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与上年相比,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结合牡丹江江段海浪断面1998-2002年各年内水量、水质监测数据,从1998-2002年枯、平、丰水期水质变化情况,讨论了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的影响,认为面源污染是丰水期地表水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针对面污染源的来源,提出了治理面源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结合曲靖市地表水水质污染特点,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对2005—2015年曲靖市主要江河湖库地表水水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曲靖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湖库总体水质有所好转,特别是南盘江干流水体水质主要污染项目COD_(Mn)、NH3-N、BOD5呈下降趋势,牛栏江水质整体较好,但受上游牛栏江—滇池调水工程的影响,河道新鲜水源补充减少,牛栏江水质略呈上升趋势,其他河流水体水质总体变化不大,水库TN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研究Y江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及来源对了解Y江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平行因子分析法,通过拉曼及瑞利散射校正和组分提取等对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处理,并结合常规水质参数,对水体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组分比例、特征参数及荧光特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Y江流域水体DOM的组分、来源及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Y江干流主要河流断面的COD约有85%的采样点符合Ⅰ类地表水标准,TN约有58%的采样点超过Ⅳ类地表水标准,TP约有85%的采样点符合Ⅲ类地表水标准,NH3-N约有77%的采样点符合Ⅱ类地表水标准.TN和TP为Y江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且在下游区域呈升高的趋势,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的可能.通过PARAFAC分析得出Y江DOM的三组分荧光光谱模型,其中,C1主要由富里酸和腐殖酸类组成,占比56.4%;C2为类陆生腐殖质,占比13.4%;C3为色氨酸类蛋白质组分,占比30.2%.Y江干流地表水DOM具有轻微的腐殖化程度,同时具有明显的自生源特性.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是导致该区域地表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DOM的来源和组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在上游区域...  相似文献   

5.
探明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的关系对改善地表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天津市16个国家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的月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对河流水质影响显著.除水温(WT)和pH外,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与各水质指标均呈负相关;林地和草地与溶解氧(DO)和总氮(TN)呈正相关,与其他水质指标均呈负相关.②水质指标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pH、DO与TN浓度在旱季较高,而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4+-N)与总磷(TP)浓度在雨季较高.③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800 m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旱季水质变化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50.4%),而3 000 m缓冲区土地利用可以最大程度解释雨季水质变化情况(49.6%);从旱雨季的平均解释率来看,3 000 m缓冲区是天津市土地利用对水质指标的最佳影响尺度(50.0%);④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可知,3 000 m缓冲区内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是影响地表水水质变化最显著的地类.旱季大多数水质指标PLSR模型的预测能力比雨季强.在旱季,除WT和pH外,其余水质指标均受耕地的影响最大.在雨季,建设用地对WT和NH4+-N浓度的影响最大,其余水质指标的最重要影响因子仍是耕地.研究表明合理规划河流或湖库3 0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改善地表水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安徽省凤阳县的地表水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凤阳县地表水源的水质等级为Ⅲ级和Ⅳ级,其中95%为Ⅲ级水,水质质量状况较好;影响水质级别的主要指标为氨氮和总磷.所以保护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不受进一步污染和合理施用化肥以改善水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以1986~2003年呼和浩特市河流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等指标,运用水质综合指数法,探究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水污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水质状况整体虽然有所改善,但污染依然严重;生活污染源、环保治理等已成为影响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演化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为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重庆市渝中区多年来坚定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环保"四大行动",将其作为推动环保工作的动力引擎,并不断适应新形势,增添新措施,赋予新内涵。2014年全区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9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1.4%;市控大溪沟断面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为100%,化龙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满足景观水功能要求;全年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于2013~2018年对岩口水库流域逐月监测上游4条支流与水库的主要水质指标,分析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岩口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游4条支流的水质较差,而水库的水质情况稍好,多数月份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并且水库汇水区与中下游区域水质相似.单...  相似文献   

10.
选取黑龙江省源头水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EM数据对保护区内随机布设的水质监测点控制单元进行划分并提取单元内的相关指标建立监测点背景特性量化模型,基于量化结果提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监测方案,建立背景值数据库.选取研究区自然属性指标与空间属性指标,以空间叠置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背景值分区,最终将黑龙江省分为六大地表水水质背景值地理分区,并计算了各分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表征范围.表征范围显示:依据现行标准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内水质背景值已超出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因此,基于水质背景值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结果表明方法切实可行且优于单因子评价法.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制定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评价方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选取黑龙江省源头水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EM数据对保护区内随机布设的水质监测点控制单元进行划分并提取单元内的相关指标建立监测点背景特性量化模型,基于量化结果提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监测方案,建立背景值数据库.选取研究区自然属性指标与空间属性指标,以空间叠置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背景值分区,最终将黑龙江省分为六大地表水水质背景值地理分区,并计算了各分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表征范围.表征范围显示:依据现行标准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内水质背景值已超出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因此,基于水质背景值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结果表明方法切实可行且优于单因子评价法.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制定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评价方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全国地表水水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嵇晓燕  侯欢欢  王姗姗  杨凯 《环境科学》2022,43(10):4419-4429
采用2012~2020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839个可比断面(点位)数据分析了9年间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稳步上升,劣Ⅴ类比例持续下降;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均值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比2012年分别下降75.9%、48.2%和17.5%.广西、海南和宁夏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100%,湖北和江西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余省份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南、宁夏、湖南和福建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为0,其余省份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广西、江西的总磷和湖北、海南、辽宁的高锰酸盐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省份主要污染指标年均值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十大流域主要江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比例除浙闽片河流一直为0以外,其余流域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主要污染指标年均值均呈不同程度下降.2020年,32个重要湖泊中53%处于富营养状态,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9年间全国地表水水质普遍好转,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各省、各流域之间具有差异性,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质改善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湖库富营养化趋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在地表水的精准治污和生态修复上着重发力.  相似文献   

13.
<正> 沈阳市地表水以浑河水系为主,浑河沈阳段设4个监测断面,4个断面枯、丰、平3期水质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反映年度浑河沈阳段的水质情况.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沈阳市地表水的质量进行评价.60年代以来,国外不断有文献报道和讨论了用数学模式来评价水质的污染情况,提出了多种指数.我国于70年代初期,先后有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评价水质的数学模式,一般程序是:选择评价参数,根据多种参数值确定其评价等级,再定出各参数的权重,然后把各指标的数值范围分为区间,给  相似文献   

14.
自2011起,氨氮成为永康市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三条主干流中,华溪、永康江两个干流水质氨氮都超过Ⅲ类。氨氮取代总磷列为首要污染物,是影响该市地表水水质的主要指标,也是现阶段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因子。因此,消除氨氮污染成永康市"五水共治"的主要方向,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污染来源以华溪为主,污染物排放集中在部分主要河段。  相似文献   

15.
以大鱼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元阳梯田区农业生产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科学采集水样,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实验室条件,选取总氮、总磷两项水质指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实验测定,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选取的元阳梯田区九处采样点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为:大鱼塘小流域总体水质良好,除G09水质属于V类水质,G01、J05部分水质指标属于IV类水质外,其余断面水质大多属于Ⅰ~Ⅲ类水质。部分流域需加强关注。而村寨上游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在梯田沟渠进入山区河道的过程中降解作用显著,对小流域水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南部县燕子窝饮用水水源地和五面山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评分法与分类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南部县水源地水质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南部县县城水源地水质的综合指标都已经迭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水标准,个别指标能达到Ⅰ类标准.利用PWQTrend软件对南部县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南部县水源地水质总体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氨氮近两年的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总的来说,南部县燕子窝水源地以及五面山水源地的设置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王超  叶秋  贾伯阳  何文战  党超军  黄燚  杜浪 《环境科学》2022,43(3):1346-1355
城市地表水水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广受社会各方关注.由于地形特殊,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地表水水环境特征及污染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在2019年8月和10月两次通过采集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典型山地城市河流——清水溪干支流地表水和干流河底沉积物,并监测地表水、沉积物样品中碳、氮和磷等营养元素以及其它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现阶段清水溪地表水属劣Ⅴ类,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体系中属严重污染级别.在所有水质指标中,NH+4和TP超标最为严重.清水溪地表水水质呈现出支流优于干流、降雨期优于非降雨期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源、尾水/支流汇入和河流自净能力共同决定了营养元素在清水溪干流地表水中的空间分布规律.源头污水直排和中下游的污水溢流等点源污染是清水溪干流地表水最主要的污染源,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有限,河底沉积物在河流处于不同的水量条件下会发生营养元素“汇”与“源”间的相互转化,体现出内源污染的复杂性.支流/污水处理站尾水汇入的稀释作用,以及由于山地河流地表水中高DO导致其较高的自净能力,使得干流地表水水质向下游有逐步改善的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在水质综合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03至2008年宁德市金涵水库水质监测值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样本矩阵,运用信息熵原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改进密切值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涵水库从2003至2008年水质都是Ⅱ类以上,水质总体良好。该评价方法操作简便易行,结论切实可行,并可反映出各评价单元的优劣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2010年建湖县环境监测站对全县地表水水质例行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建湖地表水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建湖县县域范围内主要河流地表水、水功能区划未覆盖的乡镇及以上河流水质状况均为轻度污染,农村行政村级河流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饮用水源、农村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均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区域地表水污染特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淀浦河中上游段2005年-2014年间水质达标情况,计算了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运用季节性肯达尔趋势检验分析了淀浦河中上游段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淀浦河中上游段水质均未达到规划水质要求,但总体水质呈改善趋势,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各主要污染物中,氨氮的污染负荷最大,总磷次之,呈现以氨氮和总磷为主的富营养化污染特征,研究结果为淀浦河的水质改善和水环境的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