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采集了湖南省八种主要母质发育的23个农田土壤耕层样本,其中水田土壤16个,旱地土壤7个.将土壤氮分为七级.即交换性NH4+十NO3-,水解性NH4+,氨基糖氮,可溶性碱稳定态氮,酸溶性腐殖质态氮,固定态NH4+,难溶性腐殖质态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交换性NH4+十NO3-的含量为22.0土9.0mg/kg,占全氮的1.7土0.7%;水解性NH4+为324.4土109.5mg/kg,占全氮的23.9±5.6%;氨基糖氮为118.9土43.0mg/kg,占全氮的9.1土3.2%;可溶性碱稳定态氮为497.1土205.8mg/kg,占全氮的36.2土8.3%;酸溶性腐殖质态氮为29.2土10.2mg/kg,占全氮的13土0.8%;固定态NH4+为47.2土24.3mg/kg,占全氮的3.6±1.7%;难溶性腐殖质态氮为341.3土270.8mg/kg,占全氮的22.2土11.6%。  相似文献   

2.
煤加压气化废水加压曝气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压曝气生物氧化新技术,新组合处理煤加压气化废水,COD负荷15.6kg/(m^3·d),去除率92.1%;NH3-N负荷0.57kg/(m^3·d),去除率91.0%,二项指标出水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汉沽生物稳定塘建于1993年.它由10级池塘组成,AT75hm2,用于处理城市污水(主要是化工废水).根据2年试运行期间化学和生物学资料,分析了稳定塘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该稳定塘净化效能较好.主要污染物BOD5、CODCr、NH3N和PO4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70.1%、60.3%和67.5%;平均年去除BOD54297.8t、CODCr6179.8t、NH3N154.6t和PO4P81.9t.但由于有机物负荷量过高,使出水水质较差.文中提出若干改善出水水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填弹性立体填料的缺氧━好氧固定床生物膜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试验效果良好。当总水力停留时间≥35.2h,COD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这82%和96%以上,出水浓度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啤酒废水的生物净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啤酒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通过多级模拟生物净化系统,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明显转换和去除. B O D5 、 C O Dcr、 N、 P等污染指标去除率在79 .45 % ~99 .70 % 之间.随水质的改变,藻类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多样性指数不断上升,清洁种类逐渐增多.在净化后的污水中,鱼虾优质饵料生物—大型蚤数量n达234 L- 1 ,即平均有2 .67 mg L- 1 的 C、0 .62 mg L- 1 的 N、0 .09 mg L- 1 的 P转移到蚤体中.相关分析表明,大型蚤食量与加入藻的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剩余藻的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连续12a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方式下,连年稻一麦轮作的滇中地区紫色冲积性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肥力及产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厩肥(O)处理与厩肥配合氮磷处理(ONP)12a后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对照和单施化肥的NP、NK、PK、NPK等4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4g/kg以上,高速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14.6%以上,土壤容重下降0.16以上;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对照  相似文献   

7.
串联式垂直流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串联式垂直流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污水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均得到了有效去除,在进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73.19、25.08、48.55、0.55 mg·L-1时,平均去除率依次为65.6%、71.6%、58.7%、86.9%。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第一级生态滤池的进水0~40 cm阶段,而总氮浓度基本呈均匀下降趋势。串联式生态滤池对各污染指标较好的去除效果也证明了其是一种适合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解决农村污水肆意排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以及地下渗滤系统组合生态工艺对模拟和实际猪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709.2 mg.L-1,ρ(TN)=597.1 mg.L-1,ρ(NH4+-N)=560.4 mg.L-1和ρ(TP)=42.5 mg.L-1的质量浓度条件下组合生态系统对于COD、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7%、95%、97%和95%,其中COD的去除主要在第一级表面流人工湿地,NH4+-N和TN去除主要是在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溶解性磷酸盐去除效果明显,地下渗滤起到进一步稳定出水水质的作用。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运行结果对比表明,后者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1%、53.80%、55.09%和55.57%.另外,通过对人工湿地沿程的污染物变化试验分析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构建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该复合人工湿地对总氮(TN)、总磷(TP)及水体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好于对TN的去除效果,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的富营养化水体,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对T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42%、55%、60%,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0%、34%,对水体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43%、55%、75%。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以及浊度的去除效果受水体温度和溶解氧(DO)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TP、TN和浊度的去除量与水体中的DO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水体温度有正相关性,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767、-0.765和0.674、0.757、0.774。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及浊度的去除率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具有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整体性功能,能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对TN、TP以及浊度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菰和菖蒲在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漂浮栽植菰(Zizania latifolia)和菖蒲(Acoruscalamus),研究了它们在低、中、高3种浓度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这3种浓度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菰和菖蒲均在中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菰在中浓度污水中的生物量显著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中;菖蒲在中浓度污水中的生物量略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中,但差异不显著.菰对中浓度污水中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7.4%、95.3%、98.5%和71.4%,对高浓度污水中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6.4%、97.7%、88.2%和76.1%,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低浓度中.菰可作为中、高浓度污水的净化植物.菖蒲净化中浓度污水的效果最好,对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7.5%、94.1%、98.5%和72.7%;对高浓度污水中的NH3-N和CODCr去除效果也较好,去除率分别为97.8%和86.7%,但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9.5%和70.9%,显著低于对低浓度和中浓度污水中TN和TP的去除率.图1表4参13  相似文献   

12.
Algal biofilmtechnology is a new and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imulated wastewater using algal biofilm under the continuous light of 3500 Lux in the batch and continuous systems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algal biofilm in removing nutri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algal biofilm was remarkable in the batch system.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total nitrogen (TN), ammonia-nitrogen (NH3-N),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ached 98.17%, 86.58%, 91.88%, and 97.11%,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inuous system,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4 days was adopted;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TP, TN, NH3-N, and COD by algal biofilm were very stable. During a run of 24 days,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P, TN, NH3-N, and COD reached 95.38%, 83.93%, 82.38%, and 92.3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imulated wastewater using algal biofilm.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选取的2个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汇水小流域为代表,在2008—2009年共进行了4场降雨过程的雨水管网出口和下游受纳水体水质同步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制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其中悬浮物浓度高于城市污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略低于城市污水,但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木樨园小流域由于绿地面积比例小,道路面积比例大,城乡结合部地带环境卫生相对较差,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各污染物的EMC浓度比西蒲小流域高21.4%—246.5%.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雨水管网降雨径流中COD和总磷与悬浮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网降雨径流使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16.9%—541.7%,其中悬浮物、COD和氨氮升高幅度最大.增加城市绿地可明显降低降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地区9户农户(高、中、低收入水平各3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及入户调查的方法对农户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产排污系数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农户总生活污水中TN、NH4+-N、TP产污系数无显著影响,但对污水量、COD产污系数及总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污系数影响显著,均表现为高收入农户中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厕所污水对污水污染总负荷贡献率极高,COD占67%以上,TN、NH4+-N、TP占84%以上,因此,厕所污水的利用与处理率是影响污染物排污系数的主导因素,而农业收入水平及化粪池类型则对这2种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竹炭固定床-聚氨酯流化床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剩余污泥问题,研制了产泥率少的片状竹炭固定床-聚氨酯切块流化床一体化反应器,在保证流化床高浓度微生物的同时,维持竹炭固定床的好氧,兼性厌氧,以实现污泥的原位分解.试验采用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生活污水,COD为140—170 mg·L-1,TP为1—2 mg·L-1,TN为35—45 mg·L-1,氨氮25—30 mg·L-1,SS为35—40 mg·L-1.反应器在第30 d启动成功.稳定的运行结果显示,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时,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中COD、TN、TP、氨氮的浓度分别为19 mg·L-1、7 mg·L-1、0.47 mg·L-1、4.5 mg·L-1,去除率达到87%、76%、72%、84%,出水中各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排放标准.经竹炭固定床处理的出水SS浓度很低,长期维持在14 mg·L-1左右,二沉池出水中的SS平均浓度为12.7 mg·L-1,整个反应器对二沉池依赖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深圳市王家庄集水区的降雨径流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了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为城市污水、管内沉积物和地表径流。其中城市污水以输出氨氮(NH3-N)和总氮(TN)为主,管内沉积物是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主要来源,地表径流为固体悬浮物(SS)的主要来源。PMF模型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均一的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污染源的廓线能否保持相对稳定是该模型在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时的主要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