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探讨城市声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制定噪声污染防治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以“十三五”期间四川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参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以及《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分析了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及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趋于好转,交通噪声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突出。建议环境管理部门联合城市其他部门同时做好点位规划、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噪声源头管理工作,取得噪声污染防治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武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变轨迹,并以此评价了武汉市的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罗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喀斯特地区的罗平县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GIS和多元统计技术结合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罗平县1990~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平县耕地逐年减少;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投资。  相似文献   

4.
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往往着眼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视角.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往往反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特性,代表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体现明显的生态差异性.通过对土地三级分类体系下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了模糊赋值,评价了新疆各地(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二级类生态环境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山东省临朐县2011—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生态环境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临朐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89-2009年20年间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分析,揭示了造成双台子河自然保护区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定量计算了石油开发对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89-2009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景观破碎度明显增加,人类活动导致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油田开发在总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的贡献率仅为4.6%。  相似文献   

8.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7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9.81~78.08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5-2009年17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在0.06~3.5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该地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格局、深度和强度在不断变化,土地利用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10年三期土地现状数据分析该流域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1980—1990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转换,引入上升性理论与方法分析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整体效果。从分析结果来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整体上提高了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与效率,提升了流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垦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指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总量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场场址道路建设用地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格局、深度和强度不断变化,类型趋于多样化。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10年三期土地现状数据,分析石羊河流域各县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1980—1990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换情况,评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揭示考虑该因素与否两种情形下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作用。结合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理论意义与石羊河近年来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效,并从流域居民环境红利的真实感知来看,考虑该因素的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与可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在2014—2019年显著,在中部和西部省份显著,在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省份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及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竞争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高质量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环境质量改善作用、匡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及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商洛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以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公共设施4方面作为评价准则的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2007~2017年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2007~2017年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受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占40. 6%;其次为居住生活环境质量和经济状况,分别占28. 8%和20. 8%。商洛市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评价值均呈现波动趋势,且有下降前兆;经济状况评价值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从总体趋势看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是逐渐上升的。显然,商洛市的社会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改善公共设施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居住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1990-2004年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的变化态势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整体环境质量变化和局部环境质量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能仅依靠环境保护来实现,还应考虑能源消费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是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直接反映和结果,它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RS/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率作为评价因子,参考国际和国内各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率制定评价标准,对伊犁河谷生态环境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伊犁河谷生态环境质量属"优"的面积覆盖率占伊犁河谷总面积的73.2%;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县市面积覆盖率占伊犁河谷的26.3%。伊犁河谷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局部较差。伊犁河谷各县市的耕地面积覆盖率、建设用地覆盖率和草地面积覆盖率是各县市生态环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该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所得的评价结果比较一致,结论符合实际状况,且有计算简便快捷等优点,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风险评价是污泥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国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阐述了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文章建议我国应借鉴国外污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尽快建立适合我国污泥处置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方法和指南,以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是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载体。以武汉市洪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是景观转入主体,城区基底面积增加、空间承载力增强。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来看,洪山区建设用地供给系统稳定,水域和农业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空间范围缩小。洪山区城区边缘特征逐渐消失,中心城区的城市特性进一步增显,研究结论可为武汉市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