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反映了地壳范围内原始岩浆形成及其以后演化的过程。根据最新的岩石学概念,岩浆岩最主要的地球化学特性首先依赖于原始地幔物质选择熔融的深度和程度。活火山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分成两种类型-喷发式和爆炸式,它直接地反映了粘度差别,意味着两种类型的原始岩浆在成分上的差异。类似的资料,加上花岗岩类只产于大陆硅铝壳这样的基本地质原理,就完全能够确认,岩浆岩的截然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例如一方面是基性岩类和超基性岩类,另一方面是花岗岩类,代表着地壳下原生的  相似文献   

2.
安徽栏杆地区碱性基性岩岩性为橄榄辉长岩,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Th和Ba)富集,但高场强元素(Nb、Ta、Zr和Hf)无明显亏损,表明岩石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为地幔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LREE强烈富集,而HREE相对亏损,暗示了源区富集特征,Eu负异常显示岩浆经历了明显的斜长石结晶分异。结合中国东部碱性基性岩的金刚石成因条件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本区碱性基性岩具有金刚石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云南墨江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江金矿的同位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和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未源于金厂蚀变起基性岩体,成矿热液是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成矿期深部富矿化剂流体沿断裂上升并与地下水混合,从侵入体及围岩中淋滤出了成矿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随着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墨江金矿床底混合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性岩墙群广泛出现在全世界前寒武纪地盾中 ,它的发育往往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有关 ,并可能与地幔柱有密切联系。前寒武纪出现的基性岩墙群以拉斑玄武质占绝对优势 (>80 % ) ,但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高Mg的苏长质组分和苦橄质岩石也占重要位置 ,碱性岩类则相当稀少 ;而在新元古代碱性岩墙则变得很重要。基性岩墙群总体以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 ,其中在苏长岩中更为富集。基性岩墙群的岩浆有多种来源 ,其中苏长质岩浆主要来源于太古宙的陆下岩石圈 ,而拉斑玄武质岩浆多来源于主要由主体地幔组分 (PREMA)构成的地幔柱。地壳混染总体说来不是造成基性岩墙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 人们通常期望超基性岩中 Ni 的地球化学,尤其是共存相之间 Ni 的分配,能对早期岩浆演化和商业上重要的硫化镍矿床的成因假说提供确切的证据。然而在最近,Ni 分配的研究在自然界有没有高MgO 液体和不混溶硫化物液体存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南大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多旋回性和迁移性,构造演化与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的关系。前寒武纪岩石圈制约本区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并在三种岩石围岩石学一地球物理综合模型中反映。总结了四个主要构造期岩浆作用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并根据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在碰撞造山后近南北向刊近北东向伸展裂解,从造山带挤压碰撞向伸展裂解机制转换过程探讨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和壳幔演化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湘东南汝城盆地基性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汝城盆地基性岩由辉绿岩、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组成 ,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玄武岩全岩K Ar年龄为 12 8.4± 4 .2Ma ,辉绿岩全岩K Ar年龄为 112 .1± 3.2Ma。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火山岩系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 ,其形成以部分熔融方式为主。岩石微量元素出现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的富集和Ta、Nb、Ti的亏损。强不相容元素比值反映岩浆源区明显偏离原始地幔组分 ,具有富集型地幔岩浆源区特征。岩浆源区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和来自消减残留板片析出流体或熔体交代的改造作用。汝城盆地基性岩形成于陆内拉张带 (初始裂谷 )构造环境 ,其强烈拉张时期与华南南岭地区的主要拉张时期 (12 0Ma)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对位于蒂尔内阿乌兹矿田内的前缘山脊带东缘发育的超基性岩所进行的研究,说明了与原始结晶作用有关的这些岩石是岩浆成因的,其成分很可能近于纯橄榄岩。  相似文献   

9.
<正> 人们一直认为,深部新岩浆的流入而对岩浆房的补充是决定深成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引起火山爆发的重要因素。过去对这种补充的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是趋向了解涉及干的基性岩浆系统,而没有考虑气体释放所造成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有水蒸汽存在和释放时所造成的某些流体动力学现象,并着重考虑钙碱性组合岩浆。我们注意到“钙碱性”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一般与造山带和某些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晚古生代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新疆北部近期发现的一个重要的金成矿类型。通过对本区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容矿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硫同位素、氢同位素、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分析与对比.讨论了其基本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了本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我国东部地区某些产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同类型金矿床在成矿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1.
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在岩性上以粗安岩、粗面岩占优势,富碱(尤其是K2O)和LREE,属高原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及中昆仑的新生代火山岩完全可以对比。根据K-Ar同位素定年数据可将该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喷发阶段,时代分属始新世—渐新世。羌塘地区火山岩的形成与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岩石圈的演化关系密切,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早期阶段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东南部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其成因类型为同熔型岩类;岩浆起源于成分为安山质的中下地壳(16-25km)的部分熔融,属古老大陆变质基底构造活化的产物。在弱挤压—弱拉张这样的总体构造背景下,因火山喷发之岩浆房的深度。过饱和水含量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旋回甚或同一旋回的火山产物在产状、组份、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长江中下游基底构造特征、火山岩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该区火山岩盆地进行了重新认定,划分出三个受北东-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岩石圈断裂控制的断陷火山盆地.在此基础上,依据火山活动特点及其与壳断裂的关系又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亚盆地.本文系统论述了各盆地的火山岩演化、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内生金属矿床与火山岩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成矿作用是火山活动的一部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讨论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区内务类火山岩普遍具高铝的特点,且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岩石富集Sr、Rb、Ba、K、Th等高度不相容元素,而极度亏损Ni、Cr、等过渡元素。Nd、Sr、Pb、O同位素特征显示岩石的幔源性质。主元素、微量元素混合模拟计算表明:本区高铝玄武岩可由上地幔中等程度(20—25%)部分熔融形成的橄榄拉斑质原始岩浆经一定程度的橄榄石(12%)和单斜辉石(28%)的分离结晶而成。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了本区岩石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应用Q—型聚类分析、对应因子分析及某些微量元素图解等方法,判别出本区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它与东太平洋沿岸火山岩及花岗岩相似,而与日本、台湾等岛弧火山岩相差较大,可能属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粤东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火成岩主要有早、晚两期,分别由火山岩与二长花岗岩及火山岩与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两期的火山岩与花岗岩之间均为部分熔融关系,早期火成岩的源岩以沉积岩为主,晚期火成岩以火成物质占优势。锡矿化可划分为锡石—石英期次、锡石—硫化物期次及硫化物—银、金—碳酸盐期次;钨矿化可分为黑钨—石英期次,白钨—硫化物期次及碳酸盐期次。据系统的矿物包裹体,成矿热力学、成因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锡的矿化与早期二长花岗岩有关,钨矿化与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西坡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火山喷发特点、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大兴安岭西坡地区发育的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放回,自早而晚依次为:晚侏罗世的塔木兰沟族回、上库力旋回和早白垩世的伊列克得旋回。不同旋回火山岩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在岩浆起源、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等方面,不同族回火山岩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别。火山岩为深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本区中生代发生的剧烈的火山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The oceanic earth's crust has mainly grown from magmatic productivity in spreading meridional ridges during the past 100–200 million years. The specific rock formed from these magmas is the ocean ridge tholeiitic basalt (ORT). From both melting experiments on peridotit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s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La, Ce, Th, Rb etc.) the tholeiitic magmas can be explained as products of about 15% partial melting of abundant upper mantle rocks. A mobilization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very late in the mantle history has formed the different source rocks for magmas and ORT basalts depleted or slightly enriched in incompatibl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9.
The Gil-Márquez Complex is an exceptional outcrop of plutonic rocks ranging in composition from diorites to granites emplaced into Devonian terrigenous meta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Hercynian basement of Iberia. A combined study of this complex, including field geology, petrology, structural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reveals that it represents an ancient conduit of magma transport through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is conduit allowed the intrusion of magmas of contrasted compositions. Two end-members and several hybrids are identified. The first end-member is a biotite granite and the second is a basaltic magma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mantle source. Both magmas rose through a common channel in which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unstable flow and magma mixing occurred. The observed relations in the Gil-Márquez Complex show that mixing in conduits may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producing homogeneous hybrid mag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