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起源,大庆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大庆市通过采取编制生态市规划、实施“治水、净气、复草、植树、降噪”五大工程、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等措施,于2015年1月成功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首家省级生态市。针对生态市创建工作中的不足,大庆市将在未来做好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三方面工作。对未来生态市建设的必然性进行思考,认为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将成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杨弢 《山东环境》2002,(2):26-26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发展"大学经济",是中共日 照市委、市政府根据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日照摆脱沿海欠发达状态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正确选择;完全符合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努力开创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 一、发展"大学经济"是日照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日照市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简称生态市),中共日照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生 态建市"的发展方针,颁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日照生态市建 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所谓生态市是…  相似文献   

3.
自"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以来,生态城市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近几年中国也掀起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推动和各市政府积极参与下,生态市的创建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进展顺利.尽管一些城市取得巨大成效,但是也涌现出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在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源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和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城市。扬州市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生态市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潜力。  相似文献   

5.
扬州可持续发展生态市能力建设构想(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提出了若干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扬州市将建设生态市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从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社会三方面编制了《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扬州可持续发展生态市能力建设构想》一文从能力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扬州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市需制定的具体实施策略、管理途径、技术手段和保障措施。本刊分两部分编发该文,以探索江苏省生态市乃至生态省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和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城市。扬州市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生态市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潜力。1998年扬州市提出建设生态市初步构想,2001年明确要把扬州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全国生态示范市”的目标,希望通过发…  相似文献   

7.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精品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深圳“五个三”规划研究体系和规划思路以及21项重点研究内容,以此作为生态深圳建设规划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萧学谦 《环境》2009,(1):54-54
日前,中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接受记者专访,指出“惠民的最高标准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宜居环境,而创建全国生态市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启红认为中山创建全国生态市工作是“有基础和有条件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山市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文明硬实力,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生态人居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按照市第11次党代会和第12届人代会的要求,全面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在5月份高标准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组的验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正作为新兴文明代替工业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现代文明城市。本文提出了建设沈阳生态市需要更加关注和思考的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2.农村是建设生态市的难点和重点。3.建立生态安全防护体系。4.实行区域环境治理。5.建设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文华 《环境保护》2007,(3A):31-35
近年来,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在华夏大地迅速扩展。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后,更为这一计划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河北、四川、广西和辽宁等12个省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196座地级市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目标,其中有6个正式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市建设试点市。自2005年以来已召开了4次生态省论坛,有关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就生态省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介绍了沈阳生态市建设现状,从政府引导、环保机制完善、生态产业培植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北环境保护》2008,(5):30-31
今年廊坊市将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进生态市建设。落实《廊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三河和霸州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东沽港等一批城镇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带。二是狠抓综合整治。抓好“三个一批”,淘汰一批污染严重、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限期治理一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到期不达标的吊销营业执照;  相似文献   

14.
为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生态文明,2003年,天津开展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创建活动,2006年,在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后,天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200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市会批准实施<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天津的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超前进入循环城市建设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杪 《世界环境》1999,(2):9-11
按循环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新城市和改造旧城市是执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以城市污染为主要原因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现有许多国家忆展开建设循环城市的工作,本文以日本建设循环城市的工作为启迪,明确循环城市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即时应展开的工作。探索实现可持续过程中之中城市建设、社会意识以及产业战略的发展方向示谕其超前进入循环建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福州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2011年数据为基准,对生态市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大生态创建推进力度,到2015年,福州市生态市建设19项指标均可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廊坊市自2006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全国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并取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等一系列殊荣。本文结合廊坊市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现状,通过对规划目标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廊坊市的特点,提出了建立保障措施,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奖励办法,农村综合整治等对策,更好地、更加切合实际地推进廊坊生态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丁艳平 《环境保护》1997,(12):38-39
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刍议安徽省贵池市环境监测站丁艳平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  相似文献   

19.
郎炜 《云南环境科学》2008,27(Z1):52-5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市环境管理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0.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作为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在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从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到率先进行海岛生态市建设,再到提出创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