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探讨了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观和资源循环规律,论述了循环经济赋予再生资源新的内涵、新的产业地位,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立法、政策、回收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再生资源行业升级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会强 《环境保护》2016,(17):18-20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从最初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再到实现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循环在社会大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行"互联网+再生资源",打造"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互联网+再生资源+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提升再生资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社会宣传、公众参与、法律强制、利益引导、技术支撑、金融创新六大长效机制,实现再生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介绍了开远市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再生资源》2005,(6):44-46
论坛贯彻科学发展观拓宽资源再生产业促进生物质能利用郭廷杰(2-1)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王岩王海英(2-5)对再生资源概念的理论思考朱海伦(3-1)逆向物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武云亮(4-1)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振兴资源再生产业的探讨郭廷杰(6-1)浅谈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梁生杰(6-5)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谢永清(2-8)优化产业链条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孝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李立伟(2-13)循环经济下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黄少鹏(3-8)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刘佩红吴锐彬(3-11)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  相似文献   

5.
理性“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所谓循环经济,一般认为它是环境和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  相似文献   

6.
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既是国情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立,就没有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认识理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如何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特殊意义。国务院已经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列入了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明确由商务部负责。  相似文献   

7.
《中国再生资源》2006,(6):44-46
(括号中前面数字为期数,后面数字为页数)论坛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爱国(2—1)循环经济导向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创新——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的基本判断朱海伦(2—5)论工业中的废金属资源毛建素陆钟武(4—1)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何琼峰高志敏王良健(4—7)循环经济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杨辉(3—18)有火电特色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园研究李永红陈闯毛玉如(6—6)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黄少鹏(6—9)行业交流以再生资源行业立法为契机带领企业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企业延长产业链模式、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以及在全社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规划、立法取得的进展、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作用的逐步增强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批典型企业。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3):50-50
循环经济: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它的技术经济特征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12,(11):74
广东天保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政府为推动全省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而特别批准成立的唯一省级再生资源公司,是以再生资源经营业务为主,在循环经济领域集进口、回收、加工、生产、交易、科研以及贸易物流等相关业务于一体的资源回收利用高新科技型环保企业。  相似文献   

12.
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符合“十一五规划”精神,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压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文中试从江门市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实践方面思考,结合“全国第一批再生资源高级鉴定评估师培训班”参观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热烈祝贺第二届"城市矿产"博览会开幕。资源和环境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需要突破的两大瓶颈。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可以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三废"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矿产"博览会为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和循环经济领域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展示平台,展示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建设成果、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4.
再生资源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行业管理,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平台,不断推进培训鉴定工作,全面提高再生资源行业的员工素质。  相似文献   

15.
倡导循环经济追求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给人类带来的非持续发展后果,综述了其对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影响,提出保持物质循环动态平衡是循环经济的途径之一,“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是实现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途径,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亦冬 《中国再生资源》2005,(4):16-18,22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都采取积极措施和政策加以扶持。概括起来,其主要措施和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中,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链条一度陷于瘫痪,资源循环利用遭受阻断,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对再生资源利用选择水平与废品回收率的价格所存在的两难关系,决定了合理的价格水平和稳定的价格决定机制是关系到促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政策,化解矛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并将再生资源行业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在2008年6月26日召开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资源国际合作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暨国际合作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19.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它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大量事实都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持续振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新汉矿业集团在发展矿区综合利用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活动流程,发展环境和自然资源“低度开采,高度利用,低量排放”的两低一高循环利用模式,逐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前,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繁荣,与此同时,生态和资源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和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内外政府的空前重视。再生资源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愈发突显其重要作用,通过行业培训,从业人员对再生资源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提高了业务知识、技能水平和对政策法规的坪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