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根据近10年1077个降水样品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阐明了宜昌市存在酸雨污染,且日趋严重的趋势。从大气污染、气象、地形等因素方面初步探讨了该市酸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黑龙江省16个酸雨监测站2008—2019年的酸雨观测数据统计计算,分析该省酸雨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 a间黑龙江省秋冬季在pH值<5.60条件下酸雨频率均值达到15.6%,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在pH值<5.00条件下年均降水pH值与酸雨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83,呈强负相关性;虽然有效降水量是酸雨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年有效降水量与pH值相关性不明显,平均电导率与年均有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80,降水量对电导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空间分布显示,在pH值<5.60和<5.00条件下的酸雨频率分别为20%~55%和10%~35%,酸雨频率高值区与pH低值区分布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乌兰 《干旱环境监测》2011,25(3):163-166
根据博乐市2005—2010年降水数据,对酸雨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博乐市地形适合水汽输入,存在远距离污染物跨境传输和产生连续大降雨的条件,使其境内产生酸雨的可能性加大;酸雨发生在冬季采暖期,且NO3^-浓度比未发生酸雨时略高;另外,博乐市属北方干旱区城市,土壤偏碱性,降水总体为偏弱碱性特点不变。除以上主...  相似文献   

4.
降水背景值与酸雨定义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内陆丽江玉龙雪山山麓背景降水H+、Ca2+、Mg2+、SO2-4、NO-3等降水化学组分的背景统计值,研究组分与H+的相关性,从而提出定义海洋降水pH48、内陆50为酸雨,以及背景值是一个区间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酸雨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市1998年—2002年的降水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杭州市区酸雨频率为73.6%,降水pH均值为4.68,临安酸雨频率高达97.5%,降水pH均值为4.04,其余几个县(市)降水酸度均<5.60。杭州市有82.1%面积属重酸雨区。指出,杭州市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中SO2、NOx的扩散,土壤扬尘不能对酸雨的形成起有效的缓冲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从源头控制煤质(含硫量),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减少SO2、NOx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泰州市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泰州市1996年—2000年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市酸雨出现频率高,5年来降水pH均值均<5.6,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频率无明显变化;降水中化学成分以SO42-为主,NO3-质量浓度值呈上升趋势;酸雨出现频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春季>秋季>夏季,与SO2在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变化规律较一致;酸雨的形成可能受本地大气污染物和异地大气污染物的共同影响;酸性降水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扬州地区酸雨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酸雨监测数据,对扬州地区酸雨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地区酸雨主要集中在扬州市区与仪征城区,\"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区酸雨呈逐年减少趋势,仪征城区大气污染严重,降水pH年均值均小于5.6,经评价扬州市区属于非酸雨区-较重酸雨区,仪征城区属于轻酸雨区-重酸雨区。高邮、江都、宝应城区从2007年起无酸雨出现。仪征城区酸雨主要是由燃煤型和燃油型混合空气污染造成的,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已成为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根据连云港市降水监测资料和有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年变化情况,以及酸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市酸雨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SO2是影响降水酸度的主要因素,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指出近年来该市酸雨污染趋势缓和,但随着经济发展,SO2的排放量加大,酸雨污染有扩大趋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城市大气降水pH值观测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山东省十七个主要城市2003年大气降水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大气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酸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酸雨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鲁北平原、鲁中南的莱芜地区,胶东半岛地区频率较高。从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初步分析得出,风速越小时,地面风对酸雨的贡献就相对增大;冬季接地逆温的存在为酸雨形成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文章并从气象角度对酸雨成因机理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和特征,简析酸雨污染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降水pH低值区和酸雨频率高值区范围明显扩大。降水中化学组分的变化印证了上海市脱硫措施和扬尘防治措施的成效。但是,全市降水的酸化仍在持续,主要原因在于大气中强碱钙离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弱碱铵离子的相对变化,导致现有的碱性离子无法完全中和降水中比例最高的硫酸根和贡献日益显著的硝酸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