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是关系人类和生物生存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目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生态环境的类型划分及评价的原则、内程及方法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流生态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是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角度对河流质量进行的评价。河流生态健康的评价已经向多要素多指标综合、多种评价方法(预测模型法、生物完整性指数、多要素综合评价)、流域尺度方向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评价体系产生的背景和研究基础,分析了广泛应用的几类评价方法的特点、在不同国家和流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各方法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内开展河流生态质量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阶段性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并根据目前研究基础评述了我国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应用前景,为河流生态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因此如何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安全2个方面对张家港市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和研究,计算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等5个指标,计权确定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48.7,评价等级为一般;同时选择了资源安全评价、环境安全评价、生物安全评价和灾害安全评价等4个要素,确定该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为0.44。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城市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徐州作为老矿业城市,情况尤其不为乐观,以徐州市区为例作生态评价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可比性和方便性原则,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水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环境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根据评价指标,选用1994年、2000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徐州市TM影像,对土地利用、河流水库、植被、人均绿地等方面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然后对该地区13年来生态环境演变做了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由1994年的良好水平退化为一般水平,且有逐年下降恶化趋势,这与该区城市化进程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两大子系统,13个具体指标在内的乡村生态振兴估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Z市,四川省J市、B市等3市的生态振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响应子系统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压力子系统次之,各项具体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来看,四川省J市乡村生态振兴的综合贴近值达到优秀,四川省B市达到中等,而河南省Z市则较差。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履职能力,引进和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Aigars J Müller-Karulis B Martin G Jermakovs V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8,138(1-3):313-326
Two approaches for setting ecological class boundaries, response curves and a simplified mathematical boundary-setting protocol,
were tested for coastal, transitional and open waters in the Gulf of Riga, Baltic Sea. The simplified mathematical boundary-setting
protocol defines acceptable ecological status based on expert judgment by a uniform relative deviation from reference conditions.
In contrast, response curves derive class boundary definitions from observed changes in biological quality elements alo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gradients for class boundary definitions. Identification of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sponse curves was based on a conceptual model of eutrophication in the Gulf of Riga. Response curve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for summer chlorophyll a and transparency, as well as for macrozoobenthos abundance in the Central
Gulf, macrozoobenthos biotic coefficient in the Southern Gulf, and maximum depth of phytobenthos in the Northern Gulf. In
the Gulf of Riga response curves almost always permitted a larger deviation from reference conditions than the 50% deviation
applied for the simplified mathematical boundary-setting protocol. The case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class boundary
definit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arget water body. Also, the class boundaries for different ecological
quality elements were internally more consistent than those derived by the simplified mathematical boundary-setting protocol.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8年永登县5幅遥感影像,利用绿度、湿度、盐度、沙度指数耦合构建半干旱地区遥感生态指数(SA-RSEI),并应用SA-RSEI指数对永登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2001—2018年间永登县生态环境质量由较差提升至一般,生态环境等级优良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逐渐上升,较差和差等级面积占比逐渐下降;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可知,GDVI和WET为正向指标,DI和SI为负向指标;通过LISA聚类图发现空间分布是聚集的,而不是随机的;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奖俊埠林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中部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近代社会发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指出,自然绿州不断缩小,人造绿州扩大;城市发展迅猛,环境污染加重;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森林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和沙化;草场过度放牧,退化严重;野生生物锐减;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耕灌地大面积增加,由此表明,该区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既朝着某些有利于人类发展,也存在某些不利人类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就当前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五个较突出的问题,以求改进,保证评价报告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监测几种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壤监测几种质量控制的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应用情况对分析方法确认、监测数据精密度以及准确度评价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