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任冠潮 《环境教育》2013,(1):115-116
窗外,阳光明媚,而小威的心情却是阴云密布。因为,他发现自己双臂上开始生长羽毛,而且还在向四周不断生长。小威实在忍受不了,他开始寻医问药……他先去了一家大医院,在做了血液透析之后,医生对他说:“你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你的基因变异了,你正在向鸟退化。我们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2.
五十平米很小,是个家庭。地球很大,也是个家庭。家,头上是遮风挡雨的屋顶。屋顶下面有蓬蓬勃勃的史命。自从老祖先在伊甸园偷吃了那颗果子、被成双成对地迈出来以后,几千年、几万年的风风雨雨里生命繁衍不息,我们无法割断那温情——家,生命的摇篮。第一个说地球是圆的且不是宇宙中心的那个“疯子”被烧死了,可那火焰里跳跃的不仅仅是宗教的顽固与丑陋,或多或少的弃儿意识以及以后的失望与恼怒至今仍在煎熬着我们的心:我们不是宇宙的主人,我们甚至不是地球的主宰!成于累万日夜穿梭不息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只不过是地球上的寄…  相似文献   

3.
王楚楚 《环境教育》2011,(10):76-76
“哎哟,哎哟…一”从太阳系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咦,是谁在叫?”月亮医生被惊醒了,他循声望去,只见可怜的地球大妈捂着大肚子,一边在空中不断地打着滚,一边痛苦地呻吟着。月亮医生忙上前扶住她,焦急地问:“地球大妈,您怎么了?”地球大妈费力地张开布满血丝的眼睛,浑身颤抖,  相似文献   

4.
杨爱群 《环境教育》2012,(12):56-60
乌云斯庆说:“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再苦再累也要干。现在把土地平整好了,把沙漠治理了,把环境搞好了,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孙子,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5.
星星的愿望     
张琪 《环境教育》2012,(12):79-79
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望着星空,和一颗小星星谈起话来。 小星星眨眨眼问我:“你爱地球吗?”我说:“当然爱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妈妈呀!”它又问:“你们那里都有什么呀?”我说:“我们地球像一幅美丽的画,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有川流不息的江河,有一望无际,和天空一样蔚蓝的湖海,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是呀,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04,(7):60-60
至今还让牛玉琴内疚的是,当时没给孩子和老人穿件好衣服,把钱全部献给治沙了。记得有一次,小儿子病了,几天吃不进饭。牛玉琴很伤心,拿出两个鸡蛋准备给孩子吃。站在一旁的孩子很懂事地说:“妈妈,我不吃。咱们把鸡蛋换成钱好买树苗。”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9,(2):87-87
地球上生活着100多万种动物,它们在无情的大自然中,之所以生生不息,除其它原因以外,还由于它们练就出自己医病的奇妙方法。动物生病自疗的办法,在某些方面,人类还得步其后尘呢!能跑善跳的野兔,患了肠炎以后,就四处奔波,寻觅干枯的马莲吃,以后,肠炎就慢慢消失了。善于捕鼠的大花猫患了肠炎,就大吃大嚼鲜嫩青草,尔后大吐不止,这种以吐止泻的奇妙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染 《绿色视野》2009,(7):55-57
我的好友小幽,喜欢在眼睛上永远挡着一副CD墨镜。我曾玩笑地说她是名牌的“奴隶”,居然喜欢到不惜遮住自己好看的大眼睛的程度。不料她却说:这你就不懂了,眼镜是贵了点,但是我在自己的城市,不用亲赴欧洲,却天天看到的是“欧洲的天”。  相似文献   

9.
与仙鹤共舞     
刘德林 《绿色视野》2010,(10):25-27
走进吉洪俊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丹顶鹤群舞照片,这幅引人眼球的照片只是他拍摄万余幅片子中的一个镜头。他说:“丹顶鹤生长在我们地球家园,是那么的和谐、美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吉洪俊虽然不是专业的环保者、摄影师,但他那为保护丹顶鹤而呐喊的镜头传遍了海内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39岁的刘利民是个中医世家,2008年10月1目,他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租下一个300平方米的门面,开始行医为生。刘利民接诊的第一个病人,名叫阿亚菲。他开了一些从中国带来的中草药,免费让他服用。过了四个月,阿亚菲又来了。这次他脸色红润身壮如牛,走起路来“咚咚”作响。他一看见刘利民,立刻激动地大叫起来:“医生刘,我的朋友,你给我的草叶太神奇了,你看我全好了。不过,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的饮食。的确,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内地到边陲,中国人非常注重吃、讲究吃;从满汉全席到夜市排档, 从八大菜系到农家土菜,处处都显示着中国“吃”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你在大谈色、香、味,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吃进去的到底是健康还是负担呢? 一场SARS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而环境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和无公害意识的加强也让那些想吃山珍野味的“猎奇者”收敛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地看待“吃”,如何吃的科学、吃的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任冠潮 《环境教育》2013,(Z1):115-116
窗外,阳光明媚,而小威的心情却是阴云密布。因为,他发现自己双臂上开始生长羽毛,而且还在向四周不断生长。小威实在忍受不了,他开始寻医问药……他先去了一家大医院,在做了血液透析之后,医生对他说:"你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你的基因变异了,你正在向鸟退化。我们无能为力!""为什么会这样?"小威带着哭腔问。"对不起,我们也不知道。或许与现在的转基因食品有关,抑或者  相似文献   

13.
崔玲 《绿色视野》2012,(6):59-61
紫苏 有特殊记忆的,当数紫苏了。打从记事起,家里的菜园子里总有几株红红的“菜”。每年就种那么几颗,红红的叶子在绿色中飘呀飘的,很是醒目。 母亲说,这叫紫苏,吃了它可以发汗治感冒。因为有了药的感觉在前,当母亲把放了紫苏的面汤端来时。那种特殊的香味让我惶恐。所以每年的紫苏都是母亲一个人自种自享,母亲说的好吃没让我们姐弟几人垂涎。我的记忆中,恐怕也唯有这个吃物是母亲喜欢而不需要留与孩儿的。  相似文献   

14.
小军 《环境教育》2004,(6):42-43
梁从诫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生,其祖父是“变法”的重要人物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微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然而梁从诫对自己的出身很淡漠,他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正是出于责任感,他投身环保。  相似文献   

15.
让心灵站立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有一天,他被召到皇宫去为国王看病。“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在我们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冒,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在你心里,一个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您这么尊贵,我怎能、  相似文献   

16.
一位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听北京一位著名的保健医生说吃大蒜能抗癌,便大吃特吃起来,反正上了年纪味觉迟钝不怕辣了,也不再面对学生无须担心嘴里的大蒜味儿。但没过多久,癌是抗住了没得上,眼睛却坏了。同样著名的眼科医生说,是吃大蒜过量害的。呜呼,现代消费社会,科技发达,知识爆炸,信息多得打架,人人都活得无比明白,却又十分糊涂。过去医生们都说,咀嚼坚硬的食物可加固牙齿、强劲和发达下巴上的肌肉。而解放军306医院最近发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摄影机的镜头仔细观察一堆原水把赫伯特·吉拉德特从一个制片人变成了教授。事情发生在巴西贝伦港。当时,他正制作一系列反映热带雨林毁灭的影片;他将摄影机沿着正被吊上货轮的一堆红木移动,注意到上面标着“伦敦”字样。“我突然认识到城市对世界的冲击力,”他说,“我开始对城市消费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关系感兴趣”。现在,吉拉德特是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环境规划学教授,刚刚完成了一项“伦敦对地球的影响”的研究。他发现:虽然伦敦占地不到40万英亩,却需要近5000万英亩的土地——125倍于它本身的面积——来供给它食品、原…  相似文献   

18.
7月25日是绿色营出发的日子。我一早起来,整理行装。6点40分电话铃响了,一个万万没有想到的噩耗从医院传来:马霞刚刚去世了。当时我好像非常冷静,第一个念头是感谢上帝,她没有经历痛苦。许多人告诉我,癌症的痛苦是非常可怕的。这种信息一直折磨着我,比自己得了癌症还痛苦。现在她突如其来地异常平静地走了。昨天她还接待了三起客人:两位亲戚,一位作家,一位在家护理过她的护士。还对我说:“明天绿色营学生要见我,给我带把梳子来。”我告诉她:“明天中央电视台只跟绿色营到石家庄就返回来,31号再乘飞机去追他们。我也准备这样,…  相似文献   

19.
爱如白纸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她回到娘家总爱在父母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历数他的缺点。父亲听了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点。然后他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女儿又说:“是黑点啊。”父亲说道:“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一大块白纸吗?”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她明白  相似文献   

20.
在都市的夜晚,想透过尘世的喧嚣看一看天上的星,面对灰蒙蒙的天空,在霓虹闪烁的瞬间,我想起了荷尔德林的那句话:“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这句名言从一位哲人到另一位哲人被耐心地诠释了多少年以后,海德格尔又说:“诗意已远远不止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生命的终极哲学的重要依据,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到如今.当我们站在早已变得浑黑的河水边,看远处没得几点绿意的秃山,滚滚的黑烟自由地在天空随风游曳,“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早已成为一种奢侈的妄想,尽管它徘徊在每一个文明人的心头久挥不去。全球环境污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