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桑蚕品种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较低,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大部分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结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是今后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和重点工作。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监管业务系统,研究基于卫星遥感的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提取方法和流程,并以宁夏为例,验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基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的方法精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为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监管提供了思路;使用该技术方法的作业效率相比人工解译提升了2~3倍,提取的宁夏生态破坏问题图斑准确率达到66%,人类活动提取准确率更是达到95%,能够满足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监管需求;宁夏55%的县(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内发现新增和规模扩大人类活动,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北部和中部分布较少,其中彭阳县、沙坡头区和中宁县人类活动影响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3.
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中,防范由此导致的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流域十堰段为例,基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的识别,通过情景分析探讨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结果表明:将农业面源污染极高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氮、磷流失削减率可分别达35.9%和26.33%,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且人口生态压力指数较小(0.23),可统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丘陵山区提供一种红线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区域环境噪声环境划分的规定,提出了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定量化划分的模型,该模型综合了自然因素和噪声污染因素,模型在南通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划分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浅谈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的探索实践。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包括范围划定、管控分级、目标设定、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管理策略和反馈优化7个方面;识别了生态系统管理中存在的3个关键问题:概念界定、管理方式和保障制度。指出生态保护红线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要在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基础上,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进一步辨析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应构建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以利于红线区管理的整体性;要健全奖惩和补偿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管理和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区域饮用水源地水质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域饮用水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水质金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个饮用水源地中27种金属元素均达到USEPA、WHO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限值要求。饮用水源地中致癌健康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CrAsCd,均低于USEPA最大可接受风险。非致癌金属的健康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SrPbMoFeCuSeAgNiZnMn,非致癌风险水平为9.36×10~(-11)a~(-1)~1.25×10~(-7)a~(-1),远低于USEPA、ICRP等权威机构限值。成人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均为女男,致癌总风险均大于非致癌总风险2个数量级以上,总健康风险均保持在10-5数量级水平。  相似文献   

7.
泰州市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泰州市1996年—2000年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市酸雨出现频率高,5年来降水pH均值均<5.6,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频率无明显变化;降水中化学成分以SO42-为主,NO3-质量浓度值呈上升趋势;酸雨出现频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春季>秋季>夏季,与SO2在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变化规律较一致;酸雨的形成可能受本地大气污染物和异地大气污染物的共同影响;酸性降水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绝对变化总量,对泰州市及生态红线区2010—2014年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做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及水域湿地景观为主要变化趋势,生态红线区域内土地开发利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保护措施成效较好,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的修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文山州为例,结合InVEST模型、MSPA选取生态源地,利用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文山州区域生态网络,明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和修复的地区。结果表明,识别生态源地共143个,总面积为5 09274km2,主要分布在文山州东部,地类现状以林地为主,植被覆盖度高生态基底好;提取生态廊道346条,空间分布明显,尤其是西部区域连接文山州北部与中部的廊道,其分布稀疏且长度较长,易发生断裂;识别生态夹点118处、生态障碍点41处,应对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开展重点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0.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 73%和5. 24%,2010年得分最低(41. 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 63%,2015年得分为76. 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盐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对象,选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及变化斑块提取,分析其区域内2019-2020年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动态变化情况分为正变化和逆变化,其中逆变化占变化总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呈现为水田的减少;正变化主要呈现为农村居民点的拆除.总体来说,人类活动变化面积非常少,无工业用地的增...  相似文献   

12.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73%和5.24%,2010年得分最低(41.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63%,2015年得分为76.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江苏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介绍了 2018年以来,江苏在顶层设计、生态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制度创新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自然生态保护政策;指出了江苏还面临着生态空间挤占、生态破碎化、物种栖息地丧失等方面的严峻挑战,高强度开发的省情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需要统筹好\"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三者矛盾;提出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健全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水对玄武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南京玄武湖1997年-2010年的水质变化,以及生态补水与玄武湖水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玄武湖于1998年实施生态补水,随着生态补水的持续运行和生态补水量的不断增加,玄武湖水质得以显著改善,其水质类别由生态补水前的劣V类水体转为V类水体,并接近于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由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转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目前玄武湖主要营养物质来源于生态补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湖区TN浓度与生态补水中TN浓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生态价值当量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讨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并以2002年、2008年、2014年作为典型年份研究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2002—2014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于价值系数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信。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014年度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辖区域及长沙县、望城区应率先进行生态支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新疆砖瓦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制砖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