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1,(3):2-2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国各地均在5月9—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学报发展需要,也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作者服务,本刊已启用网上投稿系统。所有投至本刊的稿件请登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官网在线注册投稿,以缩短稿件刊出时间,便于作者随时网上查询稿件处理情况。欢迎广大作者登陆学报官网进行投稿。详情请登录网站:http://fzjzgcxb.js-seism.gov.cn/default.aspx。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学报发展需要,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作者服务,即日起我刊启用网上投稿系统。所有投至本刊的稿件请登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官网在线注册投稿,以缩短稿件刊出时间,便于作者随时网上查询稿件处理情况。欢迎广大作者登陆学报官网进行投稿。学报网站:http://fzjzgcxb.js-seism.gov.cn/default.aspx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11,(3):28-29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国各地均在5月9—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学报发展需要,也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作者服务,本刊已启用网上投稿系统。所有投至本刊的稿件请登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官网在线注册投稿,以缩短稿件刊出时间,便于作者随时网上查询稿件处理情况。欢迎广大作者登陆学报官网进行投稿。详情请登录网站:http://fzjzgcxb.js-seism.gov.cn/有问题或建议欢迎与编辑部联系(Email:jdpme@vip.sina.com。TEL:025-84285560,84285517)。  相似文献   

6.
<正> 由建设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科学基金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地震工程国际会议(http://www.3icee.njut.edu.cn)”,将于2004年10月19~20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地震工程、结构抗震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智能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不断创新形式,别开生面地打造大众化,人性化,基层化的防震减灾宣传的新品牌,为弥合8.16地震给各族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提供“良药妙方”。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学报发展需要,也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作者服务,从即日起我刊启用网上投稿系统。所有投至本刊的稿件请登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官网在线注册投稿,以缩短稿件刊出时间,便于作者随时网上查询稿件处理情况。欢迎广大作者登陆学报官网进行投稿。详情请登录网站:http://fzjzgcxb.js-seism.gov.cn/。有问题或建议欢迎与编辑部联系(Email:jdpme@vip.sina.com,fzjzgcxb@vip.163.com。TEL:025-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认知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需求及科普形式创新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对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成功制止谣言的传播和2010年山西部分地区地震谣言传播事件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地震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及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在地震谣言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地震部门工作的不了解导致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低下;媒体对地震知识的概念混淆,使得高知人群更容易对国内地震预报工作产生误解;政府仅仅通过单一媒体对地震谣言进行简单的辟谣,效果将会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徐平 《防灾博览》2005,(3):47-47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中国地震局关于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有关工作要求,尝试着解决目前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存在的手段落后、资料匮乏、形式陈旧的问题,辽宁省地震局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指导下,组织了由地震科普专家以及平面美术、电脑动画、多媒体制作等专家组成的创作队伍,制作了《地震的奥秘》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多媒体查询学习软件系统。这套软件系统充分地考虑了社会公众的喜好与接受能力,将防震减灾知识从公众求知的角度划分了五个知识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溧阳地震四十年来该地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理解、知识需求和偏好,以及对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评价进行调研。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溧阳市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对地震预报信息发布和相关法律法规认知方面还有欠缺;防震减灾知识需求强烈且务实,最想了解的是自救互救知识,偏好科普讲座和应急演练活动;对我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评价为中等偏上,在评价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实用性、宣传品质和渠道。本次调查为今后开展溧阳市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豫北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开发,通过调研,规划、设计了符合该省要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及形式多样的地震科普宣传方案,制定了"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配合豫北地区完成了安阳、焦作以及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开发.安阳、焦作、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均被认定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而其中南阳和焦作的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使该地区科普知识的宣传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真正地提高了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达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共同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8月22日—23日在哈尔滨召开,热忱欢迎全国从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参加会议。详情可登陆本次会议网址:http://smc.hit.edu.cn/dpme2013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正式起步于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后,地震部门组织的地震科普宣传队,广泛深入基层,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深植根于山东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实践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重点,以新媒体为平台,以示范创建为引领,以阵地式宣传为龙头"的宣传思路,形成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局面,防震减灾意识深入民心,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震减灾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及重点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防震减灾的示范研究,建立了先进的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全面介绍了该项示范研究的城市之一-合肥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下系统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取得的工作成果。该技术系统的完成,对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联合大连大学成立了大连防震减灾协会.协会成立以来在地震应急产品研发、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成立了由包含外籍院士、专家及国内院士、专家组成的防震减灾专家库.有70余位专家积极参与震情会商,为大连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建言献策,为实现大连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了一系列新措施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建立了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减灾短讯     
《防灾博览》暨全国地震系统报刊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进一步提高《防灾博览》及全国地震系统报刊质量,围绕全面贯彻落实防震减灾会议精神,《防灾博览》暨全国地震系统报刊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12月 14-1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震害防御司司长卢寿德,中国地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06,(1):46
为进一步提高《防灾博览》及全国地震系统报刊质量.围绕全面贯彻落实防震减灾会议精神,《防灾博览》暨全国地震系统报刊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4-1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震害防御司司长卢寿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书记李强华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各省,市地震局有关领导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科普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震减灾工作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传播地震和地震灾害知识、防震抗震技能和方法,增强公众抗震防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减轻地震灾害能力的目标,是非工程性震害防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