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森林火灾死亡的人员中,80%以上致死原因是窒息死亡或烟熏昏迷倒地后被林火烧死的;在重伤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呼吸道和肺部受伤者.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研制了防烟口罩.该装备是用于个人呼吸安全防护,保障森林消防人员的扑火安全,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概述 森林扑火人员用的劳动保护手套(即森林防火手套)是森林扑火人员在进行扑灭森林火灾作业时,防止双手烧(灼)伤的个人防护用品。我国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员上山扑火。扑灭森林火灾是一项十分艰苦和危险的工作,扑火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得到保护。 森林火场的温度一般为600~900℃。目前我国林区使用的灭火工具多为风力灭火机,二号工具以及小型背负式喷药、喷水机具等。在扑火时扑火人员与火头的距离大约1~2米,所承受的辐射温度大约为300~  相似文献   

3.
1 概述 森林防火鞋是供森林扑火灭火人员在扑灭森林火灾时以及在林区恶劣环境条件下穿用,以保护双脚和小腿部位免受伤害的特种防护靴。它同时具有阻燃防水、防刺和防滑的性能。 我国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员上山扑火。扑灭森林火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苦和危险的工作,扑火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得到保护。森林扑火人员的环境十分恶劣——高温热辐射、火  相似文献   

4.
1.概述及任务来源 我国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挽救或减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巨大损失,每当发生火灾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员扑救,而扑灭森林火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苦和危险的工作,扑火队员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得到保护。经现场观测可知,森林火场的温度一般为600~900℃,扑火队员扑火时距离火头仅1~2米,所承受的辐射温度最高可达300~400℃,有时还会受到火焰的直接伤害。过去林区扑火队员穿着的是无阻燃性服装。在扑火时,衣裤被火烧着不能及时熄灭,  相似文献   

5.
森林火灾是一种森林燃烧现象,在扑救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只有充分建立起完善的扑火培训制度,才能使扑火人员获得扑火及紧急避险的技能,从而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南(北)方已开始陆续进入春季森林防火期。为确保森林和林区职工家属的安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在灭火过程中,必须实行“打早、打小、打了”和“光控制后消灭”的原则,抓住战机把林火扑灭在初期阶段。为保证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的人身安全,应注意如下问题:1.不准18岁以下的少年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的人参加扑火。2二赴火场扑火人员必须穿工作服,着适于登山的鞋并戴手套。3.对扑火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宣布火场行动要求和组织纪律。4.扑火人员携带工具时,不准把工具扛在肩…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秘书长、大兴安岭森林扑火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和处理情况的汇报,对国务院在领导、组织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满意。 会议对在这次扑火斗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森林警察、公安消防人员和职工群众以及各有关党、政、军机关,表示高度的赞扬和崇高的敬意;对在这起特大森林火灾事故中死亡的人员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受伤人员和死亡人员的家属以及灾区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 会议认为,这次特大森林火…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目前黑龙江省专业森林防火队伍的现状,介绍了专业森林防火队伍在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提高专业防火队伍对森林火灾的预报预测和扑救能力。加大森林防火队伍科技投入,改善扑火装备,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扑火效率。  相似文献   

9.
野外森林火灾扑救人员防护装备能够保障野外扑火人员充分进行防护,是提高防扑火工作和人员安全防护的必备装备,也是用来保护扑火人员在灭火中避免高温、火焰和浓烟等对人身体的伤害,进行自身防护的专用装备。  相似文献   

10.
《现代职业安全》2014,(4):100-100
进入森林高火险期之前,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装备完成3支风力灭火机支队。灭火机的加盟,不仅减轻了森林消防队员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扑火工作的危险。近年来,阳泉市不断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配备了风力灭火机、运兵车、灭火弹等灭火设备、器材等,使森林消防扑火由人工近身扑火向机械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资源的最大杀手,是威胁生态安全的最大敌人。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苦和危险的工作,扑火队员受到森林火场高温的灼烤,一般工作服不能保护扑火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烧伤是森林火灾扑救中常见的事故,是由森林可燃物燃烧的火焰、火场高温、树木灼热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烧伤不仅是皮肤损伤,还可深达肌肉、骨骼,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变化,如休克、感染等。森林防火服就是专门供森林消防队员在灭火时,为防御火焰、炽热物体等伤害而穿用的的特种工作服。采用防  相似文献   

12.
2000年重点省(区、市)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3月2日在京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在会上强调,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林业实施分区突破战略的开局之年,各地要全力以赴,打好今年春防攻坚战。  马福指出,去年,我国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森林防火任务也随之加重。当前,紧张的春防即将来临,森林防火形势仍存在不少突出的不利因素:气候条件总体接近常年,局部地区极其不利;林内可燃物增多,火险等级提高;林区社情、林情复杂,火源管理难度大;防扑火装备设施不足,扑火能力下降;机构改革对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马福说,在国家实…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协同能力,剖析指挥过程中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分析法(STAMP)的思想,明确事故近因事件链,辨识相关的控制组件,构建森林火灾应急指挥控制结构;然后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建立森林火灾应急指挥信息流动的有权无项网络,对实时、阶段和固定3类信息的信息量进行建模计算,从而确定信息熵;同时建立边载权重计算模型,用以描述不同信息传递路径的重要度。结果表明:前线指挥部在应急指挥扑火过程中重要性最大,且与联合指挥部的信息传递密集程度最大;扑火组和专业扑火队之间信息总量和信息熵最大,分别为24和3.900,指挥中需保证人员部署的准确性;专家研判和气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扑火过程中的指挥决策,应重点监控这2方面的信息传递路径,保证传输通畅性。  相似文献   

14.
森林火灾不仅严重毁坏森林资源,而且直接威胁人的生存。我国发生的《五·六》大火损失之大举世罕见,惨痛教训永世难忘,诸如《五·六》大火那样的高强度大火扑救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经国内外森林防火专家们的调查研究和实践证明,用火攻火虽然危险性较大,但仍是扑救高强度森林大火的上策。例如,在《五·六》大火的保卫塔河。瓦拉干的扑火过程中,以及在西林吉二支线21~31km处西侧火场的扑火过程中,凡果断、正确地采用以火攻火方法的,均取得了预定的效果。为了确保点放迎面火攻火的安全,在进行一点放迎面火时应注意如下事项:1.必…  相似文献   

15.
福建是我国重点林区,也是森林火灾的重灾区,福建国有林场系统重视森林防火工程体系建设,强化林火阻隔网络、林火预报与监控,林火交通通讯,组建快速扑火队伍等“四网二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当代森林火灾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森林防火事业应走科学防火、人文防火相结合的道路。在历史森林火灾资料散落和缺失的背景下,依据解放后森林火灾资料,考查分析表明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是森林火灾严重、森林火灾发生地方比较集中、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并且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防控失误原因是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关怀、宣传有死角,火源管理不严、执行规章制度不严、防火阻隔带建设不够完善和专业扑火队员少,业务素质差;设备落后。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应该转换思路,从过去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转换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通过充分利用符合国情的各项防火对策,有效促进各个林区的林火管理,提高林火控制能力,减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林区社会稳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扑火装备在火场上的广泛应用,原有的灭火作战模式受到了冲击。扑火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森林类型、可燃物种类、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其综合作用,要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更加适用的灭火作战方法,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形势下单纯依赖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扑救森林火灾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有偿扑火构想与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风力灭火机手防护服是专为前线森林扑火队员研制的特种防护装备,通过穿戴试验和模拟火场试验证明其不仅穿戴简单、省时、舒适,穿戴后四肢能够自由活动,不影响扑火工作,而且在火场温度达到500℃的5 min时间内,防护服温度变化幅度较低,能够有效保护身体受热面,反热辐射能力比普通防护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近日,梧州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检查指导组到该市专业森林消防队检査指导春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并看望慰问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员。指导组详细询问森林防火值班备勤情况,实地检査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扑火装备、营房建设等。指导组强调,梧州市森林防火工作进人最关键时期,各级森林消防队伍要按照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强巡査检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