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以浙江某硫酸厂搬迁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调查评估。共布设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点19个,采集土壤样品38个,地下水样品16个。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总石油烃、重金属、氟化物和硫酸盐等。根据场地特征污染因子超标情况及其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原硫酸厂矿石堆场、普钙生产车间等区域污染最严重;(2)土壤中主要是重金属与多环芳烃超标,地下水超标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石油烃、氟化物和硫酸盐等;(3)一般说来重力因素、雨水的冲刷和淋溶会使污染因子纵向迁移。而该硫酸厂拆迁时土壤翻动、横移和回填造成不同生产区域土壤混合,导致了污染因子横向扩散。  相似文献   

2.
测定并分析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周边剖面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Cr、Cu、Ni、Pb、Zn、As、Cd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水的对流、扩散作用下重金属在各点位土壤剖面中均存在明显的纵向迁移现象,同时土壤介质的吸附、拦截等阻滞作用导致重金属主要富集于150~200cm中层土壤中.该区域土壤中重金属虽有积累但尚未超标,垃圾焚烧飞灰沉降导致上游点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另外两个距离更近的下游点位;而园区邻近地下水中Zn、Ni含量相对其他远距离点位明显增加,且Zn含量超出了地下水质量标准,推测是由垃圾渗滤液下渗的影响所致.借助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发现,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1),由于还存在其他土壤环境要素的作用,土壤中大部分微生物群落受重金属影响较小,而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明显受到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Zn、Ni富集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垃圾综合处理园区的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风险评估奠定基础,为其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是石家庄地区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中硫酸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该研究于2015年1月和2016年8月各采集了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水样28组,运用水化学理论和多元统计技术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硫酸盐的污染特征,并识别了硫酸盐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滹沱河流域地下水硫酸盐污染较重,枯水期和丰水期地下水硫酸盐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92.9 mg/L和185.4 mg/L,超标率分别为21.4%和21.4%。该地区地下水硫酸盐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其浓度的高低与地下水水位埋深密切相关。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Mg)。在枯水期和丰水期SO_4型水出现的比例分别高达82%和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硫酸盐的主要污染来源在枯水期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点源污染)和水岩交互作用(诱因);而在丰水期转变为生活污水(点源污染)和水岩交互作用(诱因)、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水(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著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地块地下水中石油烃(C6~C36)污染物,该文采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氢氧化钠为活化剂开展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修复技术中采用正三角形方式布设药剂投入点,单点影响半径设计为3 m,注入间距5.2 m,过硫酸盐、氢氧化钠药剂投入量为地下水质量的4%~6%、0.52%~0.78%。根据监测井水质采样分析结果,实时更新地块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在地下水中石油烃(C6~C36)污染物降解中作用明显,均达到目标修复值。硫酸盐出现局部超标和反弹现象,但残余硫酸盐对未来受体和环境的风险仍可接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天津市海岸带地下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海水入侵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海水入侵情况、地下水重金属特征及海水入侵对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运用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地下水中重金属产生的健康风险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排序为Mn>Ba>Zn>Cu>As>Ni>Cr>Pb>Cd,研究区地下水受海水入侵影响明显,导致地下水中Mn含量上升;重金属致癌风险排序为Cr>As>Cd,健康风险排序为Mn>Cu>Pb>Ba>Ni>Zn,其中Mn的健康风险远大于其他重金属,海水入侵对健康风险程度产生较大影响;整体而言,研究区地下水中致癌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大于非致癌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的发展,中国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尾矿重金属渗漏污染地下水尤引人注目,地下水和土壤相互作用,导致重金属离子发生迁移和再分配。电动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绿色技术,因其高效、节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具有很好发展前景。本文对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电动修复技术的原理、实际研究应用、技术优势及缺点进行论述,为进一步研究铅锌尾矿重金属渗漏污染地下水电动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将小羽藓(Haplocladium)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铅、铁、铬重金属环境下进行培育,分别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方法测定小羽藓植株硫元素的含量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分析不同价态的硫所占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暴露于铅、铁下的小羽藓植株内硫的含量明显增加,铅、铁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200 mg/L时,硫元素含量下降.培养周期为15 d时,小羽藓在100 mg/L铅胁迫下,低价硫由对照组的17.8%升高到23.6%,而同时以硫酸盐形式存在的硫由对照组的56.3%下降到51.2%.在400 mg/L铅胁迫时,低价硫含量增加到24.8%,硫酸盐中的硫所占的比例下降到48.4%.小羽藓植株内的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谷胱甘肽中所含低价态硫的总相对含量增加,以硫酸盐态存在的硫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环境导致小羽藓硫吸收同化过程中硫元素含量和价态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厌氧生物技术是一项处理酸性含硫酸盐重金属废水极具潜力的技术。文章综述了厌氧生物法处理酸性含硫酸盐重金属废水的机理、重金属对生化系统中微生物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生物法对硫酸盐和重金属的协同去除,提出了生物法处理该类废水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如何准确、客观表征再生水长期灌溉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小麦重金属含量,结合不同输入途径对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评估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污灌区、再生水灌区土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但不同灌区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没有差异。北京市再生水重金属浓度远远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再生水灌渠中采集的水样重金属浓度与地下水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再生水灌溉途径带入的重金属与地下水灌溉相当,低于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等输入途径带入的重金属。当前再生水灌溉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小,并不会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并不一定是由于再生水灌溉导致,更大程度是早期的污水灌溉或有机肥施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钱建平  李伟  张力  张昆  王硕  李森 《地球与环境》2018,46(6):613-620
查明重金属污染来源是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也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是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再生水灌溉和生活污染来源。地下水重金属的工业污染主要位于重金属矿山和工业城市附近,其特点是污染元素种类多、浓度高,一般生产历史越长,重金属污染越严重。再生水重金属污染主要位于北方缺水区,运用再生水灌溉首先应该对再生水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生活来源的重金属污染对地下水正施加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当前城市垃圾渗滤液正在成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新源头。根据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含水层对比、主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示踪及多元混合模型多种方法手段综合分析,客观准确地判断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比例,制定科学合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一年的地下水监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总硬度,硫酸盐,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针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污染的水平,提出了可行性的治理措施,并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过硫酸盐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氧化(ISCO)修复.过硫酸盐在地下含水层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其运移受地下含水层介质和氧化药剂输送技术参数的影响,过硫酸盐影响半径(即地下水中1 g/L过硫酸盐的边界处)预测与评价的技术难度大.本研究围绕ISCO过硫酸盐单孔连续注射情景,采用FEFLOW软件,开展了过硫酸盐在砂质、粉质含水层等代表性场地含水层中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考虑了11个涉及地下含水层介质、氧化剂消耗和输送技术参数的影响,筛选了相关的参数及其组合项,分别表征地下水弥散、过硫酸盐衰减及二者复合作用对含水层中过硫酸盐影响半径的影响.基于模拟结果数据,构建了地下含水层中过硫酸盐影响半径时空演变的综合模型,涵盖了氧化剂注射作用、地下水弥散、过硫酸盐衰减及二者复合作用的影响,其拟合优度R2为0.990(n=2 083),对流-弥散方程的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R2为0.992(n=11).参数敏感性分析显示,地下含水层介质的有效孔隙度、过硫酸盐注入流量及注入时间、含水层厚度等参数对扩散阶段过硫酸盐影响半径的影响较大,它们的影响随扩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废水造成的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大环境问题。本文以福建某饰品加工企业的新建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区地下水渗流模型,耦合污染物运移方程,建立了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废水处理车间发生泄漏情况下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情景进行了数值模拟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表明:在废水处理车间发生泄漏情况下,孔隙含水层中重金属Ni、Ag、Cu的污染晕均未迁移出厂区范围,且污染晕在150~570d之内完全消散;裂隙含水层中Ni、Ag、Cu重金属浓度较低,不形成污染晕。该研究对帮助企业和当地环保部门从源头上防治和管理潜在的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某在产电子加工厂场地内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分析了Fenton试剂、过硫酸盐在不同添加比及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氯乙烯和顺-1,2-二氯乙烯浓度超出修复目标值;Fenton试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过硫酸盐,但稳定性较过硫酸盐差,实际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过程中可能在未能渗透覆盖到整片污染羽时已经分解;而针对过硫酸盐,通过延长反应时间能将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降低至修复目标值以下。因此,在实际原位化学氧化修复过程中,建议采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  相似文献   

16.
以某炼铁厂遗留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598个、地下水样品7个,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炼铁厂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超标率依次为CdAsHgPbNi;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局部点状污染为主;受地层岩性变化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羽范围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地下水中重金属仅As浓度存在局部小范围超标现象,超标率为28.57%,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中重金属在下渗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溶解度较低,不易溶解于地下水中,加之局部地下水循环较快不利于地下水中各组分的进一步富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_(zone)=1.05,属轻微污染,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_(平均值)=714.16,存在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该炼铁厂3、4号高炉区域生产过程中遗留的重金属废渣是造成该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毛凌晨  叶华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669-1676
Eh(redox potential,氧化还原电位)代表土壤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程度,是以电位反映土壤所处氧化还原状态的指标.由于重金属易与对Eh敏感的组分发生吸附、络合、沉淀等化学反应,因此Eh的变化会直接/间接影响重金属形态从而决定其毒性和活性.Eh变化对重金属活性往往存在双向影响:①淹水环境使Eh降低,引发反硝化反应、铁锰氧化物和硫酸盐还原,使pH向中性靠拢,从而间接导致酸性土壤中游离态重金属沉淀或碱性土壤中吸附态重金属释放.②厌氧条件在使Eh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引起铁锰氧化物、有机质、硫化物的形态或含量发生改变,如铁锰氧化物还原、大分子有机质分解,分解产物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增加了可溶性重金属的浓度,但厌氧条件也可以使重金属离子和硫化物产生沉淀,且还原Cr、Hg等元素,降低毒性;在氧化条件下,硫化物氧化形成硫酸盐促进了重金属释放;但铁锰离子沉淀及其氧化物形态变化形成的具有强吸附力的无定形铁锰氧化物可重新吸附游离态金属离子.这些复杂的化学变化对定量化研究Eh对重金属的影响造成困难,从而降低了Eh波动环境(水稻土、周期性覆水潮滩沉积物等)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也限制了通过改变Eh来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实施.因此,需进一步对Eh诱导下土壤颗粒界面上发生的与重金属行为相关的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发检测分析技术,如无损伤的物理探测方法或同位素稀释技术等,建立不同土壤中Eh与重金属形态、活性的定量关系,以揭示Eh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健康风险评价是表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或致死)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 主要研究了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地下水由于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 采用模糊化原理将评价标准分为6个等级,即低风险、低~中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以及极高风险,可直观地反映地下水中重金属所致健康危害的风险水平. 结果表明:2002—2006年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地下水重金属所致健康风险水平较高;致癌重金属比非致癌重金属所致个人年均风险值大,其所致健康危害的风险大小依次为Cr6+>As>Cd;在重金属所致健康危害的总风险水平中,2002—2006年长沙的个人年均风险值处于逐年降低的趋势,而湘潭和株洲的个人年均风险值都出现了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加强了地下水的监测与污染防治工作所致.   相似文献   

19.
济源地下水中硫酸盐(SO42-)含量持续升高,其来源尚不明晰,解析硫酸盐的来源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尤为关键。文章于2018年3月进行了水样采集与相关指标的测试,并采用氢氧同位素、离子比例分析和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地下水SO42-、硫酸盐中δ34S的分布特征,解析硫酸盐来源,确定来源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3·SO4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稀释、硫酸盐还原作用影响,沿径流路径SO42-含量减小,δ34S增大。研究区东、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各硫酸盐来源比例大体相同;西部水体的硫酸盐主要受污水的影响,其中地表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也较大;北部地表水硫酸盐含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污水的影响,孔隙水主要受煤系地层硫化物氧化、污水的影响,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硫化物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重...  相似文献   

20.
将BP神经网络应用到铅酸蓄电池厂地下水的重金属浓度预测中,探讨了预测因子的选取、隐藏层节点数的选取、模型的建立等问题,得出:该模型是以p H、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作为网络的输入层,重金属铅(Pb)、镉(Cd)、砷(As)作为网络的输出层,BP神经网络隐藏层的传递函数为tansig,隐藏层节点数为8,输出层的传递函数为purelin,输出层节点数为3。结果显示:Pb、Cd、As的预测值和监测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90、0.998,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模拟出的重金属浓度与实测值能较好地吻合。总之,BP神经网络预测铅酸蓄电池厂地下水的重金属浓度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