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亚硝酸甲酯是硝基甲烷生产中的副反应产物,有关急性亚硝酸甲酯中毒治疗的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0岁,硝基甲烷车间操作工。1999年11月20日23时30分,有雾无风,该女工在交班前到室外洗手时突感头晕、软弱无力、胸闷、心慌,自知发生中毒(在此前已发生多人中毒事故),用力脱离现场后瘫软在地,半小时后被人用车送往急诊室。查体:神志尚清,呼吸短促(R36次/min),躁动不安,口唇、指端紫绀,面呈蓝灰色,心率132次/min。诊为急性亚硝酸甲酯中毒(中度),立即吸氧,25%G·S20ml加美蓝60mg静脉注射(静脉回流血呈棕黑色)…  相似文献   

2.
赵瑞兰 《环境科学》1990,11(4):53-57
为了测定使用甲醇燃料的发动机排气里的亚硝酸甲酯(MeONO)和硝酸甲酯(MeONO_2)含量,建立了色谱分析方法。本方法的最小检测限MeONO为20ppb,MeONO_2为50ppb。对自制的MeONO和MeONO_2进行了质谱鉴定,并对所制备的一定浓度的样品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应用本方法测定了甲醇机排气中的MeONO含量为5ppm—250ppm,MeONO_2含量为<50ppb。  相似文献   

3.
在COD_(Cr)测定中消除亚硝酸根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CODCr测定中 ,掩蔽剂氨磺酸和氨磺酸铵消除亚硝酸根干扰的方法。探讨了这 2种掩蔽剂对亚硝酸根的掩蔽性能 ,并建立了亚硝酸根与掩蔽剂加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掩蔽剂对亚硝酸根的掩蔽效果很好。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分析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pH、ORP监控在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亚硝酸型生物脱氮因为其节约能源和碳源备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实现及维持的控制途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pH、ORP作为亚硝酸型硝化过程控制参数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过程中pH、ORP过程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低C/N城市污水亚硝酸型硝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C/N城市污水进行亚硝酸型硝化的可行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系统的启动培养、稳定亚硝化、污泥毒害、短暂亚硝化、污泥适应等5个阶段及污泥的适应性问题。低C/N城市污水可实现稳定的亚硝酸型硝化,其亚硝化率最高可达90%。试验中合理确定反应周期的首要因素是系统出水NH4+-N的浓度至少达到50%降解率,其次是出水中NOx-NN应主要以NO2-N为主。根据泥龄维持所能维持的MLSS浓度确定系统泥龄在合理范围。系统不排泥和较长泥龄将不能通过排泥,将系统中硝化菌"洗出",硝化菌也会最终适应亚硝酸型硝化的环境因素,从而导致亚硝酸型硝化现象的不可逆消失。杆状污泥絮体为亚硝酸型硝化现象的特征污泥相。  相似文献   

6.
检测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抗腐蚀剂-亚硝酸根和钼酸根离子的浓度对维持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尤其必要。本文研究了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冷却液中亚硝酸根离子浓度,没食子酸-硫酸羟胺法测定钼酸根离子浓度,然后制成显色纸片固定于基板。提供了一种检测冷却液中亚硝酸根离子和钼酸根离子浓度的测试盒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7.
供氧模式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硝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非固定氧供给模式和固定氧供给模式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硝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氧模式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硝化能力、硝化产物和污泥组成有重要影响。在非固定氧供给模式下,亚硝酸化和硝酸化同时进行,最终反应产物为硝酸盐。在固定氧供给模式下,亚硝酸化和硝酸化顺序发生,如果反应时间不足,出流中将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亚硝酸菌具有碳氧化菌的饱食饥饿(feastfamine)能力;而硝酸菌则没有。饥饿对亚硝酸菌在低氧下的氧化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物流化床内亚硝酸积累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下向流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生物膜在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积累现象.结果表明,挂膜后反应器运行初期出现亚硝酸积累,但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7%.随着硝酸菌的适应与增殖,出水中硝化产物以硝酸为主.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200mg/L以上时,再次出现亚硝酸积累.在144mg/L和222mg/L进水浓度下,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到5h以下,则氨氮去除率下降且出水中亚硝酸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容积负荷提高到0.95kgNH4+N/(m3·d)后也会如此反应器中DO降低到0.5~1mg/L会造成亚硝酸积累和氨氮去除率下降.硝化菌适应低氧环境后对氨氮的去除率仍能恢复到85%,但亚硝酸仍积累,这时生物膜中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本文还对影响亚硝酸积累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根离子与番红O偶联反应的机理,并作为光度分析新方法应用于测定亚硝酸根离子,研究表明,在520nm处,试剂空白同试液吸光度的差值与亚硝酸根离子的含量在20-500μg/L范围内的成线性关系。方法用于土壤,环境水样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硝化细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氮素的去除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进行硝化细菌的富集,菌种的分离纯化,初筛,硝化效果的测定。对其中4株硝化效果较好的亚硝酸菌BY5、SY6和硝酸菌BX4、SX5进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将其鉴定到属:前两者属于亚硝酸单胞菌属,后两者属于硝酸杆菌属。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这4株菌株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菌的最适合温度为25℃-30℃,亚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74%,硝酸菌的亚硝酸盐去除率可以达到70%,在15℃时,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争亚脯酸盐去除率均可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食品废物含有大量的油脂,本研究对食品废物的油脂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以其为原料开展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并对其组成进行测试分析,同其他原料所得生物柴油作对比,结果表明:食品废物的平均含油率均超过了10%(干基)。利用食品废物中提取的废弃油脂制取的生物柴油以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含量最高,分别为38.70%、亚油酸甲酯18.32%和棕榈酸甲酯31.72%,其组成与以植物油为原料合成生物柴油组成基本相似,符合作为柴油替代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处理葡萄糖废水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细胞破壁方法、油脂萃取溶剂及甲酯化方案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并提出适用于活性污泥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以期为实现剩余污泥资源化、降低生物柴油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支持.实验采用了盐酸加热、盐酸加热-超声、超声及液氮冷冻4种细胞破壁方法,选用二氯甲烷-甲醇和正己烷-甲醇-丙酮两种油脂萃取溶剂组合,使用油脂萃取-甲酯化(两步法)和原位甲酯化(一步法)两种方案,以降解含糖废水的活性污泥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研究结果表明,盐酸加热破壁配合二氯甲烷-甲醇提取油脂的两步法获得的生物柴油产量最高,每克污泥(干重)的生物柴油产量达(60.4±3.5)mg·g-1.超声破壁一步法虽产量偏低((45.5±3.2)mg·g-1,以SS计),但步骤相对简单,化学试剂用量少.通过GC-MS分析发现,不同甲酯化方案所制备的脂肪酸甲酯(FAMEs)在组分上差别不大,除了含有月桂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棕榈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还含有5种带甲基支链的脂肪酸甲酯及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这可能对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实现亚硝酸氮积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学蕾  陈伦强  彭永臻  王亚宜  王璞 《环境科学》2006,27(12):2472-2476
通过试验实现了前置反硝化工艺亚硝酸氮的积累,从温度、pH值、游离氨(FA)浓度、污泥龄、溶解氧(DO)浓度等几个影响亚硝酸氮积累的主要因素逐一分析.采用中试装置在常温条件下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试验开始阶段DO浓度维持在0.5mg/L,出现了亚硝酸氮的积累,随后提高DO浓度到1.5 mg/L以上,亚硝酸氮积累现象随之消失,最后又降低系统中的DO浓度到0.5 mg/L附近,亚硝酸氮积累现象再次出现,由此得出DO是实现亚硝酸氮积累的关键因素.试验发现有效地控制DO浓度在0.5 mg/L可实现亚硝酸氮比较持久稳定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自组装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检测亚硝酸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3-(三甲氧硅基)丙基]-乙二胺与金溶胶通过自组装制备亚硝酸根的电化学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图(AFM) 显示纳米金自组装在氨基硅烷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由于质子化的氨基硅烷与带负电的亚硝酸根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金对亚硝酸根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亚硝酸根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电位与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电位相比负移了140 mV.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和微分脉冲安培法研究了亚硝酸根电流响应信号与浓度间的关系.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亚硝酸根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可达到2.0×10-7 mol·L-1(信噪比为3). 用分光光度法及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对实际样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的差异很小.本研究所提出的测定亚硝酸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批培养试验和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基质性毒物(氨和亚硝酸)对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单独和联合抑制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分批培养时,氨和亚硝酸对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半抑制浓度及95%可信限分别为1670.3(1518.3~1832.4)mg·L~(-1)和565.3(239.0~916.3)mg·L~(-1),亚硝酸毒性大于氨;氨和亚硝酸对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联合抑制效应为独立作用,二者各自对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产生毒害.在中性环境和高浓度基质条件,高浓度的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会抑制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防止游离态基质浓度过高是解决基质自抑制的重要手段.连续培养时,随着氨浓度的上升,反应器效能和联氨含量基本稳定;随着亚硝酸浓度的上升,反应器效能急剧下降,联氨快速累积.基质亚硝酸对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抑制源于联氨脱氢步骤受阻,细胞能量代谢不畅,所积累的中间产物联氨作为抑制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氧吸收速率(OUR)表征短程硝化试验污泥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氧吸收速率办法来验证溶解氧可以作为控制短程硝化试验的条件.利用生物抑制剂丙烯基硫脲和氯酸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活性;通过测定不同溶解氧浓度下不同菌种的OUR值,就可以清楚地得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在高低溶解氧浓度下的活性比较,从而为短程硝化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水中亚硝酸根检测的标准方法进行了比较,从方法原理、适用水质、检测范围、检出限、干扰因素、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总结了各方法的特点,综述了最近三年亚硝酸根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溴酸钾氧化酚红催化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在亚硝酸根催化下溴酸钾氧化酚红的褪色反应,根据亚硝酸根灵敏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该方法在室温下进行,操作尤为方便。灵敏度为7.60×10-10/mL亚硝酸根,线性范围为0.08~1.6μgNO-2/25mL,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用于测定几种环境水样中亚硝酸根含量,其相对标准偏差为4.3%~6.6%,水样加标回收率为94.7%~98.2%。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富马酸单甲酯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富马酸单甲酯可以有效延长藻细胞的生长适应期,降低生长量,缩短生长稳定期和诱导藻体细胞自溶。同时,运用量子化学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富马酸单甲酯分子控制赤潮藻类生长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亚硝酸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硝化细菌的生长特性 ,分类 ,检测 ,亚硝酸细菌氨单加氧酶等方面概要的叙述了国外在硝化细菌方面研究的进展 ,并展望了以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