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新体系第一个天基观测平台,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于2003年启动规划论证,2005年进入关键技术预研,通过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合作,在电磁卫星载荷平台设计、载荷研发、卫星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6月27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一行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调研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进展情况。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吴艳华、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以及各有关单位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参加活动。郑国光现场调研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进展情况,并出席卫星工程汇报暨星、箭出厂审定会。郑国光表示,完全同意目  相似文献   

3.
《防灾博览》2018,(2):10-13
一、简介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于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卫星于2017年6月完成正样研制,并完成出厂评审工作,计划于2018年2月2日发射入轨,卫星设计在轨运行5年。根据2014年8月中国地震局《关于调整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建设单位和卫星工程总体部依托单位的通知》要求,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应用系统建设依托单位调整为地壳应力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18,(5):6-6
2018年9月13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召开电磁监测卫星工程启动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电磁监测卫星工程总指挥郑国光出席启动会并作出工作部署。国防科工局、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电子科技集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个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15,(2):6-7
2015年3月16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在中国地震局会见了台湾"中研院"地球所李罗权院士。双方就深化海峡两岸地震科技合作交换了意见,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强烈意愿。会晤期间,赵和平副局长首先对李罗权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海峡两岸、特别是中国地震局和台湾"中研院"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合作成果,表示愿意与台方继续加强在地震监测、地震前兆研究、电磁卫星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卫星系统是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震卫星,一方面可以弥补地面观测在区域覆盖等方面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将为地震观测提供更多的观测信息和观测物理量,从而为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取得突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张毓丰  邓民宪 《灾害学》2005,20(4):111-115
当地震发生时,保证现场救援各部门、单位与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对及时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特点、地震救援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对通信保障的需求,在分析各种无线通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卫星、无线网桥、超短波多层混合组网的立体结构模型,设计了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方案.依据电磁传播理论,计算出无线通信设备现场架设的基本参数,并给出了设备选型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日本、法国的地震区域分布及特征,对两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的技术发展、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及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地震行业的技术状况,参照日、法两国的经验,对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加强我市短临监测能力,天津市南郊地震办公室于1991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电磁辐射观测工作。采用的观测仪器为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仪(工作频率38.33kHz)和ULF-Ⅲ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工作频响在几赫兹范围)。配用DD-1地震记录仪进行模拟记录,走纸速度为43mm/分。两台仪器均采用磁天线接收方式。DPJ观测仪的接收天线架设于观测室内,按轴向NS放置(以下简称D_(NS)道);ULF观测仪的两根超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1月9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吉林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出席签署仪式并致辞。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东北区域地壳探测和地震成因机制研究、地震监测及卫星观测等仪器研发和学科建设、长白山火山监测研究、联合试点建设中国东北地震大数据分中心和开展地震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定于1994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现已开始征文。征文内容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强震观测与地面运动,地基抗震,结构抗震理论,结构抗震试验技术与试验仪器,结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03,(2):21-21
中国已形成气象监测预报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网、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网、地质灾害勘查及报灾系统等。初步构成了以电话、无线电通讯、国际互联网、电视和基层广播为发布手段的预警信息网络,为各级政府及时组织防灾抗灾提供了支撑。除采用常规监测手段外,中国还广泛应用了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建立防洪抢险机制和调度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信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来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的深入,有不少成功预报的震例,也有许多失败的预报震例。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它的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吸取阪神地震的教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推进工程抗震研究,提高综合防御水平密切注意东部地区震情,努力捕捉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 由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关于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学术动态的报告会于1984年9月18日至21日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胡聿贤研究员和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室主任张雪亮副研究员介绍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盛况和学术动态情况。胡聿贤主讲了“地震危险性与地面运动”和“结构动力试验与理  相似文献   

17.
陈豪  张万昌  邓财  聂宁  易路 《灾害学》2016,(4):139-144
地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针对当前地震应急减灾系统灾害信息获取时效性差、自动化和定量化程度低及信息集成共享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收集、整理地震灾害时空信息,结合灾区基础地理、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及动态灾情信息,利用面向对象及主题的数据模型设计在线的地震应急减灾时空一体化数据库;提出了构建基于WEBGIS和空间技术的地震减灾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架构、技术体系及功能模块;开发了平台原型系统,初步形成了地震灾害动态监测、灾害评估、灾情信息实时共享以及应急减灾辅助决策的一体化产品,为提高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减灾水平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7月23-24日,中美地震火山科技合作协调人会晤在京召开,对中美地震火山领域的下一步合作进行了规划。会议就中美地震火山合作议定书拟更新的附件以及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经商定,双方将在地震监测、地震工程、地震地质、地震区划、监测数据质量把控、联合科考、火山联合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次IASPEI地区会议第四组是“地震危险性评价”,召集人为M.Barazagi(美)和S.C.Bhaiia(印)。会议刊出该组的论文摘要共24篇。在1984年11月5日召开的会议上宣读了10篇,其中有我国罗玮等一篇。讨论会主持人为K.N.Kehatti(印)和V.Aggarwal(美),报告涉及到地震危险区的辩识和划分、监测程序、地震图象与新构造运动,地动位移及工程含意、垂直构造运动及其相伴的地震活动、地震导致的地面破坏、减轻地震危害性的工程措施和不同构造条件下地震危险性评定实例等。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30年南京北极阁地震台的创建,经过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地震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系统发展历程,从1932年6月维歇尔地震仪正式投入观测,到现今在全省分布的涵盖测震、地磁、地电、形变、流体的多学科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历经了地震仪器从外国引进到完全自主研发,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网络化观测,从人工识别波形到AI自动识别地震事件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更新,覆盖全省的测震台网、前兆台网、流动监测网取得了丰富的地震监测成果,获取的大量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速报、地震预测研究、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以及地震科学研究,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鉴往知来,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的发展历程,致敬老一辈科学家的励精图治,地震监测科技发展薪火相传,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书写江苏地震监测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