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批露策略,从21世纪初中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开始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相关争议可以溯源到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责任方、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负责报道的媒体被合并为同一个利益主体,因此,在封闭的媒体环境下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信息进行公关性报道,成为一个内生性选项。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之后,虽然法律明确了食品安全信息向上逐级汇报的主体责任,以及媒体报道相关信息时需要遵循的规则,但对于各级责任主体究竟该如何向广大消费者披露相关信息,却留下了很大的模糊空间。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食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主管部门三个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制度模型,并分别针对满足食品企业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政府追求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等目标的均衡条件进行了求解和讨论。结果表明:食品企业会把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元与公关性信息元组合披露,避免负面信息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消费者所需的最优披露策略是每个信息元单独披露,也就是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政府所追求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所需的信息披露策略,虽然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政府逐步放开对媒体的管制,增大媒体自由度,始终可以提升社会总福利。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要将各利益相关方所执行的信息披露策略,均统一到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上,可以从增大媒体自由度水平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对于确定媒体监督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制度要件价值,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还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似乎都缺乏了一个重要的元素:政府行为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只是将政府作为一个仅仅取得税收收益的利益相关者纳入我们的分析范畴,忽视了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构成了企业生存重要环境的特殊事实,这样的淡化直接影响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实然理解。根植于西方社会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没有过多的考虑政府行为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是基于其自身的制度背景与社会文化,它们是以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对经济(企业行为)干预很少,整个政治经济制度更加贴切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使得制度环境对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这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司社会责任行为提供了研究机会。本文以我国2004年-2011年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寻租理论,研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寻租动机。研究的结果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寻租倾向,而由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割裂的影响,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产权联系的先天优势,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政治寻租倾向。实证研究同时也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寻租倾向越强。论文的研究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新的分析性框架,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中,“漂绿”是与“真绿”相对立的一类伪社会责任行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府环境监管的加强,漂绿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适应性学习,漂绿现象频发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不和谐”音符。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因素让组织为服从体制力量而在结构和表现上更相似。本文对企业漂绿中的群体行为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基于制度理论分析了企业漂绿的同构机制,并利用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企业漂绿行为明显受到地区内近邻企业做法的影响,证实了“乐队花车”效应的存在。基于产权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地区同构行为更加显著,表明国有企业更倾向通过漂绿的制度同形而获得正当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漂绿同构并未显著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但相似性增强了企业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风险承担能力,这为制度理论中关于“组织同构通常是为了获得正当性而不是高效率”的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漂绿行为的地源性特征,其政策启示在于:漂绿问题的治理需要中央政府在制度安排上以法律形式对企业环境报告予以强制规范、统一披露形式与内容,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可信性与可比性。需要强化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企业的监督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增大环境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打破企业利用漂绿同构获得社会认可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要发挥大型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真绿”的示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不可持续城市化”和“城市不可持续化”。城市发展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制度变迁与制度供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可以看作是由经济、环境、社会、制度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应遵循聚集利益导向、竞争优势导向、制度创新导向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有效治理水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全面分析水环境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水环境问题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论证了政府承担治理水环境责任的必要性.进而对现阶段政府承担的水环境治理责任进行研究,归纳出其环境治理责任主要有财政责任、制度责任、监管责任和社会整合责任.然后对水环境治理中政府责任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责任主体边界模糊、责任分布以“行政”为主导、责任履行中“越位”与“缺位”并存、责任种类中重直接投入轻间接引导.最后,提出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应该在坚持财权与事权统一、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统一、制度设计、监管与实施合理分离、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按照分类、分项、分级来构建转型期水环境治理中政府的应然责任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11家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说外部因素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企业环保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影响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监督水平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完善企韭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理论虽已得到理论家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但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并不尽人意。本文运用研究假设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企业相关者利益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企业社会绩效最大化的三维空间理论模型,并在对企业社会绩效静态评价基础之上,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了协调性评价,以探求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不均衡、不同向发展下的企业社会绩效最大化,即企业社会综合绩效构成与评价,旨在为企业社会绩效研究提供一种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绩效有较多的影响因素,且各影响因素之间时有碰撞、对抗或不统一性,从而导致各维度上的社会绩效存在着非同向发展情形。因此,要实现企业社会绩效的最大化,必须考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绩效,即企业社会最优绩效,并且引入企业社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只有从企业社会最优绩效点出发,才能促进企业更好与更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企业社会绩效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企业自愿信息披露旨在通过公共对话和组织策略,促进企业与社会沟通,探索合作创新途径。这种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治理机制转型的方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中的信息责任是这一转型趋势的具体表现。基于企业自愿披露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评价其EPR履责绩效,可以促进企业主动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履行生产者改善产品环境属性,尤其是废弃产品管理的责任,从而改变目前过度依赖政府监管和推动的局限。本文针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中所涉及的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材料四大产品领域,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数据库中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料为基础,辅以企业官方网站上自愿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结合EPR制度的具体要求,建立生产者EPR履责绩效评价体系。结果显示:①按照GRI信息披露框架开展信息披露的企业,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信息可以覆盖EPR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②信息披露质量在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电器电子产品领域的信息披露和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三个产品领域。结论中提出以企业自愿信息披露为切入点,构建企业与公共交流的平台,推动生产企业主动参与EPR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表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以及软实力的分析,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基本判断:“中国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影响力被误认,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中国因素”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看到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中国宽松的经济制度环境”、“早期没有限制的资源环境滥用”以及“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与人口红利”;在全球或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看重的是中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在全球治理或危机处理中,国际社会期望的是没有话语权的“中国义务和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单一因素”在特定领域中产生的“被”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发挥积极和主动性影响作用还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继续努力.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崛起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过程,过多地谈论其影响反映的也许是其影响力的缺乏.  相似文献   

11.
Drawing upon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in China and Africa, this article evaluates Chinese overse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mitig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parts of Africa. China’s enhanced role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has profou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China has rapidly expanded it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Africa, largely because of its burgeoning economic presence through trade and aid project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works. These large-scale projects, commonly manag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end to be in sector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such 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infrastructure.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ong with growing pressure from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re encouraging China to demonstrate a commitment to addr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its overseas projects. At the domestic level, growing awareness of such issues has generated an emerging trend of Chinese entities promoting and adop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itiatives. These moves seek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Chinese overseas investments. Howeve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outcomes of Chinese overseas CSR strategies (particularl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ary widely due to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Chinese SOEs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lo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gene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weak and so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Chinese and African governments to create a legislative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o address Chinese investment in Africa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居民的存款储蓄不断增长与企业资金短缺、股票市场低迷并存的现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改变了居民以存款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使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从直接持有转向通过养老金、保险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间接持有,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迅猛发展;而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越来越多的投向了证券资产。进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健全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供给并配合有强有力的实施机制。然而.由于国家的制度供给功能与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可能引致经济活动偏离制度目标.非正式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异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制度成本的非均摊皆可导致制度供给不足并由此引起诸多不可持续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制度供求的理论分析.从可持续发展制度供求的内在要求上。阐述制度供求的非均衡状态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明确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应的制度供给责任。以改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The 15 years up until 2008 have seen an escalating growth in corporate or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s to a current level of about 25% of the Fortune 1000 firm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s yielded a repeatable structure of these programmes that may be unique to industry in the broader sustainability field. Thes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i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mes and also are a subset of the vast current use of the word sustainable. Th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model is built on four pillars (business excellence, innovation, human con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that offer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long-term decision making. In-depth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 studies revealed recurring principles that reflect current industry 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use of message carriers to conve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to promote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The work tests various media formats transmitted via social media.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vs. peer communication in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mpaign in stimulating self-reported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are indicated. The research varies communication dimensions of a fic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mpaign sent through social media. Multiple media formats; new release; article; and advertisement were tested, as was the inclusion of social media persuasive sentiment. The analysis of source/format combinations and source/format/sentiment combinations fou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consumer-to-consumer communication in stimulating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an emerging role for the consumer communicator as a content co-creator and validates the effective use of articles and news releases instead of advertising on social media, yielding managerial and scholarl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中国防治荒漠化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体制障碍是:由荒漠化定义的多样性导致的政出多门、数据多元、职责不明、功能不彰。本文对症下药给出了治标-调整职责和治本-重组机构两套方案。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Despit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CSRD)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其中首次引入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和政策的可行性,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而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被赋予了新的内窖.那么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将对于企业更好履行其社会责任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我国国情,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进行模型研究,提出了在传统指标分析模型基础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可持续计量的双重模型修正,以期弥补传统财务绩效模型在企业有效投入分析和动态性评价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whether business organizations' claims to regar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stakeholde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way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 is represented in thei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It applies corpus linguistic methods to analyze statistical regu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ore stakeholders, such as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and tha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not characterized by the agency and capacity for engagement that characterizes other stakeholders. While organizations overtly acknowledge a duty toward the environment, the dominant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which it is represented tend to obscure the organization's responsibilities and emphasize its mitigating actions instead. Although the argument for regarding the environment as a stakeholder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it places objective and compelling demands on our actions, we look in vain for recognition of such demands in organizational repor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