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28种多氯联苯单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液萃取-浓硫酸磺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测定水中28种多氯联苯单体,必要时利用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定性,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和体积及盐析效应对测定的影响,比较了硫酸磺化和弗罗里硅土柱对萃取液的净化效果。方法在1.00μg/L~47.6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当取样体积为200 mL时,方法检出限为0.001μg/L~0.002μg/L,基体加标回收率为95.8%~103%,相对标准偏差≤18.7%。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GC-ECD)测定水体中多氯联苯Aroclor系列Aroclor1016、Aroclor1221、Aroclor1232、Aroclor1242、Aroclor1248、Aroclor1254、Aroclor1260。样品经正己烷溶剂萃取,再经全自动样品浓缩仪(EVA)浓缩萃取液至1 mL,供气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加标回收率在75%~110%之间,检出限为0.1μg/L。该方法采用双塔双柱双检测器,排除了误检和其他物质的干扰,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简单、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多氯联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土壤中的多氯联苯系列7种混合物Arochlor1016、Arochlor1221、Arocldor1232、Arochlor1242、Arochlor1248、Arochlor1254、Arochlor1260,萃取溶液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用气相色谱GC/ECD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0.01mg/kg,加标回收率在62.3%~106%之间,RSD 5.4%~11.1%.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法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土壤中残留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取风干过筛的土壤样品,用丙酮、石油醚(1:)浸泡,超声波提取,浸泡液经浓硫酸净化后进样测定。当土壤样品取样量为10g时,方法检测限α-六六六,γ-六六六为0.001mg/kg,β-六六六、δ-六六六、op'-DDT和pp'-DDT为0.004mg/kg,pp'-DDE,pp'-DDD为0.002mg/kg。加标回收率在7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5%-8.5%。方法简便、灵敏。 相似文献
6.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GC-MS法同时测定土壤中7种多氯联苯(Aroclor 1016、1221、1232、1242、1248、1254、1260)的含量。建立了一种全新的Aroclor系列多氯联苯的定量测定方法,根据氯代联苯峰在单种Aroclor和7种Aroclor混合物中峰高比值(K)固定不变的原理,通过7种Aroclor混合物的标准曲线,计算得出各种Aroclor的标准曲线,测定样品中Aroclor的含量;采用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测定样品中多种不同浓度Aroclor的含量,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7种Aroclor混合物和Aroclor1242、Aroclor1260的土壤加标样品回收率为90.5%~109%,RSD为0.96%~9.38%(n=5),均能满足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当取样量为10 g时,37种有机磷农药方法检出限为0. 002~0. 015 mg/kg,测定下限为0. 008~0. 060 mg/kg。低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2. 8%~104%,相对标准偏差为4. 2%~13. 8%;中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1. 5%~101%,相对标准偏差为4. 3%~13. 5%;高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4. 6%~109%,相对标准偏差为6. 8%~14. 6%。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五氯酚,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在0wg/kg-200wg/kg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3μg/kg,空白土壤加标样测定的RSD为2.6%,回收率为95.4%~101%。 相似文献
9.
王英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2):55-57
以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为1∶1)为提取剂,采用Florisil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土壤中菊酯类农药残留,优化了提取条件。4种菊酯类农药在0.010 mg/L~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5 mg/L~0.010 mg/L,甲氰菊酯回收率为85.2%~103%,RSD为2.3%~5.4%;氯氰菊酯回收率为80.5%~103%,RSD为2.8%~6.7%;氰戊菊酯回收率为80.2%~103%,RSD为2.3%~6.0%;溴氰菊酯回收率为80.8%~103%,RSD为2.4%~6.2%。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萃取-硅镁吸附剂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线性良好,8种有机氯农药的检出限为0.09ng/g-0.62ng/g,样品测定的RSD为2.6%-13.2%,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3.7%-112%,质控样的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P,P′-DDE、P,P′-DDD、O,P′-DDT、P,P′-DDT等8种有机氯农药的方法。在0μg/L~500μg/L范围内方法线性良好,8种有机氯农药的检出限在0.06μg/kg~0.21μg/kg之间,基质加标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5.8%,回收率为81.5%~113%。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废水中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在0mg/L-100mg/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N,N-二甲苯胺、苯胺、对甲苯胺、间甲苯胺、邻甲苯胺的检出限分别为0.004mg/L、0.002mg/L、0.013mg/L、0.008mg/L、0.007mg/L,实际废水样品测定的RSD≤1.5%,加标回收率为93.8%~99.5%。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14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14种酞酸酯分离度较好,加标回收率为67.1%~128%,精密度RSD(n=6)为5.2%~15.0%,方法检出限为0.021~0.034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置式热解吸-气相色谱联用检测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介绍了内置式热解吸进样的优点。建立了苯、甲苯、乙酸丁酯、乙苯、对(间)二甲苯、苯乙烯、邻二甲苯、正十一烷等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外标曲线,各组分相关系数R^2为0.9992-1,考察了方法重复性,6次平行试验的RSD为0.8%-1.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生活污水中的壬基酚,优化了萃取纤维涂层材料、萃取时间与温度、解析时间与温度、盐度、pH值、搅拌速度等试验参数。方法在0.001mg/L-1.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006mg/L,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为7.6%,生活污水加标回收率为42.7%-74.0%。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了加速溶剂萃取(ASE)、固相萃取柱净化(SPE)、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联合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方法,选择以正己烷/丙酮(1+1,V/V)作为ASE提取溶剂,提取液经SPE硅胶小柱净化,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进行洗脱,洗脱体积为10 m L,洗脱液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过0.22μm有机滤膜,用乙腈定容至1 m L,最后用HPLC-紫外检测器对提取液中16种PAHs进行定量分析。土壤中16种PAHs的方法检出限为2.8~4.9μg/kg,加标回收率为81.9%~102%,相对标准偏差为2.5%~6.2%,完全满足土壤中PAHs分析的质量控制要求,该法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可操作性强,适合于土壤样品中16种PAHs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34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18种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CBs)的方法。当取样量为10.0g时,52种有机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3~0.29μg/kg,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44.7%~123.0%,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1.8%~21.5%。该方法灵敏度高,实现了低浓度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满足土壤和沉积物中34种有机氯农药和18种多氯联苯类化合物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凝胶渗透色谱(GPC)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土壤中6种氯代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研究证实该法的最佳萃取条件为:10.34 MPa压力,100℃萃取温度下,以1∶1(V/V)的正己烷/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静态萃取10 min,循环4次。GPC净化过程用乙酸乙酯和环己烷的混合液1∶1(V/V)做洗脱液,目标物的收集时间为25~35 min。方法对Cl-PAHs在1~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 4~0.999 7;LOD和LOQ分别为2.6~25.1 pg/g和8.7~83.6 pg/g;各目标物的低浓度回收率为64.1%~117.6%,RSD12.05%;高浓度回收率为59.1%~105.3%,RSD9.81%。研究证实该法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并应用该法对某化工园进行了氯代多环芳烃的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