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课程思政有其生成的理论、实践和问题逻辑。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全面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要以挖掘思政资源为前提,以融入教学过程为基础,以增强教师意识能力为关键,以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及评价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红岩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内涵主要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赓续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需要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应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将环保观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进行融入与结合。在思考当前中国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以及全面提高环保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分析环保观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和环保观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的详细过程,结合过程主要包括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参与度、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生态主题活动的质量、塑造优秀的校园生态环境、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塑造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4.
崔樱馨 《环境工程》2022,(1):288-289
<正>当前,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世界各国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出台各项政策方针,加强生态教育,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以生态实践观为根本指导,贯彻落实生态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由吴桢婧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17年7月出版的《生态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一书,结合思政教育生态观理论指导,从主客体、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剖析大学思政教育运作机理,并从实践层面出发,阐述生态化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崔玉 《环境工程》2022,(2):275-276
<正>高校思政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其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才高质量培育,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思想认同,为国家与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而言,无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还是课程思政、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这不仅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正在经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由传统的单一教学课堂朝着多元空间构成的教育生态推进转变,表明其连接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主客体系统,而且也体现出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的因势而新、因时而新的特征,思政教育主体生态、思政教育信息生态等开始成为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变量,昭示了思政教育生态化发展趋势,且其社会性、网络性属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培树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课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规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学思政教育体系中引入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传输绿色文明健康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7.
林艳瑜 《环境工程》2023,(4):244-245
<正>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的演进也和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相关。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不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更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一书立足于我国高校建设的基本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深度剖析了如何更好地在思政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并且还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为思政教育提供载体,思政教育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双方可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达到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但实现双方协同育人重要价值,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表现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文化活动单一、育人主体分散及价值实现无法拓展等方面。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优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角度入手,宏观把握价值的实现;丰富文化活动建设,为实现协同育人价值提供多样化载体;密切联系多元育人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支撑,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协同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吴若旻 《环境工程》2022,(4):325-326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须加强自身的网络生态化意识,从不同的生态维度来构建网络空间,以促进思政教育与网络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由潘强、许钟元和刘旭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一书,立足教育生态学视域,结合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其生态系统内部构成、运行机理、环境因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教育要素、宣传要素对于优化网络思政生态体系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缺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认知,情感缺位与知行脱节较为严重。造成高校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包括:缺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与认同感、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社会不良生态文明行为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试图从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挖掘深度、因地制宜地编写生态文明建设思政课教材、加强高校学生生态实践能力、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等方面开拓出一条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道路,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后我国又一大重点建设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文明思想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内容和新要求,思政教育不能单纯以课堂理论教育去实现,需要高校通过生态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学,培养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生态文明融入思政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  相似文献   

12.
思政教育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课程,在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下,通过思政教育培养与树立学生的低碳环保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将低碳环保理念引入到思政教育中,从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环保的道德情操,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将低碳环保理念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为大学生传输绿色文明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低碳环保理念,促进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张洁 《环境工程》2022,(4):329-330
<正>新时代下,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愈发强烈,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需要肯定的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行政和经济改革支持,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协同努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素质水平。因此,我国高校更需要积极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文章结合杨增岽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一书,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融入思政教育中。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5):134-136
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一些新的挑战: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入和党动机多元化使大学生党建工作面对的问题变得复杂多变。高校党建工作者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适时变革、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发挥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开创大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精神生态失衡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下降的背景下,以生态人文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环境建设,是一种基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双重作用下的环境建设范式转换.它转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管理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固有思路,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环境自然价值和学生对幸福追求的内在关联,确立了以生态人文理念为核心的理论观念,拥...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接力中,高校承担着传播者、实践者、助力者等角色,铸就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风景”。其中高校既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和塑造高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同时也能够开发和设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生态环境内各个生态因素的和谐,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教育家园。近些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成为高校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并不相斥或者不兼容,反而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建设增添新的活力,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让高校思政环境展新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海南五所公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地考察,了解其课程化现状,并从概念认知、课程认知和教育对象认知三个方面对海南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现状进行归纳,并提出从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分析、加强课程认知和对教育对象认知几方面来推动其课程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前进的征程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的力量之源,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才能引领党员干部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使命;才能不迷失前进方向、不失去奋进动力。新时代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好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与机遇,牢牢把握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全方位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折射出党和政府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关注。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并研究教师背景性因素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通过对江西省五所高校思政课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得到了学生比较高的认可,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并用心投入,但教学能力与教学策略还需提高与优化。由于受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及任教课程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呈现不同的差异和特点。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策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投入;依据学情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化设置。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守卫者,增强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在机制的构建以及外部环境的激励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思政教师责任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