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出发,建立了城市的发展持续度、发展协调度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将城市化发展体系引入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中,将其作为生态环境评价的背景参照体系,应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定量测定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变化情况,并以环境优秀城市大连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996至2005年期间大连市独立于城市化发展体系之外的大连市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度综合指数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上升速度有所减缓;引入城市化发展体系后.经过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的测定计算,大连市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发展度自1999年以后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发展度等级从"优质匹配"下降到"严重滞后".说明大连市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发展需求的满足和承载能力已经开始下降,对城市化持续、健康地发展造成了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特征的4个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来综合评价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崇明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功能的健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预测和战略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崇明岛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呈上升的趋势。崇明岛可持续发展系统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持续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趋势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演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息熵的分析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武汉市2000~2010年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为例,通过计算城市生态系统输入-输出熵流、代谢熵产生和系统总熵变,分析系统演化发展规律及原因;分别采用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将其进行指数化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近11 a内系统熵流和总熵总体是呈现振荡式下降趋势,而熵产生先升后降,武汉市总体不断向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但有序度不稳定;近年来协调发展度和综合发展度二者保持同时增长,说明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不断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武汉市目前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蓄滞洪区复合系统为评价对象,在对相关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洪湖蓄滞洪区为实例,对其发展资本、发展水平、防洪情势和综合发展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洪湖蓄滞洪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评价结果表明:洪湖蓄滞洪区的发展资本和发展水平都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防洪情势为风险型,是洪湖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洪湖蓄滞洪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社会经济与防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加强防洪子系统的发展,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极值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构建了秦皇岛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首先将所选定指标体系的历年统计值进行预处理;然后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而算出历年的可持续发展度。最后,以历年可持续发展度作为样本来训练ELM,从而得到预警模型。根据2005-2011年的数据,运用得到的预警模型对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能源需求。电力产业作为重要的能源部门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是巨大的;但其中发电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尤以火力发电厂的污染排放所占份额最多。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火力发电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文中的电能系统指的是我国的火力发电系统。为了客观评价我国目前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构建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相结合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1995-2005年电能-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栗。就我国电能-环境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础设施应具有持续有效地提供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功能,对其可持续水平的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应用物元分析方法建立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通过分析基础设施宏观可持续的内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可持续标准、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值作为物元,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以某城市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说明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可持续水平的科学评价,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改造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有助于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预警理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超载度模型及Matlab支持下的BP人工神经网络(BP ANN)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苏州市1996~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研究表明:①BP ANN模拟效果较好,将其用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②1996~2007年苏州市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的中警状态,其超载水平经历了“加重 稳定 缓解”的变化过程,虽然今后几年内人类支持能力将持续提高,系统超载水平将波动性下降,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从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资源管理及人口调控机制等方面制定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拟根据循环型城市内涵,构建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对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的贡献机理.对建设循环型城市提出建设性建议。文章引入“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两个特征向量.将不同时序年份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二维定位。对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4年城市发展的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评价水平波动性显著.评价水平量大年份值较最小年份值高出0.786,相当于年平均水平的34.2%;由于波动性显著。其变化趋势显著性较低.总的趋势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对不同年份“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二维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综合绩效水平大部分处于弱循环层次.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建设的循环度有待提商.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亟待普及和加强。最后就加快珠三角乃至全国循环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信息熵原理,通过计算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规律;利用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两个指数,建立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的定量模型。以武汉市1988~2004年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为例,评价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熵、生态功能熵和城市生态系统总熵变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2)武汉城市生态系统在经历了1988~1991年停滞发展期后,从1992年开始,生态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加,近10年来都保持在基本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不可持续城市化”和“城市不可持续化”。城市发展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制度变迁与制度供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可以看作是由经济、环境、社会、制度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应遵循聚集利益导向、竞争优势导向、制度创新导向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通过数据的收集,利用灰色加权关联理论,计算了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并对各年份生态承载力安全警度进行了判定.计算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由“高警”下降为“轻警”;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来看,安全指数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则由“高警”或“中警”下降为“轻警”.分析表明:近些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相关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但我们也发现,试验区统计年份安全指数数值都在0.700 0之下,与“无警”(0.850 0)状态距之甚远,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和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UFDADSS),对加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价、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多样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征,从体系结构、功能模块、集成方式等几个方面,对UFDADSS的构建和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化区域,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指数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通过细分城市发展模式并利用演化树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演化进程。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接近,城市之间系统内部协调性差距较大,子系统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较为一致,而与环境状况趋异;以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和三产结构可以将长三角地区城市聚类为4种具有不同现状特点和发展轨迹的城市发展模式,归属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轨迹不同,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变化最为剧烈,发展与协调并重是关键;苏中、浙中地区等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寻求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是其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一般持续发展论(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持续发展的由来、概念、目标和战略要素。作者指出,持续发展的提出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入新阶段;是既满足当代人和局部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和全球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一般持续发展论、全球持续性、区域持续性和部门持续性。作者认为,社会福利既包括人造产品也包括自然资本,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与公平分配,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而达到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要素则包括经济结构的生态现代化、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经济机制的生态现代化、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以及反贫困。在目标和战略要素的论述中,作者提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应分别实行强持续性和弱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Both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the guidance on integrated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 plans proposed by the EU Thematic Strategy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foresee a baseline review as the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integrated urban management plans and systems. A baseline review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undertaken in Riga reveals significant discrepencies between the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of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petencies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s defined by statutes; policy goals and measures defined in municipal planning documents; policy goals and measures defined in the Riga Development Plan. To better orient the mandate of the municipality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nicipal statutes should be supplemented to more fully reflect the issues defined by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and should include sustainability as a goal.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ecific policy goals, measures and targets should be formulated for all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issues when revising existing municipal planning documents or developing a municip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plan. An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Common Indicators and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iga 2001 indicators indicates that they can only partially fulfill a monitoring fun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alborg Commitments. This highlights a need to better coordin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t the European level.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the baseline review in Riga is useful for assessing the status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when preparing integrated urban management plans or systems, but requires testing elsewhere.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9.
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区域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系统评价的协调度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次及系统层次上分析了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资阳区从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处于低度失调与弱度失调状态,协调等级为4-5,协调度变化处于缓慢上升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较快增长趋势,协调等级从3上升到7;社会子系统协调度表现U型变化趋势,协调等级为4-3-4;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表现较大的下滑趋势。协调等级从7级下降到4级。经济子系统在系统的协调度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阳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建设和重视社会建设。以推动区域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