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乐安江鄱阳湖河口三个沉积物样品中主要污染元素含量的分析,表明存在重金属Cu和Zn污染。用模拟湖水对沉积物进行溶出实验,上清液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成组生物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沉积物样品对无脊椎动物和发光菌均无急性毒性。但对光合藻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初步用毒性鉴定和评价方案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作用主要由阳离子类型污染物引的。 相似文献
2.
乐安江水和沉积物样品的生物毒性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二种发光菌发光抑制、二种藻生长抑制、大型溲生和慢性毒性多种生物测试方法。对采集于1993年6月,1993年12月和199410月的乐安江可水、沉积物和沉积物间隙不进行了多指标生物毒性测试,在河流40,50和159km处观测到较强毒性,研究结果:毒性排放主要来自乐安江上游德兴铜矿、洎不河,以及乐安江下游接近鄱阳湖口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九龙江河口上游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元素(Zn、Ni、Fe、Mn、Pb、Cu、Cr、Cd、Hg)的含量,结果显示,Cd、Hg、Pb、Zn、Cu、Ni在所有采样点的含量均超过中国浅海沉积物背景值,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上述元素已有不同程度的富集.采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Zn、Ni、Fe、Mn、Pb、Cu、Cr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Mn主要以弱酸溶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其余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各元素可提取态占总量的比例顺序为Mn(81.3%)>Pb(64.9%)>Zn(49.5%)>Cu(48.4%)>Cr(47.7%)>Ni(33.5%)>Fe(26.5%).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已受到多种重金属的严重综合污染;Cd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极强,Hg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很强,其余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轻微;从多元素生态风险指数来看,九龙江河口上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极强. 相似文献
4.
5.
6.
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进入水体中的重金属大部分与悬浮物结合,在水流缓慢时,悬浮物逐渐沉积下来,大大降低了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在特定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下,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可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而释放出来,导致水环境\"二次污染\",严重威胁水库生态环境安全.因此,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规律,评价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探讨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于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和防治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采集小浪底水库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进行研究,并对其潜在的生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滇池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中As、Pb、Cd、Cr、Cu、Zn和Hg等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滇池草海北部重金属含量最高,草海及其河口重金属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外海及其河口;以“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As和Cd是沉积物中主要的超标污染物.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及其河口沉积物中Cd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其他金属总体处于“中度”以下污染程度;外海及其河口所有重金属基本处于“清洁”到“偏中度”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及其河口沉积物总体上达到了“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而外海及其河口大部分区域总体属于“低度”危害程度.Cd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其次是Hg、As、Pb和Cu,而Zn和Cr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贡献率很小,在整个研究区域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和As可能有相似的污染来源,而Cr主要受地球化学成分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深圳湾15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As、Cd以及总有机碳(TOC)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污染特征,重金属之间及与TOC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结果表明,Zn、Cu、Pb、As和Cd平均值分别为307、79、75、23 mg·kg-1和2.26 mg·kg-1. Zn、Cu、Pb和As属于超Ⅰ类沉积物,Cd属于超Ⅱ类沉积物. Zn、Cu、Pb和Cd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即从东北向西南湾口逐渐减少. Zn、Cu、Pb、Cd、TOC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而As来源和分布与其余重金属明显不同,与其它重金属和TOC没有相关性. 单因子污染系数显示Zn和Cd处于较高污染水平,Cu、Pb和As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Cd >Zn >Pb >Cu >As. 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深圳湾总体达到较高污染水平. 深圳湾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潜在风险程度依次为Cd >As >Pb >Cu >Zn,其中Cd的潜在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
于2018年夏季采集了广西北部湾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Pb、Zn、Cd、Hg和As)含量的分布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其来源及主控因素,并评价了重金属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北部湾沉积物中Cu、Pb、Zn、Cd、Hg和As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1.16、18.9、27.8、0.06、0.030、3.73 μg·g−1。不同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呈现区域性的差异,但其来源主要受到近海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其他区域相比,北部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明显高于北部湾历史监测值,表现一定程度的富集。北部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单因子污染影响程度依次为Cu>Pb>As>Zn>Hg>Cd,总体处于低程度污染。除了Hg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外,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生态危害影响依次为Hg>Cd>As>Cu>Pb>Zn,Hg对海域环境污染及潜在危害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大中城市众多,在我国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漳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是漳卫河的一大支流。本研究以漳河上游流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累积频率法和归一化法建立了4种重金属(Cr、Ni、Cu、Pb)的区域地球化学基线。根据区域地球化学基线值定量计算了漳河上游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人为贡献率。根据不同背景参考值(土壤背景值、重金属浓度中值和区域地球化学基线值)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沉积物中Cr、Ni、Cu、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1.51、43.33、21.93、18.30 mg·kg−1,接近中国土壤背景值。计算的区域地球化学基线值略低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Cr、Ni、Cu、Pb的平均人为贡献率为17.14%、11.16%、50.92%、29.35%,表明人为影响较小。此外,Igeo和EI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状态,具有较低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基于6个航次的生态调查,研究了莱州湾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5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95、22.08、63.99、0.15、0.08 mg·kg-1,均小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Hg的含量高于渤海典型河口,甚至大部分海湾表层沉积物Hg含量.重金属Cu和Pb含量随时间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区域间差异不显著;重金属Zn、Cd和Hg含量在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且河口区域含量明显高于近海区域(Pgeo)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依次为:Hg> Pb> Zn> Cd> Cu,整体污染较轻,重金属 Hg在河道和河口区域污染累积程度较高.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Pb和Cd基本不产生生物不利效应,Cu、Zn和Hg偶尔产生生物不利效应.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商(m-ERM-Q)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产生潜在生态毒性的可能性较低,河道与河口区域产生重金属生态毒性可能性为21%,其中Hg对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贡献较大,生态污染隐患较重.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矿区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西北土法炼锌及铅锌选矿厂对河流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研究表明,同一采样点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同一重金属在不同采样点中的形态分布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沉积物组分的不同亲和力,不同河段沉积物中粘土矿物、有机质、Fe Mn氧化物含量的不同以及人为活动(生活污水、选矿剂、矿渣等)的加入等有关,而碳酸盐岩地质背景的河床本身可能也有较大影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表现出强生态风险性,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Pb,其后依次是Cd、Cu和Zn。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回龙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重金属Zn、Cu、Pb、Cr、Cd和Ni的总量及其化学形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回龙河表层沉积物中Zn、Cu、Pb、Cr、Cd和Ni均有一定程度的累积,总量分别为286.4~1277.9mg/kg、21.71~146.0mg/kg、10.33~44.20mg/kg、25.13~90.40mg/kg、0.07172~0.3901mg/kg、13.27~157.2mg/kg,其中Cu、Cr、Pb与Ni 4种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同源特性;形态分析表明,Cu的形态分布以有机结合态为主,最容易迁移释放,Zn、Cr和Ni除残渣态外,铁锰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占一定比例,具有潜在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单一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顺序为Cd〉Cu〉Ni〉Zn〉Pb〉Cr,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小于150,总体上回龙河处于轻微的生态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5.
芜湖市龙窝湖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人类活动方式下芜湖市龙窝湖湿地土壤镍(Ni)、铬(Cr)、镉(Cd)、铅(Pb)、铜(Cu)和锌(Zn)含量差异,采用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比较法对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个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只有Cd含量(0.76—3.67mg/kg)显著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6个样地土壤Cd和Cu含量与塘式水产养殖湿地、网式水产养殖湿地、垃圾倾倒地下游湿地和垃圾倾倒地土壤Pb和Zn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而6个样地土壤Ni和Cr含量与湖泊底泥和耕地土壤Ph和Zn含量未超标;土壤6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垃圾倾倒地下游湿地(25.4)〉网式水产养殖湿地(25.3)〉塘式水产养殖湿地(23.1)〉垃圾倾倒地(19.2)〉耕地(8.2)=湖泊底泥(8.2);土壤6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网式水产养殖湿地(603.6)〉垃圾倾倒地下游湿地(595.5)〉塘式水产养殖湿地(538.4)〉垃圾倾倒地(439.9)〉耕地(145.6)〉湖泊底泥(136.6)。土壤cd含量高是导致湿地土壤重金属较高污染(Cd单项污染指数占综合污染指数:49%~76%)和存在严重潜在生态风险(Cd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88%~96%)的关键元素。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比较法的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存在M、Cd和Cu污染的中等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以无尾河下游漫流区———向海地区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沼泽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重金属污染评价相结合,进行高分辨率剖析。在对其典型剖面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进行Al归一化的基础上,应用上下层比较法、富集系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富集水平及污染时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沼泽湿地沉积物表层已明显富集了重金属元素,达一定污染水平,这显示近20a霍林河流域上、中游人类活动对下游湿地的扰动增强。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large‐scale destruction of the tropical forest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Amazon Basin. Human activities progressively modify natural equilibrium in soils and streams, especially in Brazil, where about 25 000 km2 of virgin forest are annually removed. Of the soil uses, the installation of annual crops and pastures in previously clear‐cut and burned areas is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军事训练场地重武器炮弹靶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状况,本文以西藏某军事训练场重武器炮弹着落靶区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0—20 cm)30件土壤样品中的As、Cd、Hg、Pb、Ni、Cu、Zn等重金属元素。通过空白对照研究和相关数理统计分析,开展炮弹靶场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风险等级评价、污染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重武器炮弹靶场土壤的重金属元素As和Cu含量显著高于地区土壤背景值。靶场重金属As和Cu达到中度-显著污染,其余重金属元素为无-弱污染,部分样品重金属As、Cd、Cu超过风险值。结合区内土壤重金属背景含量和人为长期的军事活动分析,判断土壤Cd污染主要源于较高的土壤自然背景,As和Cu污染源于靶场炮弹射击人为源。区内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以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为主,仅Hg、As、Cd部分样品存在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19.
Min Liu Rusong Wang Jinlou Hu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4,8(4):607-615
A typical fiver in Yangzhou City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aeration, eco-brick cover, biological packing cover, and low-sited plant floating beds on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from urban river sediments. This work showed that 1) the Cr release rate was decreased by 50.3%-89.6%, with an average of 59.3%, thereby reducing the Cr pollution load to the overlying water by 36.6%-82.7%, with an average of 53.3%; 2) the Zn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21.0%-88.9%, with an average of 42.3%, and the Zn pollution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38.0%-67.1%, with an average of 55.0%; 3) the Cu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27.5%-91.0%, with an average of 55.3%, and the Cu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57.1%-83.7%, with an average of 71.7%; 4) the Pb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11.8%- 79.3%, with an average of 41.2%, and the Pb pollution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1.3%-70.7%, with an average of 29.8%.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s of in situ biological treatments on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were affected by the extent of sediment disturbance. For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high-disturbance treatm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ow-disturbance treatments to reduce the explosive release of pollutants caused by sediment disturbance during the treatment operation to achieve better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