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辽东湾暖冬海冰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8~1989年冬季,辽东湾气温偏高,以致辽东湾冰情偏轻。本文收集了该冬卫星、船舶、沿岸监测和调查的冰特征资料,综合性地分析了正常年份与偏暖年份冰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历年气温资料分析了冰情偏轻的原因;结合该冬季冰晶结构特征和气温变化过程进一步阐明近岸单层固定冰的生长过程。最后,利用冰晶结构解释单层固定冰抗压强度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年代及粉尘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处于西风区的伊犁黄土的分布、年代和粉尘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了伊犁盆地黄土堆积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高阶地上,这些地貌部位堆积厚度最大,黄土沉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明显;已有的剖面年代学研究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与新疆其它地区黄土开始大范围堆积的时间大体一致,但还可能有比中更新世更老的黄土存在;粒度分布和矿物表面形态特征表明伊犁黄土可能是近源物质与远源粉尘沉积作用叠加的结果,不同地区黄土在堆积过程所受到动力条件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伊犁黄土中粘土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中亚荒漠和伊犁河中、下游地区,西风带来的粉尘对伊犁盆地不同地区黄土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筒形件变薄旋压中滑动损伤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滑动损伤与工艺参数,堆积高度、材料晶粒度、旋轮材料及几何形状等关系。为改善旋压件的表面质量,正确选择加工条件提出了工艺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旋回中,寒冷气候的回暖经历了一个长时间过程,而冰消期的时间则相对较短。原地宇宙成因核素~(10)Be可以得到冰川退缩后冰碛物的暴露年龄从而揭示冰期-间冰期演化历史。本文初步总结了末次冰消期附近以~(10)Be暴露测年获得的冰川退却年代,并据此简要讨论末次冰消期的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巨大冰盖在末次冰消期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随后崩塌的冰筏对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影响,冰盖融化、海洋上涌产生温室气体与多个正反馈共同推动了冰期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三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海冰荷载包括两部分:使冰板发生弯曲破坏的分力和使破裂冰块沿斜面上爬的分力。当结构物迎冰面的宽度小于冰的宽度时,冰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维问题。本文分析冰板作用于结构物时的三维破坏机理,建立一个通用的三维计算模式,并计算了给定的海冰条件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冰荷载。  相似文献   

6.
辽南黄土光释光年代地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辽南地区七顶山黄土沉积剖面,对黄土年代地层进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结合古地磁数据资料,并与东部丘陵平原区已有释光年代比较,结果表明,七顶山黄土堆积的开始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堆积时代为晚更新世,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的分界年代为100~110ka左右,这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反映地球轨道参数控制的气候变化。马兰黄土的堆积时间集中在末次冰期的早期(MIS4-5d)和晚期(MIS2),对应时代分别为86~113ka和22~31ka,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由于较高的气温和丰沛的降水及地势条件的影响,造成本区大约4~5万年的地层缺失。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区年代地层学研究显示马兰黄土堆积是比较连续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物于斜坡结构物上的海冰荷载包括两部分:使冰板发生弯曲破坏的分力和使裂冰块沿斜面上爬的分力。当结构物迎冰面的宽度小于冰的宽度时,冰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维问题。本文分析冰板作用于结构物时的三维破坏机理,建立一个通用的三维计算模式,并计算了给定的海冰条件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冰荷载。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咸水湖,研究该区域冬季湖泊冻融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对青海湖水情变化提供重要的见解。根据冰的亮度温度值高于水的亮度温度值这一差异,使用2001—2018年MODIS MOD02QKM数据产品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分别提取了青海湖开始冻结、完成冻结、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四个时间点的数据,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得出湖冰物候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青海湖每年11月左右进入冰期,12月开始形成稳定的冰盖,次年3月或4月开始消融。湖冰覆盖时长和封冻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整体上呈现出缩短的趋势,湖冰消融期整体上呈现出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2001—2018年,平均首日冻结面积为8.15%,平均冻结速率为192.02 km2?d?1,开始冻结和完成冻结的日期略有延迟,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的日期已经大大提前;冬季温度越高,青海湖湖冰封冻时间越短,日照时数越长湖冰覆盖时长越短,对于湖冰消融期来说,降水量越多湖冰消融速度越慢,平均风速越大湖冰消融速度越快。初步认为,气温是湖冰冻融的主要因素,预测未来1—2 a青海湖冬季气温仍会呈现上升趋势,湖冰封冻时长也会出现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9.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0,(2):108-115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旋回性明显,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为火山喷发与冰川作用的耦合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第四纪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火山喷发年代学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年代学数据,并利用卫片解译了火山喷发与冰蚀U谷的关系。在年代学数据的约束下,根据天池火山锥体周边广泛发育的U谷遗迹,将研究区冰川作用分为3个冰期:锦江冰期、漫江冰期和二道白河冰期,分别对应中国东部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喷发形成的白头山组3个阶段(Ⅰ、Ⅱ、Ⅲ),与上述3个冰期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天池内部冰斗为白头山冰期(即中国东部东山冰期,MIS4)产物,经黑风口冰期与气象站冰期(即中国东部蒙山冰期,MIS2)、全新世冰川作用及火山作用的双重改造,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长白山天池冰盖消融导致的释压反弹,可能诱发了天池火山呈旋回性喷发。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北极群岛(CAI)以及格陵兰的森楚里营(CC)和Dye-3的冰岩心底层冰的证据表明,在比100ka还早的末次间冰期期间,格陵兰冰盖发生了大范围或完全消融,这与早先的解释大不相同。以前人们认为,底层冰中杂质微粒的存在表明,冰盖底层发生过消融,这些冰开始形成的时间证据已遭破坏。然而,当冰帽和冰盖的面积大大缩小时,这些微粒极可能被风吹到冰盖面上来。冰的结构、气体含量和其它证据也表明,每个钻孔位的底层冰为重叠冰,是冰帽或冰盖早期生长阶段的一种典型的冰类型。如果现代冰层是在末次间冰期期间开始生长的,那么在较早(伊利诺斯冰期)形成的冰盖必定在末次间冰期的较早阶段就已全部或大部分消融了。如果这种消融事件确实发生了,那么就象有人曾指出的那样,桑加门间冰期期间的海平面比现在高6m这种变化就不应归因于西南极冰盖的崩解。  相似文献   

11.
长兴岛沿岸海域海冰融化水水质状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长兴岛北岸,采集平整冰、堆积冰和搁浅冰。作了26项水质分析,采用三种行业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全盐量、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不合格,平整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7.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8倍。氯化物超标16.6倍,硫酸盐超标2.3芦。堆积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6.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2.3倍。氯化物超标15.6倍,硫酸盐超标1.5倍。搁浅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1.8倍。氯化物超标10.4倍,硫酸盐超标1.4倍。其余23项合格。  相似文献   

12.
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河冰弯曲试验的试验方法,分析了河冰弯曲破坏的机理,提出了河冰弯曲破理论,给出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试验结果,分析了应力速率和冰温对弯曲强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冰三点弯曲强度随应力速率的增加呈马鞍型分布,随冰温的降低出现极值,在T=-10℃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首座冰区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的建成,冰区核电的冷源安全保障技术受到管理者和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核电站冬季冰期海水利用工程安全保障的监测需求,分析了雷达在取水口近岸海域监测浮冰的优势,并以雷达技术为核心设计了面向冰区核电站的雷达海冰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在红沿河核电站中的应用。系统实时提供的海冰信息,可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雾水的化学组成研究与大气降水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料表明大气悬浮颗粒物包括雾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来源形成的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反之,具有不同物化性质的大气悬浮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特别由于雾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均发生在地面至数百米的高度范围内,对人类的影响更  相似文献   

15.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16.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探空站观测数据,采用干绝热曲线法计算代表大气垂直方向上大气混合能力的最大混合层高度,并与地面观测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4月和7-10月是月均最大混合层高度较高的2个时期;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春季到冬季依次下降的特征,东亚季风气候是造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随着最大混合层高度的增大,各污染物的最大可能浓度呈现出不同的降低趋势。最大混合层高度对颗粒态污染物(PM_(10),PM_(2.5))日均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颗粒态污染物相对稳定、且生命周期长。对于气态污染物而言,化学性质稳定的CO的最大日均浓度与最大混合层厚度之间关系最好,其次为SO_2和NO_2。O_3由于化学性质不稳定且受太阳辐射影响显著,其最大日均浓度与最大混合层高度之间关系相对较差,但也存在着-0.692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斜面结构上二维冰力计算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应用模型冰进行45°、60°、75°斜面墙冰作用力模拟实验装置、安装和结果,描述了冰排在不同倾角结构前的冰排破碎过程,以45°倾角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冰力-时间曲线分析作用力过程,并统计了各实验的冰力特征值。利用这些实测冰力与二维理论计算冰力的比较阐明该理论模型在浅水条件下应用的可行性,并用水平冰力同垂直冰力比值分析碎冰堆积对冰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流量 2 4h连续采样的总悬浮微粒滤膜进行Pb、Cd、Ni金属元素浓度值测试分析 ,初步摸清了贵阳市大气总悬浮微粒中这三种金属元素的浓度范围、污染现状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不同高度、宽度和水垫深度等跌水结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流量下跌水结构参数与跌水水流形态、水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流脱离跌坎后,在空中跌落过程中会形成水幕状或汇聚为水柱状,相同流量下,水幕状跌水溶解氧含量增加量大于水柱状;随着跌水流量、高度及宽度的增加,跌水曝气的充氧能力显著变大,但随着跌水水...  相似文献   

20.
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对涉海经济活动的防冰抗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辽东湾东岸将军石港附近海域的海冰现场观测与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控制变量与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海域海冰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研究发现,冰面下10 cm位置时的海冰平均温度为-6.98℃、平均盐度为11.8、海冰密度平均值为0.892 g/cm3;冰层24 cm以上表现为粒状冰特征,24 cm以下呈现柱状冰特征。力学性质研究表明,海冰温度对粒状冰过渡区的压缩强度较为敏感,粒状冰压缩强度对加载方向不敏感,粒状冰压缩强度明显高于柱状冰;对于弯曲强度,随着应力速率的增大,弯曲强度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海冰温度的降低,弯曲强度峰值对应的加载速率逐渐减小;粒状冰垂直加载的弯曲强度明显高于水平加载。在此基础上,给出卤水体积分数与海冰力学强度的关系图,得出海冰力学强度随卤水体积分数的演变规律。本文工作可为辽东湾东岸海域海洋工程结构的防冰抗冰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