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地球的固体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主要成份。但岩石有裂缝和洞隙,其中充有各种液体(如水,石油等)和气体,称它们为流体。因浅源地震均发生在岩石圈内,故地下流体与地震的关系早为人们所察觉。古之论地震者甚繁,“或地含生气,自为震动;或谓地体如舟浮海中,迂风波即动”。此类说法科学性虽不够完整,但古人已知地下含有气、水,它们与地震成因有关。我国两千多年的地震史料中,对地震前后“池沼干涸,地裂泉涌,砂石喷溢”等现象记录甚详细。但当时人们只能根据目睹的宏观现象来描述地下流体与地震的  相似文献   

2.
晓宜 《防灾博览》2002,(2):31-31
皇帝内经中是这样讲夏季养生之道的: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就是说,夏天是万物繁荣美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了。人们在此时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夏日天长炎热,要心情愉快,不可脾气爆躁;要像有花苞的植物那样,花开满枝;要让人体  相似文献   

3.
灾害与节气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家  陈世全 《灾害学》1992,7(4):95-96
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总结制定的时间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随着历法的外传,二十四个节气还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的记载,如《逸周书》中就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古人经过上千年的观测总结,认识到节气日及其附近大气过程易于发生剧变,不仅暴发气象灾害,而且对地质灾害,尤其是强烈地震有触发作用。同时对人体生理亦产生影响,易引起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火灾。古人还把无灾日称为黄道吉日,把易发灾日和灾难集中日称为黑道日。几千年来,人们正是利用天体、气象、物候等宇宙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和防御自然灾害的。  相似文献   

4.
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台网很快就能报出关于地震的信息,主要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甚至地震的过程等等。如果运用得当,那么这些信息对减轻地震灾害非常有帮助。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有时则也能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地震预测还处于探索阶段,人类至今尚不能做出准确的临震预报,地震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地震成灾是在短时间内的。地震发生在瞬间,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  相似文献   

6.
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有效防范、应对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必须事先必须制订科学、翔实、可操作的《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这  相似文献   

7.
没有直尺,无法确定长宽高;没有钟表,无法确定时间;同理,没有摆,人们也无法测定地震的活动。众所周知,欲在一个运动系统中去确定自身的运动状态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地震发生时,万物都处在剧烈的晃动中,想要找到一种在地震时能够保持相对不运动的参照物来记录地面振动的大小、方向、轨迹和方式,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如果说坐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地震前兆的研究发现,监测断层土壤气和地下井泉的氢作为地震前兆,是可行的。简要回顾了中、日、美地震学者在氢气逸出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近况,以及中国数次地震前H_2浓度异常的实例。介绍释放氢气异常变化的机制,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最后指出氢气观测的优点以及在监测预报地震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需求 现代化城市建设以交通立体化、通讯、水、电、气、排污网络化及交通、房屋向高层多功能化发展为一大特征。人口高度密集、财富日益聚集为第二大特征;这些均使城市面对灾害愈加脆弱,即增加了灾害的易损性。地震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整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往往只有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有媒体称作为科学家可以运用的最大规模的验证科学,观测验证宇宙基本框架的"观测宇宙学"逐渐成熟。"宇宙大规模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宇宙大规模结构"指的是各个星系交织的网状结构,是宇宙迄今为止复杂进化史的终结状态。利用天文望远镜等对其进行详细观察,有助于揭开影响宇宙进化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之谜。日本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试图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解决此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