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效益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的低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文章在明晰生态效益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有机融合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系统总结全球16家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试行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导入该指标体系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障碍,从而为其它企业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生态效益的趋势分析,管理层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状态,了解企业内部环境及经营绩效,进而可以成为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展现绩效水平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森林生态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森林生态资源也是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政策选择,本文讨论了国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进展,系统梳理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实践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多元化机制;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强化市场在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及相关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废弃物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治理并使其资源化.在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通过分析盲禽粪便对环境的危害及其资源特性.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流域生态效益就是流域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全部效用.生态功能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流域生态效益则包含了人类的价值判断.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这些外部经济性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而是自然外溢结果.  相似文献   

5.
黄颖  霍敬裕 《环境保护》2011,(13):41-42
目前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是国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当前影响范围最大、必不可少的补偿方式.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偏重于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要素或服务类的纯公共物品的保护补偿,如生态公益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投入或者购买.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不仅为社会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同时在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生态效益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难以通过传统的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如何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外部性内部化,部分或全部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在综合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理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今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工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最低的环境成本,资源代价取得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实现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本文所试图论证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在讨论经济发展道路时,人们通常把经济发展区分为速度型的和效益型的.但二者都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生态效益的产出主要以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动来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投入为既定,那么生态环境质量越是朝好的方向变动,说明生态效益越好.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好变坏同利润的增减不完全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因此经济效益不等于生态效益,更不能替代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明显地优于单纯重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更优于那种忽视效益的速度型经济  相似文献   

9.
湖沼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开发水体生态农业以及发展轻化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基地保护湖沼资源不但能调控环境,且可成为天然水生或沼生生物基因库。对江汉湖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收到巨大经济效益,又可保护湖沼生态环境和发挥其生态效益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