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辽宁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模型,引用城市干旱缺水风险指数(UDRI),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绘制了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分布图,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选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属于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且2001~2004年协调发展值逐年下降,可持续发展情况呈下降趋势。说明成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规划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工业、生态社会、生态服务业等的建设,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灾害易损性及其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灾害给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分析易损性的维度和时空性,并在总结多因子复合函数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易损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的城市系统的内部特征,从人口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社会易损性和生态环境易损性4个方面建立适合城市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框架;探讨了包括人口迁入率和经济密度等11个城市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最后指出城市灾害易损性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有“东方鲁尔”“共和国第一长子”的美誉.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工业门类齐全,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近50年农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东北三省72个台站1960-2008年生长季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了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得到各站生长季干燥度。东北三省1960-2008年生长季干燥度总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大值区位于辽西地区,小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北区生长季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相当;东北南部生长季略干,东北北部较为湿润。东北地区生长季干燥度近50年增加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东北地区干燥度序列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东北三省1973年以来干旱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趋势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以1996年为分界点,1997-2007年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是1973-1996年均值的1.99倍和5.58倍,上升幅度非常明显。从而证明了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得到的干燥度公式来评价东北地区生长季干旱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金磊 《防灾博览》2002,(1):10-11
无论人们愿不愿接受,城市灾害与突发事故都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不考虑的致命因素。之所以写城市减灾的文章并用“城市安全经营”的字眼,也是希望要跳出就减灾而减灾的局限性,从城市形象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大安全观入手,强化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工作,安全经营应成为城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事实上,早在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口号便集中在“城市化与灾害”方面,它要求任何城市文化发展迅  相似文献   

10.
地质条件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因素引起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已日益显露出来.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也日渐突出,城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地质生态环境则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体现出其基础性、资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爱清  葛京凤 《灾害学》2001,16(3):22-27
通过阐述灾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及危害,说明可持续发展跨世纪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防灾减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灾害已经威胁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阐述了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人为的衍生污染灾害现状,并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简单剖析了我国城市衍生污染灾害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伟峰  王永杰  王英利 《灾害学》2004,19(4):30-34,50
黑龙江省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在逐年增加.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论述了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为促进本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大规模的基础工程、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近年来,各种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也给"国土规划建设"和"城市防灾规划"工作提出了更迫切更严峻的挑战。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洪泛区[2],洪灾是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又是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雨水是淡水,应变灾害为资源。调整区域土地的使用性质和格局,国土规划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国土规划建设刻不容缓。把国土规划建设结合其它城市灾害提出具体的措施,整体提高我国城市防灾规划水平,以达到节约投入,节省时间,根治水患、长期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江西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勒 《灾害学》2000,15(2):60-6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大量历史资料 ,对建国 50 a年来江西洪涝灾害发生的类型、面积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对减轻江西洪涝灾害 ,实现全省农业跨世纪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Water Shortage is Approaching ChinaThe yearly average volume of waterresource in China amounts to2 .81 trillion m3,ranking the6 thplace in the world,but the per capita amount is only 2 30 0 m3,approximately one-fourth of theworld average,ranking1 2 1 st in the world.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waterresoruce by time and regio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very un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water andsoil resources,has made the country one afflicted with frequent flood and drought di…  相似文献   

18.
Groundwater overdraft is a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 that poses a threat for the security of communities. Impacts of groundwater overdraft are influenced by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water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water scarcity in spatial terms using biophysical and social indicator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establish areas of vulnerability based upon hydrologic variability in water resource availability within a groundwater basin, three types of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 and 10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ur study area i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izona Central Highlands, located ~150km north of the Phoenix metropolitan region, US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biophysically vulnerable places do not necessarily intersect with the most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that local differences in vulnerability are interrelated, rather than independent, outcomes in a process of socio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Vulnerability is influenced by laws that deny access to local surface waters and lead to dependence on fossil groundwater, and by economic reliance on urbanization. Localities attempt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water systems and the expansion of water frontiers. While such strategies may reduce local vulnerability, they are not sustainable solutions because they transfer risks to other plac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vulnerability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9.
城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一个通过水、电、气、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国民经济命脉系统联系在一起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活动中心于一体的人口资产密集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在发展的同时深刻地改变了当地自然环境,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城市洪涝灾害损失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城市洪涝灾害损失的基本模式,除了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和物资直接受损毁外,更在于命脉系统因灾瘫痪导致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地下设施迅速发展加重了洪涝灾害风险;建筑物内部财产损失比重增加;以及由洪涝灾害促使持续发展受阻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