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潜伏着复杂的致灾因素,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国浩繁的历史典籍记载了大量的灾害现象,笔者从中搜集整理出了“中国部分自然灾害之最”资料,通过《灾害学》杂志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充分关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和系统防治工作。本文侧  相似文献   

2.
人为制造的大灾难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灿烂历史中,自然灾害始终频繁发生。从有文字起便有了灾害的文字记载。我国的史书对于自然灾害有着翔实的描述,而且还将其成因分析得淋漓尽致。中华文化历来将灾害成因归纳为自然与人为两大类,即天灾与人祸。很多大范围、大规模的灾难是由这两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它们是天灾也是人祸。大量的自然灾害是人类在生产斗争中过度掠夺大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报  相似文献   

3.
门限自回归模型在海洋冰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给出了建立门限自回归模型(TAR) 的一套实用方法, 用作者提出的改进遗传算法可同时优化门限值和自回归系数,成功地解决了TAR建模过程所涉及的大量复杂寻优工作这一难题。实例计算的结果说明了, 这套方法在海洋冰情预测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在各种自然灾害非线性时序动态预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高庆华 《灾害学》1991,6(3):14-18
本文对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包括自然灾害评估指标系统;灾害评估的分类和程序;自然灾害评估的基础工作;自然灾害评估的主要手段;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模式和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用大量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而分析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从系统科学和综合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界定了自然灾害社会心理风险及其识别的概念,以压力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针对自然灾害的改进ISR压力模型,解析了人们灾害心理风险的形成过程,然后根据改进的ISR模型对自然灾害社会心理风险源、社会心理风险应对资源、社会心理风险表现形式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识别,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自然灾害社会心理风险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减灾工作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我国资源态势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提出了四点建议:重视减轻自然灾害的迫切性;建立减轻自然灾害的研究体系及管理体系;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及恶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了解灾害,则是研究灾害的基础。本文作者多年来已为此积累了大量资料,仅《1987年世界灾害日志》已达十万字左右,但因篇幅所限,本刊仅从《灾害日志》中摘编了部分予以刊登,作为研究灾害时参考。在摘编过程中,我们以我国的自然灾害为主,并注意摘录了世界各地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及有研究价值的自然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光  朱诚 《灾害学》2003,18(4):89-94
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各种影响,对于人本身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从秦朝统一中国至清朝灭亡的2000多年间,中国发生了大小成百上千次农民战争。虽然每一次农民战争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多数都发生在出现了自然灾害的时候。本文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证明了自然灾害是导致农民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并以史为鉴,提出几点警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从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框架,认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是提高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灾害应急管理,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关键措施;灾害信息快速准确的获取和评估是灾害应急管理的有效保障;建立实际可用的应急管理系统是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5,自引:19,他引:85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对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准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自然灾害损失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标度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同时还讨论了自然灾害损失的可比价值换算问题。灾度和灾损率概念的确立,使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的损失程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量化的等级描述.灾度和灾损率的概念应用于灾害强度描述、救灾投入、灾害保险、减灾工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灾害预防与管理、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不仅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应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的风险分析概念,并且探讨了将自然灾害与风险区价值及抗灾性能作为整体进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0-2008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较为显著,并具体指出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通过影响农业单产、农业有效利用面积及农业总产值来影响农业,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面积都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并呈现逐步提升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最后指出了通过增强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更好的预测农业自然灾害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七种自然灾害的时间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七种自然灾害(洪涝、地震、干旱、飓风、严寒及饥饿、疾疫等)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七种自然灾害的时间间隔△T与其出现频次N△_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 LgN△_T=2.19-2.94·L g△T 本文还根据这一关系式讨论了七种自然灾害的背景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在马宗晋院士领导下,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即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调查和综合研究,在对我国自然灾害历史、现状和未来及灾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仅较全面地认识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而且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已由静态步入到动态风险分析初步阶段,而风险更新问题是动态风险分析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概率风险由于应用较为广泛,探讨其更新模型也更具有代表性。该文简述了概率风险更新问题,给出了形态发生更新算法来解决其更新问题。首先,剖析了概率风险的更新问题;其次,提出了形态发生更新原理并建立了形态发生更新算法来解决缺失原始灾害资料条件下的概率风险更新问题;最后,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展示了形态发生更新的应用步骤,结果表明,形态发生更新能够实现有效快速的更新。本研究有助于完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并有助于风险更新理论的建立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响应联合国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活动的号召,我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积极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成立了。会后,大家将分头进行工作。现在我就委员会的工作讲几点意见。第一,要把减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自然灾害从古就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同灾害进行斗争的历史,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防灾、抗灾、救灾的过程。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志国 《灾害学》2009,24(3):109-115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极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就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民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安徽段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颖上、怀远、寿县、灵璧、凤台5个县受灾频率最高;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在霍山县.自然灾害不仅毁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冲击农业经济.面对惨烈的自然灾害,国民政府与民间社会采取了各种抗救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于巨灾无大补,但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救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背景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ch.  MF 《灾害学》1991,6(1):68-70
1989年12月,联合国第44次年会正式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从1990年1月开始。这十年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国际间一致的行动,减轻各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社会,经济破坏,特别要减轻发展中国家将蒙受的损失。这十年的目的是:①提高各国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特别注意帮助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潜在灾害的评估方面有所进展,而且在建立早期灾害预警系统及抗灾结构方面亦有所发展;②筹划如何运用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最佳方案与准则;③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鼓励科学界及工程界努力填补知识技能上的空白;④传播有关对自然灾害评估、预测及减灾方法的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