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农村发展的可持续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种生产的视角看,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方向是指农村发展趋向于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高效益。资源环境问题是与一定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城乡整体、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三种生产的状况,提出改善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环境-社会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以环境-社会系统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寓经济发展于生态化中。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化中.寓社会发展于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之中.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沿着“三种生产”的思路分析了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认为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环境社会系统运行的集中表现)是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根源,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使人类生存方式朝着有利于环境社会系统和谐运行、协同演进的方向转变,是人类塑造自己新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人与环境、人与人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与发展阶段中,两种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作用性质与作用内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危机(贫富分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均直接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矛盾冲突。分析表明.只有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44,自引:15,他引:29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模型,分析了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对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环境建设、建立新伙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审视,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存在传统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外,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主线,本文以中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证,初步论证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公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概念辨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对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产生和发展状况的考察和我国目前关于循环经济的着干代表性定义的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后分析了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分析,进而提出支持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法律制度。以此为基础,再考虑进一步制定针对包装物、电子垃圾、废旧汽车等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哲学、伦理、生态学、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深刻背景,并从“天-人”、“人-地”和“人-人”关系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生态经济理论,利用系统模型方法。构建了对有关区域发展政策的可能结果进行动态仿真的模拟实验室。对甘肃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运行规律进行探索和实证研究。旨在描述甘肃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能的运行情景。为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甘肃省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技术对自然资源表现为弱可替代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在环境社会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双向功能。从生产方生活方式和人群组织方式三方面侧面分析信息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可以看出,信息化能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正向功能。但是如果信息化进程的速度过快,环境社会系统得不到充分演化,也可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负向功能,导致潜藏着的各种危机集中爆发。这些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加快资源枯竭速度,危及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破坏环境社会系统的反馈节律,过度膨胀人们改造自然的信心。因此,必须适当控制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实时关注此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征兆并及时加以调整,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结合广东省江门市可持续战略规划的实践,对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概念、内涵、基本框架以及技术流程进行探讨。基本结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应以“环境社会系统”全新的视角,回答一个区域该如何化解“三大供需矛盾”,消除“三大危机”,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对区域环境社会系统这类开放型复杂巨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需采用专家经验与计算机建模相结合、反复试错、多元互动的综合集成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滇池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池流域水资源目前存在着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防洪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对流域的工农业生产,渔业发展,旅游,人体健康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昆明有关方面制定了该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计划,未来滇池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渗透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种滞后性,源自于认识上的误区,二元结构社会结构的束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和城市发 现实矛盾。解决这个问题,只解决思想,积极推进城市化,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ontrast with artificial environment, the multi-level self-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nature has great gain. Sustainable material environment should respect nature: non-rubbish and super-cycle qua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 offers the material source of human development, fractal structure of nature offers new field of spa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 to this high-density and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nature links the new system of energy with whole ecosystem organically, and life-chain regulation is the base of sustainable life environment. Nature guarantees the physical healthy environment by its all-dimension healthy factor, constructs the mental healthy environment by its quality of co-ordinate and chaos, so that guarantees the whole emerg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super-science’ level. In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nomy and human health are basic fields. With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regulation, we can relate these fields organically and fulfill the task of human health,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system regulation is th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new paradigm.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技术手段无目的地自我循环 ,并由此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危机。本文主要论述消费者社会以及支撑消费者社会的现代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 ,若想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并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重塑生存价值、重新为自然立法  相似文献   

19.
三阶段论:人类社会演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剖析人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力系统的双螺旋进化过程及其相关主形态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人类社会由生存、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三阶段”演化学说,并依据“三种生产论”分析和评价了生存与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