次这样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印度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始于1897年阿萨姆M=8.6级地震之后。印度地质调查局在R.D.Oldham管理领导下开始编写出版“地质调查局研究报告”时,给出了大量详细的破坏性观测资料。更早一点,T.Oldham出版了一册地震目录,收录到至1869年为止的确信在印度发生的地震(Oldham,1883)。著名的比哈尔—尼泊尔地震过后,1934年印度地质调查局定性地编制了印度第一幅地震区划图,将印度划分为严重、中等和轻度到无破坏性三个地震带。1962年,印度标准局(后来的印度标准机构)发布了第一个抗震结构设计实用规范。它包括了建立在多学科方法之上的第一张印度综合地震区划图。在某种意义上说,重要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形状、震中分布图和区域构造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输入资料。作为该标准广泛使用的一个结果,规范在1966年进行了修订,1970年再次进行修订。这些修订,增加了地震学的补充资料,反映了一个建筑与结构设计更合理的方法。第四版于1984年出版(IS:1893~1984),对荷载因子、N值场数据、基底剪切和振型分析等方面作了许多彻底修改。修改了表达地震危险性的平均加速度谱,包括零百分比阻尼曲线。  相似文献   

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匈牙利为工业服务的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始于1960年。大约近20年来,这些研究的目的仅是为了估计有关场地的最大地面预测烈度,其结果虽没有发表,但各个公司可以使用。Si-mon(1939)等编制了该国的地震活动性与最大观测或预测烈度。Zsíros(1985 b)编制了匈牙利第一幅危险性概率图。1987年,对Paks核电站场地评定首先进行了综合研究。Mónus(1990),Tóth(1990)和Zsíros(1990)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当1961年6月M6.7级地震完全摧毁了Afar盆地西部边缘附近的一个小镇时,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的重要性。此后,又发生了若干破坏性地震,使得进一步增强了对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的要求。随后,在1973年,埃塞俄比亚的第一部建筑规范中,增加了地震区域设计要求和可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图。Gouin(1979)对埃塞俄比亚和非洲角进行了综合地震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地震目录是该地区目前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Gouin(1976)采用一系列烈度衰减曲线,出版了北非西部和东部的地震概率图。Gouin的工作得到了修正,主要是采用了区域烈度衰减关系,并增加和修订了该地区的地震目录(Asfaw,1988)。目前,在建设中已广泛采用了地震危险性评定。  相似文献   

1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希腊是欧洲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地震危险性评定被看作是把重复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关键。Calanopoulos(1963,1968,1971和1972)最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他描述不同震级的浅源地震的重复率。1975年Comninakis(1975)采用古登堡-里克特的频度-震级关系式,通过计算每一平方度内的a和b值来确定最可能的年最大震级,并采用该震级来定义其地震危险性。Algermissen等(1975)根据不同概率水平和重复周期的预测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绘制了巴尔干半岛的地震危险性图。1978年以后,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各种杂志和内部报告上。  相似文献   

1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执行SISRA计划期间(1985),编制了最大地震烈度图(图1)。阿根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开展了下列加强地震危险性评定和研究工作。(1)国家抗震建筑规范的修订和改进;(2)大型水坝、水电站和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3)高地震危险区的城市地震小区划的研究。1965年,国家建筑规范采用了第一幅地震区划图(C.I.N.E.H,1966)。最近进行了修改。图2为阿根廷国家建筑规范最近所提供的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早期的Sieberg(1932),shalem(1952)和Arieh(1967)进行了与地震烈度有关的地震危险性评定。Arieh和Feldman(1985)编制了以色列的地震烈度图。Shapira(1981,1983a,1983b)和Ben-Menahem等(1982)给出了以色列及其邻区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评定.Shapira应用的是一种称作直接统计法和蒙特卡洛算法。Ben-Menahem等(1982)主要计算了0.05g的地面峰值加速度等危险性曲线.Vered(1978)给出了这个地区可能最大震级的估计。由Arieh Rabinowitz(1989)最近所作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对过去工作的定期修改.在以色列规  相似文献   

1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伊朗有若干个地区易发生破坏性地震。从1930~1985年,Wilson(1930)、Niazi和Basford(1968)、Nowroozi(1972,1976)、Banisadr(1971)、Ambraseys和Moinfar(1973),以及Berberian(1973)等开展了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工作。Neghabat和Liu(1977)根据20~1000年复发周期的地震烈度,分析了伊朗的地震带并编制了区域等震线图。对伊朗25个主要城市,计算了不同年危险性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以50年和500年复发周期伊朗等加速度值的地震危险性图的形式(图1)给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澳大利亚以北的西南太平洋.1957年,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地球物理观测台,1975年该国独立之后,该台于1978年已移交给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间的碰撞,该国成为一个非常的地震危险区,自1900年以来已发生了100余次M≥7级的地震。Brooks(1965)最早详细地编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震活动性目录和地震危险性图。他确定了在给定的时间周期内预期会重复发生所给MMI烈度值的地区。Everingham(1974)研究了至1972年的M7和M8级地震,Ripper(1979),Ripper和McCue(1982),Ripper和Letz(1991)对该目录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及再版。  相似文献   

1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多年来英国对地震做了许多研究,但结合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却较少。也许,许多研究脱离了英国的中低地震活动水平。早期研究包括O’Reilly(1884)和Comte de Montessus de Ballore(1896)的工作,他们汇编了英国地震目录。De Ballole的论文包括也许是最早的几幅英国地震危险性图。这些图将英国划分为这样一些网格,其中每方格内预期每年发生一次有感地震。他还编制了印度、新西兰的同类图。早在1840年在英联邦科学发展协会的赞助下就开始用地震仪从事这些研究了。在上一世纪与本世纪之交,该协会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米尔恩地震仪,1896~1960年,Neilson和Buvton简单评述了英国地震观测史。  相似文献   

1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地震危险性评定在塞浦路斯虽处于初始阶段,但并未忽视其重要性。地震危险性评定对结构(如构筑物和大坝)的设计安全性参数确定所起的关键作用已有充分认识。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两个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第一项是确定一大坝坝址预期最大可能地面加速度(Neophyton,1981),第二项估计尼科西亚老城墙以内地区不同烈度地震过程中人员及财产可能损失(Constantinon,1990),研究结果公布于地质调查局的内部报告上。对市区及近郊的岩土工程编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测定了Larnaca镇沿海地区的潜在疑难层,如冲积层和高有机含量沉积层(Michaelides,1988)。在塞浦路斯,尽管全国地震危险性图有震中分布图(公元前180~公元1972年)、具有预期最大地面加速度值的观测烈度带图(公元前180~公元1980)和最大能量释放带图(1901~1972),但至今尚未进行综合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据历史记载,保加利亚记载地震已有2400年的历史。该国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高地震活动部位,有记载以来,常遭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地震活动性有两个主要源:a)来自周边国家(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地震;b)以SE—W和SE—NW走向为主,确定一级线性构造的局部断层(图1)。地震危险性的若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等震线图及其副产品——最大预期烈度(Grigorova,1977,1979)。对核电站、热电厂和一些工业目标已进行了场地评定研究工作,但其结果不宜公布。1988年完成了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新的地震图和建筑规范(Christoskvo和Sokerova,1988)。发表了对一新工厂场地评估和地震危险性谱分析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1976年之后,才由McEwin等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所用的方法是极值法,其依据是1960~1972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没有考虑地质影响。根据McEwin等(1976),McCue(1973,1975,1979),Derham等(1975)和Derham(1979)的研究成果,1979年国家地震工程委员会制定了国家标准AS2121—1979澳大利亚地震区划图(图1)。到80年代后期,已积累了足够的资料来修订澳大利亚的地震危险性图。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量比过去多四倍多,较精确地确定了震源带,分析了澳大利亚的衰减资料。Caull等(1990)由此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概率危险性图(图2)。  相似文献   

2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试图确定哥伦比亚地震震中区的工作是Lozano在1906年做的(Ramirez,1933)。他把地震分为三类:强、中、小烈度事件。在1922年,建立了哥伦比亚气象台,它拥有一个由3个台站组成的小台网,从此开始了哥伦比亚仪器观测记录的历史。1941年,在波哥大杰弗里亚纳大学建立了洛斯安第斯地球物理研究所,它管理着几个私立研究所资助的地震台。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8),地震台增加至七个。然而资金缺乏总是影响每个大地震监测计划的执行。这个台网记录的资料和现有历史记载的使用,对由Ramirez对Estrada(1977)所编制的地震危险性图的提高非常有用。Espinosa等在1985年编制了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图,已按总统1984第1400号令编入建筑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