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7年《劳动保护》杂志第11期有一篇小说《尤丁卯之死》,读后感触很深。然而,时隔不久,“尤丁卯”却又在我面前出现了。 1988年7月14日,我们头顶炎炎烈日来到鹿狮山进行采矿作业安全检查。路经乡医院门口,发现这里围着许多人,有的边议论边流着眼泪。分开人群,只见两位妇女抱着两具尸体失声痛哭,死者身上还趴着几个悲咽啼号的小孩,令人目不忍睹。一看死者的穿戴,就知道这是两名采矿的罹难者。 我带着疑问对事情的原委进行了调查。事故发生在东风铜矿,这个矿是于1984年经县经委批准的乡办矿。矿长钱某带着12名“正式工人”与12名雇工分三班采…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办理玩忽职守案件中,一些人提出了关于划分玩忽职守罪与非罪的界限及如何认定直接责任人员的问题。由于这类案件很多与重大伤亡事故有关,因此,弄清这两个问题,无疑将有利于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现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一些意见。 一、关于玩忽职守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 有人说:“玩忽职守罪象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刑法第187条“是一个变通适用的条款。”把它规定的玩忽职守罪说成是一个没有任何确定性而带有很大随意性的条款。的确,玩忽职守案件涉及各个领域、系统、行业,而且又往往同其他罪交织在一起,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但玩忽职守…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现代职业安全》2013,(5):61-61
编辑同志您好:在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总有些人喜欢说“差不多就行了”之类的话,结果这个环节“差不多”,那个环节也“差不多”,加到一起就差了很多。目前,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都不乏各种标准,但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再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就拿设备管理来说,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设备管理日益成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都喜欢用鸡头、鸭头、鹅头以及鱼头等当下酒莱。其实,这些禽类鱼类的头部是“带毒”之“首”,吃多了会使人中毒的。在此,先讲一个苏东坡智破“鸡头案”的史事。  相似文献   

5.
赖老头     
A厂门卫室新近换了门卫。有人说是厂长专门从B厂请来的 ,也有人说是这人央求厂长来的 ,无论怎么说 ,反正是换了人。门卫是个老头 ,姓赖 ,大伙当面叫他赖大爷、赖师傅 ,背地称他赖老头。由于老赖冷天热天都戴着帽子 ,大伙儿怀疑他是癞头 ,所以时间久了 ,又戏称他“癞大爷”、“癞师傅”或“癞老头”。大伙儿想 ,“赖”与“癞”从字音上辨不出意思———他不知道也就不会在意。其实老赖从人们的眼神、口气中明白几分 ,他也是个爱说笑话的人。老赖一上任 ,就在厂门口室写了几条 ,其中一条 ,任何人进厂都要戴上安全帽 ,否则免进。这几条 ,厂长…  相似文献   

6.
在工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马大哈投身基层的热情也过去差不多了,眼看几个好友都谈起了恋爱,唯有他一个人在工地上兢兢业业地干活。工地是“臭”男人的天下,这里连个姑娘的影子都瞧不到。哪能交什么桃花运呢?前些日子,工地上有位大妈说要给他介绍一个女朋友,直至现在也没有下文。  相似文献   

7.
英国一条公路有个地段取直开拓,开通后行车里程可缩短十几公里,有人逗趣地在新路两头立下牌子,上写:“走新道可提前半小时到家,看不到这牌子的活该。”  相似文献   

8.
“我们那儿得怪病的人就蛮多,死的也蛮多,主要是得矽肺病等职业病。有一家乡亲三兄弟都是三四十岁的壮劳力,三兄弟都得了矽肺病,现在已经死了两个了。”“也许挣一年的钱,为了医病一天就用完了。在我们老家,得矽肺病死个把人是常事,还能补点钱,但老婆、娃儿却遭孽了。”  相似文献   

9.
“讲义气”“够朋友”是相当有份量的评价,许多男子都以自己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而自豪.可惜有些在社会上够朋友的人,在家里却不大够朋友.朋友有事你挂在心上,想方设法去办;家里的事讲了多少遍,你就象耳边风,甚至“雷”打不动.朋友的意见你会考虑;爱人提意见却想都不想就嫌烦.朋友来玩你大搞卫生,连厕所都刷得干干净净;平时家里都是灰尘也懒得动弹.朋友聚餐你出钱出力露一手;家里聚餐你动也不动还挑剔.如果让你去占朋友的便宜,你肯定是于心不忍,认为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但是长年让娇弱的妻子独担家务,却认为这是你的福气.朋友帮你一次忙你会牢记在心;爱人长年累月照顾你却没有感觉.  相似文献   

10.
夜读胡适的作品,他笔下的一位“差不多先生”令人难忘。 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差不多”:他小的时候,母亲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的处世哲学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相似文献   

11.
你是第七个     
横溪岭有一段路特别的峻险,两年时间内就有三辆车冲出路面,造成四人死亡。有人在这里竖了一块警示牌,上写“坡陡路险,小心驾驶”。但警示牌似乎不起作用,事故又接连发生,死亡人数上升到六人。后来有人对警示牌作了改动,上画一骷髅,骷髅边上写着:“你是第七个”。以后若干年,再没听说有车冲下山崖。看来,话说直了,还是有作用的。你是第七个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底,湖北省潜江县建筑公司决定成立专业架子班,可是却迟迟没人报名。 一天晚上,32岁的木工李庶华来到经理室,第一个报名当架子工。经理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木工不当,却干这个没人愿干的活儿。李庶华说:“架子工是累点,苦点,也危险。可是把架子绑牢就能少出事故。这几年事故多,死人伤人叫我心里难受。”诚挚的愿望,高尚的情操,使人感动。经理当即同意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这件事在工人中传开了。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口袋里的菱角──出尖,还有人说他是一时冲动,往死窟窿里跳。他对这些冷嘲热讽只风趣地回答了一句:“我…  相似文献   

13.
向死而生     
“爸爸 ,你去问问远征阿姨 ,人死了为什么要上西天 ?”“为什么要问远征阿姨 ?”“她懂得比你多。”我的考官是一位幼儿园的小姑娘。在接到考题 5年之后的今天 ,我试着来答这份考卷。幼儿园的孩子想到死 ,讲到死 ,可是我们大人对死就不这么坦然。有一个词叫“谈虎色变” ,而“死”比老虎可怕得多 ,所以人们连谈都不敢谈 ,对“死”讳莫如深。市民不敢谈死倒也罢了 ,连知识分子编纂的世界名人名言精华———《人生智慧》也是什么都谈到了 ,唯独不谈“死”。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人们怕死怕到连跟死读音相近的“4”都忌讳。有 4的车牌不敢要 ,…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母亲带女儿外出,她们的座位对面是两个男子,一个是瘦子,一个是胖子。车进隧道时突然停了电,车厢里一片漆黑。正在这时突然响了一下亲吻声,接着又听见"啪"的一声打耳光的声音。灯亮了,四个人都显得若无其事,但各有心事。母亲想:这两个男人是谁干了这卑鄙事?幸亏女儿正派,打了他一耳光,也算活该。女儿想:这胖子真可恨,竟去吻我妈,活该被我妈打耳光了。胖子:真倒霉,瘦子干的事我替他挨打,但要怎么解释呢?说了也  相似文献   

15.
“漯河是一个小地方”,采访中,诸多被访者都向记者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调侃说,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乡漯河。  相似文献   

16.
“厂子这么大,1万5千职工,10年没死一个人,得凭真功夫!”──参观沈阳冶炼厂的人都这么说。 “建厂都55年了,厂房旧,设备老化,铜、铅锌、金、银样样炼。厂区建筑系数高达65.14%,利用系数90.17%,安全生产十年,不容易!”──同行同仁由衷地这么说。 “人家把咱的安全放在那么重的位置上,咱还不注意安全干哈”?工人这么说。 “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死了33人,现在十年一个不死,关键是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了。”安全处的人这么说。 厂里给我提供了下列数字: — —1950年~1980年的30年间,月平均负伤率3.72%0,年重伤率2.32助。 一刁981—]…  相似文献   

17.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有个小故事,说的是孟子劝齐宣王施“仁政”。齐宣王推说无法实行。孟子说:“如果叫一个人挟着泰山跨越北海,他说,‘我不能’,这是实在不能做到的。如果叫他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他也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去做,而不是做不到了。” 目前,工矿企业劳动保护存在的问题甚多,如果要企业领导在一个早晨把问题全部解决,那是“挟泰山以超北海”,强人所难。可是,有的问题只需花少量经费和人力,就可圆满解决,这种为“长者折枝”之事都连声喊难,不肯去做,那就说不过去了。 我们希望各级领导认真负起责任来,为工人“折枝”、造福。为工人“折…  相似文献   

19.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将乐县新修建通车不久的南口岭隧道,一个月内接连发生两起重大交通事故,引起人们的关注。事故发生前,在隧道里行车就像在黑夜里撑船,昏暗的灯光根本无法让人看清隧道内的情况,从2006年5月试通车开始,就陆续发生过多起因隧道内照明过暗导致摩托车驾驶人滑倒摔伤的事件。2007年6月2日和6月7日,接连发生两起机动车碾压致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一时间南口岭隧道在广大驾乘人员眼里,变成一条可怕的食人隧道,经过南口岭隧道总觉得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人们都说“没事不要往南口岭隧道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