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为了研究司马矿薄基岩厚松散层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采动覆岩破坏、渗流等特性,评价发生顶板突水的危险性,建立了薄基岩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研究了随工作面推进采场的变形、破坏、渗流和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司马矿薄基岩厚松散层这一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工作面涌水量、顶板破坏高度均随工作面推进不断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当工作面推进到200 m时,顶板破坏高度约为80 m,工作面涌水量约为33 m3/min,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随着开采的进行,在采空区后方煤层的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几乎不变,在工作面前方形成的支承压力峰值极值点位置不断前移,应力集中系数约为2.0;在司马矿薄基岩区,在煤层采厚为5 m、基岩厚度为40 m的条件下,若顶板黏土层厚度大于40 m,将不会发生顶板突水。  相似文献   

2.
华北型煤矿开采受底板岩溶强含水层威胁,通过对淮南张集矿1613A工作面底板隐伏岩溶陷落柱突水危险性分析,采用FLAC3D方法模拟采动条件下岩溶陷落柱活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陷落柱上方的煤层底板岩体发生塑性变形,导致陷落柱附近岩体失稳,陷落柱筒壁产生局部剪切破坏,剪切破坏位置易导致奥灰强含水层发生陷落柱突水。采前采用注浆方法改造岩溶陷落柱,对改造后的陷落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内部注浆岩体对陷落柱筒壁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抑制了筒壁位置剪切破坏的发生,使有效隔水层厚度增大,降低了陷落柱突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维弹性中厚板理论,分析了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基于Hamilton原理推导了采空区底板在采动和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表达式,分析了其变形和应力的分布特征。最后,推导了在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讨论了影响煤层底板破坏极限载荷PS的因素。研究成果对揭示回采工作面开采时煤层底板隔水层变形破坏,预防煤层底板突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西灵石某矿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技术问题,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分析了上、下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不同错距下上工作面覆岩应力传递规律,并结合现场工程实践,得出上下工作面联合开采的合理错距。结果表明:上下工作面错距为20 m时上工作面煤壁前方垂直应力较大,应力集中系数为2.12;将上下工作面布置在26~35 m范围是保证安全开采条件下比较合理的错距,通过分析现场上工作面单体支柱压力数据,压力值普遍低于35 MPa,进一步论证了该错距范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渗流-损伤耦合分析的煤层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杨村煤矿17煤的水文地质条件,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与损伤耦合作用分析系统(F-RFPA2D),建立了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的数值模型,模拟了采动条件下底板的破断失稳、裂隙扩展和突水过程,探讨了底板突水的机理,并对底板的易发生突水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回采工作面推进到26.8 m时,在隔水层的两个约束端产生拉剪破坏区.该破坏区和12灰贯通形成突水通道.突水后通道处的位移、流量都发生突变增加,并形成连锁反应,使12灰到13灰及其之间的隔水层依次发生破坏,最大破坏深度达13 m,但未勾通和14灰、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在底板没有断层的地段不会发生突水.两个工作面采前和采后压水试验结果表明,采动后底板破坏深度在9.96~12.35 m,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空区的氧气分布情况,得到了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基于裂隙动态发育的氧气场和风流场的分布规律。依据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对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连通地表与采空区的裂隙数量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上覆采空区氧化升温区域主要集中在滞后工作面0~20 m范围内,采空区深部的氧化带分布在新、老裂隙附近,在进风侧靠近地表且在回风侧靠近裂隙底端;当工作面推进120 m,即产生3条贯通型裂缝时,采空区自燃危险性最大,结合风流场云图确定上煤层底板自燃危险区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为97.5 m,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点防护区域。  相似文献   

7.
吕梁矿区某矿山西组煤层受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和太原组灰岩含水层高承压水威胁,工作面回采时发生了底板突水.为了快速、准确判别突水水源类型,分析突水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水质关联度,利用弹塑性理论计算了煤层采动后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分析了隔水层厚度及岩性组合的隔水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平均26m,且软岩所占比例达到62.18%,灰色关联度分析突水水源接近太原组灰岩水,底板最大破坏深度26.7m,距离煤壁22.4m,与实际突水点吻合,判断突水水源为太原组灰岩水.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对卸压增透效果的影响,根据潘二煤矿11223工作面地质条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远距离煤层卸压开采应力场、位移场、裂隙场分布特征,并以卸压系数为判据,确定工作面卸压增透范围。研究表明:西二段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方式,下方11223工作面开采会引起上覆11224工作面位移场、应力场发生明显变化,11224工作面中部卸压系数达90. 37%,卸压效果良好;东一段11224工作面采用风巷外错90 m、机巷内错90 m的方式布置,导致11224工作面下部卸压系数88. 97%,卸压效果较好,而在工作面上部卸压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比,可以确定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时,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可获得更好的卸压增透效果。  相似文献   

9.
煤层底板突水的实质是采动应力诱发底板岩体变形破坏,引发煤层底板突水.掌握底板岩层的破坏规律是承压水体上安全开采的首要问题.根据开采过程中回采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煤层底板应力计算模型,分析了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煤层底板沿深度方向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分布规律与底板剪切破坏形式.运用工程中常用的莫尔库伦准则,提出了煤层底板岩体的破坏判据.煤层底板的破坏易从回采工作面附近开始,向回采工作面后方采空区由浅而深发展,破断面呈抛物状弧面.应用直流电阻率法CT技术,在淮北孙瞳煤矿1028工作面风巷中煤层底板位置施工2个钻孔,在孔中埋置一定数量电极,形成孔间探测剖面,对煤层底板采动裂隙演化过程中的岩层电阻率响应特征和1028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进行了动态综合探测.探测结果表明:1028工作面煤层底板在支承压力和底板承压水水压共同作用下,煤层底板的破坏范围在0~17m;在此范围内煤层底板岩层中垂向裂隙和层向裂隙发育明显,超过17m后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较小,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约17m.通过直流电阻率法CT技术现场实测验证了理论分析是正确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房式采空区留设大量不同尺寸煤柱,采场覆岩结构复杂。为了研究霍洛湾矿浅埋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及其对下位3~(-1)煤层开采的影响,应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似材料模拟等方法,确定了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类型,揭示了不同类型覆岩结构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3~(-1)煤层矿压显现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分为房柱稳定覆岩结构、房柱失稳覆岩结构、20 m煤柱覆岩结构、50 m煤柱覆岩结构4类;在房柱稳定、房柱失稳覆岩结构下3~(-1)煤层处于卸压状态,垂直应力降低8%~14.3%,在20 m煤柱、50 m煤柱覆岩结构下3~(-1)煤层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垂直应力增加5%~32%;揭示了3~(-1)煤层开采时不同覆岩结构下工作面超前支承力分布特征,在20 m煤柱、50 m煤柱、房柱稳定及房柱失稳4类覆岩结构下超前支承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4.10、3.85、2.76、3.62;不同类型覆岩结构下3~(-1)煤采场覆岩运动特征稍有差异,房柱稳定、房柱失稳覆岩结构下3~(-1)煤层工作面来压步距为12~14m,20 m煤柱、50 m煤柱覆岩结构下来压步距为10~11 m;相似模拟表明,3~(-1)煤层过20 m和50 m大煤柱时,煤体发生弹射现象,预计实际开采时工作面可能发生动载矿压等动力灾害。  相似文献   

11.
有关林火行为的一些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在燃烧风洞里模拟研究林火行为中的一些基本现象,选用马尾松松针作为可燃物,初步实验观测了有关火焰形态与各种参数(可燃物的载量、体积密度、来流风速大小、涡量及湍流度等)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其结果有助于森林火灾过程的理论分析和模化。  相似文献   

12.
煤矿综采工作面狭窄,工作环境昏暗,照明环境普遍不好,是近年来井下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目前煤矿综采工作面存在的照度问题,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操作难度,利用舒尔特表测算反应时间和操作可靠度,使用SPSS20. 0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设计试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从反应时间来看,0~25 min,试验组平均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反,被试者的注意力先下降后上升; 25~55 min,被试者逐渐适应低照度环境,反应时间也在逐渐缩短;被试者在低照度条件下操作55 min后,反应时间随光照时间增加而大幅度增加,超过劳动时间临界值后,视觉疲劳度迅速增加,反应急速减慢,从而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生产效率,此时应合理安排工人休息。2)从操作难度来看,在简单及正常操作难度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可靠度变化比较接近,表明低照度条件对一般操作的可靠度影响不明显;在极难操作难度时,低照度条件对可靠度影响明显,在井下生产过程中,低照度环境下应尽量避免安排复杂的机械化操作。3)反应时间与光照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量化了两者的关系,为以后合理安排煤矿工人劳动休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企业的一起典型爆炸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森林资源价值及人力成本对森林火灾扑救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林其钊 《火灾科学》1999,8(3):14-20
介绍了我国现行的一些林火扑救的基本方式,应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未来经济政治变化趋势,分析森林资源价值及人力成本变化对我国林火扑救方式的影响,并对我国未来的森林火灾扑救方式选择进行定性的讨论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重庆开县"3.25"天然气井泄漏事故原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重庆开县"3.25"井漏事故进行了纵向剖析,并与"12.23"事故的横向原因作了对比,并分析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降低本地区石油天然气开发事故发生率的防范措施。"3.25"事故主要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孔隙发育、套管破裂引起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甲烷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担心事故"经常化"以及对当地群众的心理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 strong physical demands that are required of lifeguards during rescues also require an accurate self-perception of one's fitness level to be able to regulate the intensity of effort.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al aerobic capacity (RAC) and to compare it with two self-reported measurements: subjective appraisal of aerobic capacity (SAAC) and appraisal of physical exercise (APE). Methods. Fifty-two professional lifeguard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For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RAC, the lifeguards’ maximum oxygen uptake (VO2max) values were measured during treadmill stress tests. A fitness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obtain the SAAC and APE values. Results. We fou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PE and RAC variables in the contingency analysis (p?VO2max value below 43 ml kg?1?min?1 considered their aerobic capacity to be high or very high. Conclusion. This self-perception error of true aerobic capacity could lead to premature fatigue during a rescue, endangering both the lifeguard's life and the life of the victim. These data may help lifeguards and beach manager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need to know lifeguards’ true physical conditions through testing and structured train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元回归法,通过预测模型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回归效果的检验,建立环境污染范围与诸条件的关系,达到快速估算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大气环境污染事故范围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复杂性科学理论,论证了地质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是一种重要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工具,本文阐述了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总结了其基本特点,认为元胞自动机在安全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其在滑波预测、地下水渗透、岩爆预测等几种矿山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推行OHSMS过程中管理责任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建立 HSE(健康、安全、环境 )管理体系的实践 ,归纳了在企业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OHSMS)过程中运用管理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根据领导科学和安全科学理论 ,采取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论述了推行 OHSMS过程中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必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水体悬浮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动规律,有效调控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DO)、悬浮物(SS)、pH值和叶绿素a(Chl-a)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设计了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m3/h组(P1组)、40m3/h组(P2组)和60m3/h组(P3组)。结果表明:不同循环处理量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均能有效提高水体中DO质量浓度,相对空白对照组,P1、P2、P3对DO质量浓度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8%、15%、18%;各循环处理量组水体pH值均稳定在7.84~7.96;P1、P2对SS处理效果不明显,P3对SS的相对降低率达到34%;P1组Chl-a质量浓度变化不明显,P2、P3组Chl-a质量浓度分别降低13%和28%。综合比较分析: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能明显提高水体DO质量浓度,维持水体pH值稳定平衡,降低水体SS和Chl-a质量浓度;60m3/h循环处理量组对水质调控效果最好,40 m3/h组次之,20 m3/h组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