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慧  王罡 《防灾博览》2023,(5):60-65
<正>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公开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改进公众服务、提高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防震减灾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地震部门发布权威信息、涉震舆情引导、提升地震部门公信力、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官方网站作为最早和最主要的获取地震信息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之一,在塑造地震部门良好形象、提高公信力、强化地震部门政务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23,(5):38-39
<正>2023年9月6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2023北京国际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隆重开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马培华,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原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陆玉华,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艳出席开幕论坛并致辞。  相似文献   

3.
张宇翔 《灾害学》1997,12(4):57-58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科技时代,以微电子为先导的工业革命,使人们充分领略了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方便和生活享受。广播、电视、VCD等让人们得到了梦幻般的视听享受。环球通讯、卫星导航让地球两端的人们似乎近在飓尺,并且让人们能够脱离地球进入太空,进行宇宙探索和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第二集缺失的家谱 1949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和平时代.历史中断的记忆被重新唤醒:你和我,这些今天一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到底是不是周口店那些古人类的后裔?现代中国人是否正如人们猜测的那样,可以一直追溯到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进而到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虽然原始化石已经丢失,但还有一些复制品被保存了下来.如果魏敦瑞的猜想成立,北京猿人经山顶洞人进化成今天的中国人,那么,在山顶洞人的骨骼上,就应该同时具有北京猿人和现代中国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安阳 《防灾博览》2023,(2):36-39
<正>我们的地球从高空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水球”。地球上的水,97%是海水,淡水资源仅有3%。这些淡水大多数分布在南极、北极的冰川地带。所以,地球上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仅有0.26%左右。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约有1/4的人口缺少洁净的饮用水,全球淡水量严重不足。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时代。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有600多个城市缺水,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水资源的浪费非常惊人,如果一个水龙头1秒钟漏掉1滴水,一年可以漏掉360吨水。因此,节水护水,共建美丽中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社会进入以工程建设为文明发展基础的时代以来,地震灾害就成为对人类社会安全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数千年来,已有无数的城市和建筑物毁于地震灾害。近代以来,由于全球城市化迅速发展,老城市改造扩建,新城市如雨后春笋,大量的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高楼大厦纷纷兴建起来,人类社会文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态势。然而,地震灾害相应也以更大的规模,更惨烈的态势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和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防苑》2006,(Z1)
一、现状评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体系不断完善,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前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正在得到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8.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作者在研究总结国外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趋势,论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创造性的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应该创建的中国式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本文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防灾博览》2003,(2):21-21
中国已形成气象监测预报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网、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网、地质灾害勘查及报灾系统等。初步构成了以电话、无线电通讯、国际互联网、电视和基层广播为发布手段的预警信息网络,为各级政府及时组织防灾抗灾提供了支撑。除采用常规监测手段外,中国还广泛应用了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建立防洪抢险机制和调度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0,(4):89-89
<正>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4周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借助中国地震科普网平台,举办了"发展、成就、贡献——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专题活动。本专题由发展篇、成就篇和贡献篇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文章、翔实的照片和展板,对我国自1966年以来,特别是唐山地震以来在防震减灾事业各个  相似文献   

11.
城市灾害学研究及科学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20世纪都是历史发展最快,发生事件最多的一个世纪。城市由于是对时代脉搏最敏感空间地域,所以,时时处处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城市灾害作为现代及未来灾害的集中反映,越来越成为严峻的话题。无论承认与否,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将始终伴随着灾情。笔者认为,惟有直面灾情,全面关注城市灾害及其在中国减灾中的地位与作用,才有希望走向未来,并创造城市安全“时空”。  相似文献   

12.
<正> 经历了将近十二年余震活动的唐山老震区,近期是否会再发生强余震?什么时候发生?尤其是中国大陆从1985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后,唐山老震区是否会因此而受到牵动?本文就是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对唐山地区近期强余震形势作一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在享受各种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得比以前快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了,雾霾天气比以往更加频繁了……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适。  相似文献   

14.
公元1668年,即康熙七年间。大清国清圣祖玄烨——康熙已从需要重臣辅助的8岁幼皇成长为初具韬略的少年国君。此时的满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可谓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然而,这年自正月以来,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区一反常期干旱的形势,不仅霪雨连绵,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井水上涌的异常现象;进入7月,个别地区自地下有浑浊烟雾逸出。囿于时代和科学普及的局限,人民对此虽觉怪异,却没有谁感知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预  相似文献   

15.
王秉 《灾害学》2022,(2):6-11
安全科学创新与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为明确安全4.0时代的重大安全科学问题,进而推动安全4.0时代的安全科学创新与发展,基于安全科学高度,提出与分析安全4.0时代的4个重大安全科学问题,依次为Safety与Security一体化的安全问题、三元空间交互的安全问题、涉及安全管理多对象的安全问题,以及复杂巨系统的安全问题。结果表明,在安全4.0时代的重大安全科学问题导向下,安全4.0时代的安全科学创新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Safety与Security一体化、三元空间交互安全、面向全对象的安全管理,以及复杂巨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6.
郑莉  王卷乐 《灾害学》2021,(4):200-206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评估需求,基于2020年11月28日-12月03日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企业进行了全国性的问卷调查,对新冠肺炎疫情在行业和企业层面造成的影响状况、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诉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呈现出不均衡性,小规模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加工制造业所受负面影响较大,高科技业、电商受负面影响较小;企业策略多随当下市场需求而定,期待提供更多融资政策支持,以及更具行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②加快创新力度,提高互联网与数字化能力;③完善贸易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韧性;④积极探索加工制造业的新模式;⑤建议更加关注进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再现山水、林木之美,把自然美和各种构筑的艺术美融于一体。“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勾画出了中国山水园林的内涵。我国造园艺术,巧妙地把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大自然浓缩于一园,加以概括、提炼、创意和再现,在世界建筑领域独树一帜,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始建于商周时代,至春秋战国,向人工造园转移,从生活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地震设防法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地震设防标准与抗震设计规范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使地震烈度区划能更好地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发展过程,并着重说明了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最后还表述了对新编制区划图中江苏省部分的有关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地震区划图是编制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资料。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简史,对1 956、1977、1990和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区划图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了4代区划图的差异;对1959、1964、1974、1989和2002年编制的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草案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了比较,详细比较了5部规范或草案中关于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场地分类和地基抗震有关规定的异同点,简要讨论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在论述我国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科学涵义的基础上 ,结合安徽省的实际 ,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 ,并全面总结了组织实施十年目标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成果 ;概括为建立两个保障体系、三大技术系统、四大社会管理职能和一个统一领导的十年目标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