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2年-2016年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2016年乐亭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和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pH值和年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平均K值呈上升趋势;秋季酸雨程度在四季中最严重,平均pH值为4.50,酸雨频率为38.4%;月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呈现波动;酸雨平均pH值随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酸雨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加不断上升;月平均风速越大,月平均pH值越大,酸雨频率越小;酸雨发生时地面主导风向为NE、ENE、E,与上游地区燃煤型钢铁企业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京江北酸雨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南京江北区降水酸性及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定和分析,发现南京江北酸雨大大重于市区,并具有秋高春低,雨水离子浓度高,电导值大,强酸度与高发率同时出现等明显分布特征。气象条件影响主要表现为:大气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与酸雨pH和电导值呈反相关,与酸雨频率呈正相关;大气压强与酸雨pH和电导值呈正相关,与酸雨频率呈反相关;风向风速对酸性污染物输送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冬春季节沙尘和灰霾天气入侵对酸雨具有减缓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掌握合肥市酸雨的变化情况,文章利用合肥气象站1992-201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7年来合肥市酸雨的年变化特征,并利用曼-肯德尔法对年降水pH值等要素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合肥市年降水pH值一直处于酸雨量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年酸雨出现频率与降水pH值变化趋势相反,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突变检验也显示年降水p H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在2008-2014年、2006-2014年达到趋势变化显著水平,其中,年降水pH值在2000年发生突变,酸雨出现频率的突变则滞后一年;大气降水电导率和有效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4.
降水量对降水酸度的影响分析——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5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和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和建模的方法分析了各次降水的降水量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对酸雨的影响非常明显。降水pH值随降水量的变化总体呈双谷W型,第一个最低值位于17mm的降水量附近,pH低至3.8;第二个最低值位于40mm的降水量附近,pH低至4.0。酸雨频率的变化规律与pH值相反,呈双峰M型。pH值随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各季节基本一致,除冬季因无大的降水而呈V型外,其余三个季节都呈W型。将pH值随降水量的变化分为3个主要变化区域,构造了pH值随降水量变化的经验公式,该经验公式各组成部分及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都非常明确,经过意义明确的简单法则和计算即可确定公式中的参数。该经验公式的精度较高,对酸雨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群  郁晶  喻义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08-111,126
以南京市2004年-2008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pH值、酸雨出现频率、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探讨了南京市酸雨类型、变化规律及与气象环境关系,认为全市酸雨污染呈现减轻趋势。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污染秋季较严重,春季次之,冬、夏季相对较轻,其中9月份酸雨强度最强。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阴离子则以SO4^2-为主。相对湿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正泉  马浩  毛裕定  冯涛 《环境科学》2014,35(2):481-489
利用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站酸雨年际变化及月变化,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归因,同时分析了酸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12年期间,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2次明显加重和2次明显减弱过程.近20年酸雨的月变化表现为以7月为中心月份,降水酸度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增加,弱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减小.酸雨发生受降水强度、风速、风向影响,小雨时强酸雨发生频率高、弱酸雨发生频率低,而暴雨时弱酸雨发生频率高、强酸雨发生频率低;随风速等级升高,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降水pH值逐渐升高;弱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多集中于S-W扇区,而强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更倾向于N-E扇区.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量变化以及各月SSE-WSW和NWN-ENE风向扇区来风的增多和减少,酸雨的年际变化可归因于江浙沪能源消耗量增加及重大环保措施实行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降水相关数据分析克拉玛依大气环境污染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2006-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pH、化学成分、降水量、降尘等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克拉玛依的降水pH历年都大于酸雨临界值5.6,因此克拉玛依未曾出现过酸雨;降水的pH值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性;降水的离子总和与降尘也呈相关;克拉玛依的大气环境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8.
抚顺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6年-2010年抚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酸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近五年来抚顺市酸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近五年来抚顺市的降水酸度减轻,酸雨频率下降;降水量大时酸雨频率增加;降水pH值与阴阳离子的比率密切相关;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呈负相关,与尘呈正相关,酸雨是由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碱性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酸雨的潜在危害已被世界公认,但对酸雨的成因仍有争议。本文根据玉溪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与降水pH及多年监测数据,对酸雨成因作些粗浅的分析。结果发现阴、阳离子平衡与降水pH有密切关系:降水pH随阴、阳离子平衡系数的增大而降低,当阴离子浓度大于三倍阳离子浓度时便出现酸雨;降水中的SO_4~=与pH呈负相关是玉溪市降水致酸的重要离子;大气中的F~-与降水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云阳县2007—2014年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大气降水量、pH值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云阳县降水pH值年均值范围为4.84~5.39,月均值范围为4.20~6.36;酸雨最多出现在冬季,春、秋季次之,夏季相对较轻;SO_4~(2-)/NO_3~-为5.27,表明云阳县的酸雨属于硫酸型污染。  相似文献   

11.
运用WRF模式对3种不同天气系统(冷锋,低压槽以及台风)造成的广东省酸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实际测站资料对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酸雨过程的风场、湿度场以及温度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例中酸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以及重工业区韶关.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降水酸度略有不同,台风个例降水pH值最高(5.81),其后依次为低压槽降水(5.60)及冷锋降水(5.40). 冷锋降水个例中酸雨的分布及变化主要受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及逆温的影响,低压槽和台风降水个例中的酸雨分布及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风速的影响.风速和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缓解降水的酸度,而逆温层的存在及不同风向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降水酸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辽中降水化学特征与边界层流场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辽宁省辽中县进行了酸雨观测,获取了辽中站降水中主要化学离子组成,并观测了同期的地面气象条件,结合不同气象流场分析方法,分析降水化学特征与边界层流场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降水酸碱性与风向有一定关系,偏南风易出现酸性降水,而偏北风易出现碱性降水,降水的酸碱性与850~925 hPa(约700~1 500 m)高度上的风向相关性较强,与近地面风向的相关性不明显;②降水的酸碱性和离子组成与研究区所处天气系统的相对位置关系显著,同是偏北气流,如研究区位于大陆反气旋东部,气流来源于西北地区,Ca2+浓度较高,反之,如位于海洋气旋的西部,由于气流来源于东南海上,故Na+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辽宁凤凰山酸雨来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和1994年在辽宁凤凰山夏季进行了2次降水观测研究,两次都发现该地区出现了较强的酸雨,降水pH均值分别为4.71和4.54?进行了后推气流轨迹的计算,首次证明,该地区的酸雨形成明显地受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由于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丹东地区夏季又盛行东南风,因此该地区酸雨形成的外部输送影响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渝中区20年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渝中区降雨及大气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渝中区近二十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降水中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并从致酸源、地理因素、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区,还受外区输入性污染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降雨pH总体上升,酸雨污染有所减轻;酸雨污染由煤烟型污染向石油型污染转变.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市2008年环境空气中NO2及气温、露点、湿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因子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O2与上述气象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以2008年NO2与上述气象因子的日均值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建立NO2日均浓度预报模型,相关系数砰达到0.839。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影响NO2日均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风速、湿度、温度;采用2009年1月至5月同类监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偏差分别为14.68%和10.96%。故模型可作为上海市环境空气NO2日均浓度预报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南通市区3个测点降水组分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分析了2008年度南通市区3个降水监测站位数据,用年、月均值(雨量酸雨频率为累积值)分析了测站之间的差异量,用月均值分析了测站之间的相关性,用每次降水中的PH值分析了4级PH值出现的频率。得出虹桥子站与南郊公园和交巡警支队相比,降水量分别高出337.36mm和289.78mm,酸雨频率分别高出八点八个百分点和减少零点零七个百分点,pH分别低于0.18和0.01,电导率分别低于0.43 ms/m和0.53ms/m,九项阴阳离子年均值均偏低;在50%酸性降水中,pH值分布在≤4.5的频率最高;监测站之间指标具有低度线性相关、显著性相关和高度线性相关3级。说明:降水测站之间指标数据相关性高低,与接受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大气扩散条件有关。因此各降水测站酸雨程度高低,与区域大气污染源强度、大气扩散条件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湖北省1999~2008年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关气象环境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历史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掌握湖北省酸雨发展形势及防治工作的开展。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2008年大部为强酸雨区,年均降水pH值为4.17,年酸雨发生频率为78.9%,年强酸雨发生频率为42.1%,年均降水K值为50.9μs/cm,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武汉和宜昌为代表站的酸雨历史比较发现,自1999年以来,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均有大幅上升。结合相关气象环境要素进行成因分析,发现大气SO2浓度与酸雨强度相关性较大,降水强度为中雨时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较大,降水前出现逆温有利于酸雨强度及发生频率的升高,850hPa风向对酸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酸雨严重损害农业和森林,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相关系数方法统计分析佳木斯站酸雨形成以及风向、风速、降水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月平均H值与电导率呈明显正相关,为0.707;当SW为主导风向时,酸雨发生频率最大为17%;不同等级降水酸雨发生频率差异大,在降水量510 mm时,酸雨发生的频率最大,超过22%;月平均H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6.13,酸雨发生的频率在8月也最高,为17.61%,酸雨发生次数占降水总数在10月最高,为23.01%,降水酸性在夏季最强,夏季和秋季酸雨发生频率最高;酸雨年平均H值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311℃/10 a,佳木斯酸雨整体呈下降趋势,受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