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1984年乌什架设高精度钻孔应变以来,乌什300km内发生了9组共16次6级地震,在这些地震前应变仪器记录到了异常。本文对乌什台应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钻孔应变对乌什300km内的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以短期、短临异常为主,以张性突跳、波动不稳定变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自1984年乌什架设高精度钻孔应变以来,乌什300km内发生了9组共16次6级地震,在这些地震前应变仪器记录到了异常。本文对乌什台应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钻孔应变对乌什300km内的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以短期、短临异常为主,以张性突跳、波动不稳定变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可以识别、清除数字化资料干扰。本文利用小波方法对通河体应变2006年以来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黑龙江及邻区4.0级以上地震震例资料探讨该方法对于提取体应变数据的震前异常信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一些地震前2~5个月,体应变都接收到了周期10~30天左右的异常信号,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4.
2013年吉林前郭发生一次5级震群活动,震群发生前,周边地区前兆出现了若干测项不同时间、不同形态的异常。整理了前郭震群发生前流体、形变、地电学科出现的典型异常,其中丰满水氡、丰满台垂直摆倾斜仪、榆树地电出现破年变、低值下降,异常最早开始于2010年3月;而前郭水温、白城水温、乾安水温出现转折下降,异常多发生在震前一周内,可见此次震群发生前前兆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较为突出,中期异常出现时间早,且距震中较远,而临震异常突出且时间较为集中,距震中较近,中期和临震异常的空间演化范围呈现由外围向近场区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地震台东三旗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出现的锯齿型“凹型”阶变现象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观测环境条件、同井孔体应变观测、区域地震活动、GPS地面沉降观测等分析,探析了该异常现象的成因。结果显示,该变化可能与环境变化引起区域周围电磁场的改变有关,可能是地震活动或应力应变引起电磁量增加导致水位仪器电信号干扰异常引起,是前兆异常特征的可信度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粤闽交界90年以来ML≥4.5地震前水化学前兆资料,结果表明:(1)水化学前兆异常形态复杂多样,以短期和短临变化为主;(2)同一台站震前所观测的异常变化具有多测项同步异常的特征;(3)震前异常持续时间、异常形态与震中距有关。同时研究表明,统计水化学异常出现的集中程度无法判定未来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7.
天水地震台流体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水台(包括子台)2008年流体资料分析,在汶川8.0地震前天水流体资料短临异常明显,同震效应突出。模拟水氡观测震前1~3月开始出现异常,5个测点基本同步变化,其特征表现为测值迅速下降,然后出现转折,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地震。数字化水温资料则出现同震效应,表现为水温测值大幅下降或上升,然后在几小时内恢复。数字化水位资料出现了震后效应,表现为测值持续下降,逐渐放缓下降速率,并保持低值未恢复到原来状态。通过总结分析天水台流体资料异常,对天水台及邻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汞的地球化学行为取决于汞的物理化学性质.汞在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十分明显,映震效能较好。通过分析主要震例发现,汞异常特征普遍表现为高值或正脉冲及其脉冲群。异常分布范围与震级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是在异常结束后发震,但也有的是在高值段或异常恢复段发震。异常一般出现于震前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相似文献   

9.
介绍庐江综合观测井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Ms7.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及震时、震后效应。该井在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是:(1)溶解气体组分、水氡、井压等存在中期异常,异常时间都在3~4年;(2)水位和水温存在短临异常;(3)大部分测项震后效应明显;(4)水位和水温的震时和震后效应几乎同时出现,但却是逆向发展,为多年以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资料中所少见。  相似文献   

10.
泗县数字石英摆倾斜仪异常与地震关系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泗县地震台数字石英摆倾斜仪的工作原理,用已记录到的震例,初步分析研究了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发生的中强地震、在震前,所出现的异常波对该套仪器的不同影响,对研究未来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特点介绍,以及地下水宏观异常、动物宏观异常、地光、地声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各种地震宏观前兆异常的产生,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发生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异常信息是否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中有明显的异常体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用收集到的全国“十五”地热观测网中的190个地热前兆观测点的数据资料,对汶川8.0级地震的映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个观测点震前有前兆异常,86个观测点有同震响应及震后调整。其中有前兆异常的观测点仅占16%,震中距〈1100km出现前兆异常观测点占全部异常点(30个)的77%,占震中距〈1100km观测点(83个)的28%。由此分析了我国地热观测的现状及预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观测孔勘选不理想有待筛选改进,数据资源私有应在全国及时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乌鸦咀泉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夏高冬低年动态变化,如果受到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一般会产生畸变,其异常特征:振荡的短临异常,在年变正常中局部出现转折或加速下降和上升,破年变异常。初步探讨水化异常机理,乌鸦咀泉电导率异常幅度和异常持续时间基本上能反映与震级大小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月10日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在震前一、二年,远在400km外的邯郸地区的多种前兆手段准同步地出现了中期异常变化,这些异常的变化幅度显著,在时间上与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信度较高。分析邯郸地区的前兆异常与张北地震的关系,有利于该区强震监测预报水平的提高,也可为地震前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月10日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在震前一、二年,远在400km外的邯郸地区的多种前兆手段准同步地出现了中期异常变化,这些异常的变化幅度显著,在时间上与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信度较高。分析邯郸地区的前兆异常与张北地震的关系,有利于该区强震监测预报水平的提高,也可为地震前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Z分量"低点位移"异常变化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特征、产生的背景,影响因素.得出了低点位移幅度大,频次高,异常可信度就高;异常幅度、震中远近及震级大小与异常间隔没有明显相关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与异常有着独特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