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电一体化建设概念的提出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也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我国消耗煤炭大约为28.5亿吨,约90%的煤炭都被用做燃料直接燃烧,这种情况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近20年来,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0%以上。根据我国能源储量及资源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和消费迅速增加,由此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进行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煤炭开发与利用中的二次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国家,煤炭生产和消费占能源总量的70%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对煤炭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因其数量多、范围广、治理难度大及投资限制等成为控制二者排放的瓶颈因素,探索技术上先进、经济上的SO2、NOx治理技术是现阶段环保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1.美国能源概况美国是世界上消费能源最多的国家,她的人口只占世界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但她每年消费的能源却要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25%左右。在美国能源结构中,1950年煤炭占50,4%,石油与天然气占43,8%,水电和核能占3,8%。由于石油作为能源来说比煤炭具有许多优点,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的大约二十年中,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能源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到1970年达到了总能源的76%,而煤炭的比例则下降到26%。随着美国能源结构的改变,其国内的能源需  相似文献   

5.
煤炭开发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76%的发电能源,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60%的化工原料。煤炭是我国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能源,其占能源总储量90%的优势,决定了它在未来30~50年内仍作为主要能源的稳定地位。 但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除因燃煤造成大量烟尘和SO_2  相似文献   

6.
环境与能源     
我国环境问题与能源结构和燃烧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2.43%,石油占20.2%,天然气占2.85%,水电占4.54%。这种比例关系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现在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有4300万吨,其中粉尘2000万吨,二氧化硫1800元吨,氮氧化物的500万吨,我国是世界三个  相似文献   

7.
(一)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截至1983年末,全国预测煤炭储量为32万亿吨,垂深1000米以内的探明储量为7700亿吨,但是,地理分布不均,80%的探明量在北方,10%在西南,江南八省只有2%。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山西、黑龙江东部、内蒙东三盟,鲁西南、苏北、两淮、豫西、黔西北等大型煤炭基地。1983年我国一次能源(煤、油、气、水电)总产量为7.126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原煤占71.6%。198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73%左右。现在,我国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5%的化工原料、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是由煤炭提供的。目前,我国煤炭缺口达2000多万吨。据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高达37亿吨,是世界煤炭产量的一半。在我国煤炭消费量中,一半用于发电,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频发大面积雾霾天气,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核能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清洁的能源,核能和平利用是上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1954年世界第一个核电  相似文献   

9.
一、煤炭是现在和将来世界的主要能源 20世纪最后一段时间里,人类的能源需求,将对世界天然矿物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可燃矿物总储量中,固体燃料占93%,石油和天然气为7%。据第12届世界能源会议预测,到2000年,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接近或大致相等;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超过石油,占第一位。2000年,预计世界煤炭总产量将达55亿吨,2020年将达88亿吨。 1987年5月,世界能源大会主席马塞尔·布瓦特在未来世界能源决策的报告中预测,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能耗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二,能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体上讲,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按人均计算.我国的矿藏资源比世界一L许多国家都少得多。资料显示,我国煤炭、原油、天然气、焦炭、煤气等一次性能源十分紧缺,其中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30亿-160亿吨,仅占世界的1.8%,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第一,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6%,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煤矿众多,特别是近三分之二的县有小煤矿。煤炭开发对矿区乃至整个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必须重视煤炭开发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我国煤炭80%用于燃烧且消费结构呈多元化的格局,煤炭热效率低,污染严重,因此,必须针对多元化的终端用户发展适用的洁净煤技术。发展我国特点的洁净煤技术要体现环境与发展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提高效率与控制污染要贯穿在煤炭开发与利用的全过程;要针对多个终端用户开发适用的技术;要把发展洁净煤技术与节能和改变煤炭单一产品结构结合起来。洁净煤技术可包括四个领域: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燃烧及后处理;煤炭开发利用中二次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煤炭工业主要污染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占全国能源构成的70%以上。为了保证四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到本世纪末我国原煤产量将达到12亿 t。当前,由煤炭的生产和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一方面煤炭利用技术落后,煤炭在使用过程中对  相似文献   

13.
如何推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法华  王圣 《环境保护》2012,(12):37-40
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形势强劲反弹,一次能源消费增幅为5.6%,按百分比计算是1973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总量的20.3%,其中煤炭消耗量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48.2%.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实现了二氧化硫减排14.29%,但排放总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2015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47%和50%左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72%和64%左右。另外,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上表示,我们的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05年全国煤炭产量21.9亿吨,占世界的37%,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9%、消费的70%.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难以改变,随着煤炭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的80%以上,从京沪两市民用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我国城市民用能源也是以燃煤为主。见表一。  相似文献   

17.
李鱼  李超慈 《环境保护》2013,41(8):23-25
现阶段,控制电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是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突出,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年发电用煤占全国用煤总量的比重逐年  相似文献   

18.
浅谈煤炭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刘马群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黄跃年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煤炭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统计,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6%,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将不断地开发出来,但从能源发展趋势看,在今后...  相似文献   

19.
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复垦利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1995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12.92亿t,居世界第一位。煤炭开采引起地表塌陷,造成土地挖损和压占,使矿区大量耕地、地面建筑物和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安定造  相似文献   

20.
我国75%以上的能源来自煤炭,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能源构成状况不会改变,因此大气污染也是以煤炭燃烧产生的烟尘、SO2、CO2等污染物为主的煤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