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张掖山丹县和民乐县农田耕层土壤中有效态Fe,Cu,Zn,Mn,Ni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态Fe和Zn含量较缺乏,6种微量元素均属中等变异强度. 有效态Cu,Zn和Ni含量的最适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Fe和Co为指数模型,Mn为高斯模型;有效态Fe,Cu,Mn,Ni和Co含量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有效态Zn含量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变程大小顺序为Fe>Ni>Zn>Co>Mn>Cu. 有效态Fe和Ni含量呈明显的带状分布,总体上为由南向北递减,有效态Mn和Co含量呈岛状分布;有效态Fe和Zn含量处于中等及偏低水平,而有效态Cu,Mn和Ni含量处于中等及丰富水平. 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研究区主要微量元素(Cu除外)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王莹  马彦斌  王泽晶 《环境科学》2023,44(1):395-404
土壤中有效硒(Se)含量是影响作物硒含量的主导因素.为合理有效在有效硒含量高、全硒含量低的土壤中圈定富Se土壤范围并提出天然富Se作物培育理论性指导,在宁夏北部石嘴山市采集表层土壤样品8 814件和根系土-作物配套样品195件,以有效硒为分析主线,通过对表层土壤和根系土中全Se、有效Se含量和Se形态以及根系土配套作物硒含量的综合研究,确定适合研究区的基于有效Se的富Se土壤阈值,建立有效Se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有效Se的主要理化指标以期通过提高有效硒的方式提高作物富硒率.结果表明,根系土-作物中Se的特征可代表表层土壤全Se和有效Se特征,根系土全Se、有效Se及作物Se含量的协调性分析确定0.24mg·kg-1的全Se含量作为富Se土壤界定阈值;有效Se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土壤中全Se和土壤肥力元素含量的增加可促进有效Se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土高原山西临汾煤焦铁铸工厂周边农田土壤小尺度60个表层土样的分析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理论,研究土壤磁化率和金属Cu、Zn、Fe、Mn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值、低频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百分含量、有机质、有效Cu、有效Zn和有效Mn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而高频磁化率和有效Fe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除pH值为弱变异外,其余土壤性质为中等变异水平;土壤各属性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能用球状和高斯模型来拟合;土壤pH值和频率磁化率百分含量空间自相关部分起主要作用,由结构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性占主导地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而土壤低频磁化率、有效Cu、有效Zn、有效Fe、有效Mn含量空间变异性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教学涉及方方面面,主要以教师的课前有效备课、课堂有效实施、课后有效反思为主线进行,从而可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5.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取得进步或得到发展。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因此,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何欢  董秉直  许光红  闫昭辉 《环境科学》2014,35(5):1824-1831
采用颗粒状大孔阴树脂和混凝作为微滤膜的预处理,考察它们去除有机物以及缓解膜污染的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树脂可有效去除中等和小分子的有机物,但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有限;混凝可有效去除大分子有机物,但对中等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有限.仅采用树脂作为预处理,虽然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但缓解膜污染的作用有限;而混凝与树脂联用,不仅有效去除有机物,而且也有效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2):109-114
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目前已发展为重要研究领域,其在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特征归纳、标准设定以及策略探索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为我国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存在的局限,如研究视角重"教"轻"学",有效教学研究侧重量化分析,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可能导致教学的定型化和单一化,以及缺乏对教学有效性的差别问题和无效教学实践问题的探究,为我国学者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县域尺度土壤铜的有效性及相关影响因素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锦芬  瞿明凯  刘刚  黄标 《环境科学》2018,39(1):363-370
了解土壤重金属相关属性(如全量、有效态含量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有效性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对土壤重金属风险区域的划定和空间调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张家港市357个土壤样本数据,首先探讨了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效铜的影响.然后采用普通克里格预测了该区域土壤全铜和有效铜的含量,计算得到其有效性比率(即有效铜/全铜)的空间分布状况,并结合有效铜及其有效性比率划定了土壤有效铜的风险调控区域.最后,采用一种空间局部回归技术,地理加权回归(GWR)探索了土壤有效铜与3个主要土壤因子(即土壤全铜、pH和SOM)之间的空间局部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均对土壤有效铜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铜的有效性比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变化范围在13.56%~29.15%.模型对比结果显示,GWR模型较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R)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即较大的决定系数R2,较小的AICc信息准则和残差平方和).GWR分析结果显示,各土壤因子对土壤有效铜的影响在空间上是非稳态的.GWR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相关土壤属性对土壤有效铜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其结果可解释局部区域土壤有效铜累积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为该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铜的调控提供具体的空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输入对不同滨岸带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常被用于改良土壤和污染修复,生物炭输入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态会产生明显影响.本文基于太湖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对比研究生物炭施加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能够明显影响滨岸带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但对碳氮磷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别.添加生物炭之后,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有效氮轻微增加,有效磷则明显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33. 3%、27. 4%、29. 5%和51. 4%;有效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0. 8%、18. 2%、16. 4%和15. 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 0%、50. 2%、34. 0%和43. 6%.对比控制组(CK)和添加组(BC)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别不大,而有效氮的含量变化差距较大,且在4种利用类型土壤中,生物炭施加后对不同营养元素有效态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某区域土壤重金属铅、镉、砷的污染状况及其关系,采集了276个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的全量和有效态及其土壤理化指标。摸清了土壤重金属含量范围,研究了铅镉砷三种元素总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的线性关系。结果标明:该区域重金属元素总量和有效态呈显著关系,土壤铅、镉的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2.8%、29.6%,而土壤砷的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