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是放射性核素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转移规律研究的第三部分,着重研究~(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在毛蚶、文蛤、对虾、罗非鱼各主要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并计算各自的富集系数,同时也考察了各种核素在生物各个组织器官中的排出、在底质中的解吸作用以及生物再利用的过程.结果表明肠道和内脏对核素的富集量高,排出也快;外壳、鳃甚至肌肉对核素的富集量低,排出也慢.文中着重讨论了肠道、外壳、鳃在不同情况下成为生物体参与外界环境核素循环主要通道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把扁藻、三角褐指藻、文蛤、毛蚶、对虾、罗非鱼等海洋生物引入人工水池小生境后,研究~(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等核素在这一体系中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引入扁藻.三角褐指藻后,首先改变了~(54)Mn的存在状态,使其不易富集在藻体上;引入实验动物一个月后,并没有减少原先浮游藻类、底质对核素的吸附,但水体中相当部分的~(54)Mn、~(60)Co已转移至动物体中,池底粪粒沉淀物中的~(54)Mn、~(65)Zn、~(60)Co、~(59)Fe的含量也相当高,从而大大改变了核素在人工水池小生境中的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大弹涂鱼为对象,模拟其两栖生活的环境,采用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与Ge(Li)探头研究了大弹涂鱼的整体及其组织器官对~(137)Cs、~(134)Cs、~(65)Zn、~(60)Co的富集与排出.探讨了其积累量、残留量与海水中核素浓度的相关性,推荐性腺、肌肉、头部作为监测海洋中~(137)Cs、~(134)Cs、~(65)Zn、~(60)Co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4.
选择85Sr、137Cs、60Co和1066u四种核素,对某核企业所在海区进行了海水pH值和沉积物与放射性核素吸附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对海水中某些核素的吸附有显著影响。此外,作者还就核设施的排污口设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60)Co是一种感生放射性同位素,未源于核爆炸后放射性落下灰及原子反应堆排放的废液中,也是核电站和核潜艇排放的废水中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美国“萨瓦娜号”核动力船在初级冷却剂中含~(60)Co约12微微居里/升。印度塔纳普尔核动力站废液中~(60)Co也较多。~(60)Co半衰期较长(5.3年),放射性毒性较高。许多海洋生物(尤其是藻类和软体动物)对海水中~(60)Co浓缩能力较强。如上述印度核动力站排污口附近海兔对~(60)Co浓缩系数高达4.6×10~4。底质对海水中~(60)Co也有一定的富集作用。Suzuki等研究了日本沿海福井县浦底湾(附近有核电站)~(60)Co的放射生态学,测定了湾内马尾藻中~(60)Co浓度与采样点至排放口之间距离的关系,认为马尾藻中~(60)Co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底质中~(60)Co的析出,而不是来自刚排出的废水,由此强调指出,海洋底质放射性污染也是海洋生物放射性污染的重要途径和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90Sr和^137CS的联合分析及其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海水中~(90)Sr和~(127)Cs的联合分析方法,提出了吸附、沉淀法富集—萃取纯化—沉淀法制源-β计数的放化分析程序。研究结果表明,Y和Cs的化学回收率分别为82%和75%左右。化学回收率与放化回收率一致。对主要干扰放射性核素的去污因子多数大于10~3。本方法对~(90)Sr和~(137)Cs的检测下限均为 6.0×10~(-4)Bq·L~(-1)。本法适用于海水中~(90)Sr和~(137)Cs的同时分析。  相似文献   

7.
温度、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因子.研究温度盐度的不同组合对海洋藻类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对探讨核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累积、转移以及评价核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对象,在核污染监测中的主要核素~(60)Co、~(137)Cs同时示踪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温度、三种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吸收这两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援引1980年3—6月进行的波罗的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中水质、底质放射性污染的试验研究结果,指出受到企业加工核燃料的残渣污染的北海进水对西南波罗的海的放射性状况有影响。在卡斯格拉克海峡和西南波罗的海的水质中发现了被排放的标识放射性核~(184)Cs。根据水中~(137)Cs/~(184)Cs比值测定的放射性核素从英国温莎市到波罗的海的迁移时间为3.3年。文中指出1980年通过丹麦海峡的~(137)Cs流量,可以和从全球大气降落及由河水流入海洋的~(137)Cs总量相比。可见,目前核电站对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在以全球污染源为背景时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9.
~(137)Cs不仅是核武器爆炸产生的一种主要裂变产物,而且也是核工业(核电站、核燃料处理厂等)排废的一种重要核素。比如,英国温茨凯原子能工厂,自1974年起每年直接向爱尔兰海排放的~(137)Cs超过10万居里,使爱尔兰海和北海都受到了~(137)Cs的污染。由于~(137)Cs半衰期长,其化学性质与K类似,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大,因此有关~(137)Cs污染问题一直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采集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样品,分析137Cs分布特征,并结合东中国海137Cs比活度数据,探讨影响表层海水137Cs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137Cs比活度在0.60±0.18~1.21±0.19 Bq/m3之间,平均值为0.90±0.17 Bq/m3。沿岸137Cs比活度较离岸小,主要受沿岸流影响。(2)东中国海各海域137Cs空间分布受大气不均匀沉降,沿岸流,河流冲淡水等因素影响;随时间变化,整个东中国海表层137Cs活度降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东中国海影响不大。(3)渤海表层137Cs海水析出速率为0.046/a,高于黄海(0.032/a)和东海(0.027/a),与较高的颗粒物质吸附能力和水体横纵向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大弹涂鱼为对象,模拟其两栖生活的环境,采用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与Ge(Li)探头研究了大弹涂鱼的整体及其组织器官对137Cs、134Cs、65Zn、60Co的富集与排出.探讨了其积累量、残留量与海水中核素浓度的相关性,推荐性腺、肌肉、头部作为监测海洋中137Cs、134Cs、65Zn、60Co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核素在饱和浙江红粘土中的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分层土柱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在浙江红粘土介质中的迁移规律.通过为期28d的饱和土柱动态吸附-解吸实验,测定了137Cs、85Sr、60Co、144Ce、155Eu和237Np 6种放射性核素在浙江红粘土样品中的垂直剖面浓度分布及其迁移速度.为便于根据实际场址的入渗水通量确定这些核素的滞留因子,进行了氚弥散实验,测定了土壤有效孔隙率和土壤中水运移速度.根据土柱装填密度、有效孔隙率和土壤中水运移速度,计算出上述核素在红粘土中的吸附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红粘土对137Cs、85Sr、60Co、144Ce、155Eu和237Np 6种核素均有较大的吸附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对137Cs的吸附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分别为2388ml·g-1和7732,对85Sr的吸附分配系数和滞留因子分别为1432ml·g-1和4645.  相似文献   

13.
盐度对海水中~(134)Cs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34Cs在海水-底质系统中的转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盐度能抑制底质对^134Cs的吸附率;海藻能迅速累积海水中的^134Cs;盐度对海洋生物累积^134Cs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可用指数函数来表达。  相似文献   

14.
60Co和137Cs在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洋中,~(60)Co和~(137)Cs是重要的放射性污染物。关于~(60)Co和~(137)C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累积、排出及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已有很多报道,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也受到广泛的重视,还有的提出用贻贝作为~(60)Co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本实验在于了解~(60)Co和~(137)Cs在紫贻贝的某些亚细胞成分中的分布及该两种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存在状态,探讨其累积和排出机制,这对进一步估计其对高营养阶层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郊污灌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岩溶山区表土中^7Be、^137Cs、^226Ra和^228Ra地球化学相分配的实验研究表明,4种核素绝大部分存在于Fe-Mn氧化物,有机质及残渣相中。它们在表土的迁移过程中具微粒迁移性,能较好地随土粒般运,可作为土粒侵蚀或沉积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6.
瑞士Greifen湖新近沉积物中的137Cs分布及其计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瑞士Greifen湖不同复水深度的位置,采集了直径为12cm的四个沉积物孔心样品,测得~(137)Cs的垂直剖面具相似的分布类型.由垂直剖面中~(137)Cs的峰值作沉积物计年标志得知:沉积物积累速度变化范围为0.22—0.085g/cm~2·a,随采样点与入湖的M(?)nch河口距离增加而递减.界面层沉积作用速率变化范围为1.4—0.55cm/a.显示出入湖泥沙输入和复水深度的双重影响.实际资料和理论概算表明.湖中的大部分~(137)Cs来自M(?)nch河积水盆地并在湖中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GC-MS定性及GC-FID定量,测定了1993年11月采自厦门西海域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应用模糊聚类的方法,结合献资料,对甾醇的指标作用进行了探讨;利用聚类结果去除少量不合理数据,将甾醇划为3类,其在海域中的分布各有特点;A类甾醇带有经处理过的污水的特征,表现出从厦门市最大生活污排污口向四周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