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 80 (Tween 80 )对菲的溶解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吐温 80促溶 ,菲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明显的提高。在与菲共同降解的过程中 ,吐温 80亦能作为碳源被降解微生物利用。但是 ,高浓度的吐温 80对菲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时在菲的降解完成后造成较高的残留表面活性剂量和微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是一种环境中较为常见的环境激素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EP较为稳定,光解和水解都极为缓慢,微生物降解是主要去除途径。以高效降解菌Sphingobium.sp作为实验微生物,研究了其对DEP的表观去除、降解及吸附行为,同时考察表面活性剂(包括吐温80、吐温40和鼠李糖脂)、溶解性有机质(DOM)和葡萄糖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是该降解菌去除DEP的主要途径,吸附的影响非常小。吐温80在高浓度时促进DEP的降解,低浓度时抑制;鼠李糖脂在高浓度时抑制,低浓度时促进;吐温40在不同浓度下均呈现出抑制作用。添加DOM和葡萄糖后,DEP的降解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3.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得到特征明显的石油降解菌,研究了不同时间、石油浓度、接种量、pH值、基质及添加物等条件对降解菌降解石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降解菌接种量越多,降解效果越好;石油降解效率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初始pH值为7时,降解菌去除石油效果最佳;添加适量蔗糖或葡萄糖,对石油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吐温80对石油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核桃壳质生物炭为固定化材料,以铜矿污泥和焦化废水污泥微生物为混合菌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优化的固定化条件:0.1 g 16目生物炭,微生物接种量5 mL(600 nm下的吸光度(OD600)=1.0),固定时间36 h,此时固定化菌系可在48 h降解76.13%的菲。温度20~40℃、pH 4.00~9.00范围内,固定化菌系的降解能力优于游离态菌系。在温度为30℃、pH为7.00时,培养7 d后,固定化菌系对菲的降解率高达95.94%。固定化菌系在低温、低pH下均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对菲的降解率比游离态菌系更高。此外,固定化体系中生物炭水溶提取物可充当共代谢碳源,促进菌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堆肥修复的加速机制,在人工控温的堆肥装置中以芘、菲和芴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添加硫酸钙、过磷酸钙、草炭、竹炭、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等对锯末高温堆肥降解污染土壤PAH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堆肥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中PAHs,堆肥7周后所有处理下芘、菲和芴的降解率基本达到80%以上。不同添加剂处理下芘、菲和芴降解率不同,尤其是添加草炭和竹炭处理中芴和菲在第4周的时候就取得90%以上的降解率,芘在第6周也取得80%以上的降解率,而且氮素的损失率也分别下降了42.6%和36.09%,比其他处理的PAHs降解率和保氮效果都要好。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添加不同添加剂对堆肥过程中pH值、有机质(SOM)、总氮(TN)和过氧化氢酶(CAT)都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草炭和竹炭对氨有良好的吸附性,具有良好的保氮效果,同时也能改善了微生物和目标化合物的接触方式,从而提高了PAHs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生物修复处理具有费用低、效果好、污染物残留量低、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够保持或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等优点。实验分别在对单一菌株、两两混合菌株及三株菌混合等三种情形下,对蒽、菲、芘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菌株对蒽、菲、芘有一定的降解能力,菌株混合时,对蒽、菲的降解率有所提高;三株菌种混合时,黄杆菌对放线菌、红球菌的生长过程有抑制作用;蒽、菲、芘的降解过程会不断交替进行着产酸和脱羧过程,使降解液pH值出现波动;同时在降解过程中,菌体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这有利于蒽、菲、芘的生物降解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温室内采用盆栽试验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蚯蚓(Pheretima sp.)为试验材料,以菲、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测定试验70d后8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蚯蚓和植物体内菲、芘浓度,研究生物因素对土壤中PAHs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非生物土壤系统对PAHs有微弱的降解作用;(2)各生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PAHs的降解;(3)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系统对PAHs的降解当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系统;(4)不同因素的降解当量不同,其中植物和蚯蚓本身直接作用的降解当量甚微,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最大,微生物次之;(5)不同因素和生物土壤系统对土壤中芘的降解当量均高于菲。因此,增加生物因素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微生物,可促进PAHs的降解,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多环芳烃菲的自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降解是去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自然降解规律,选择陕北风沙滩地区风积砂为典型土壤,多环芳烃菲为典型污染质,探讨了菲在风积砂中的自然降解规律;建立了菲的降解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污染浓度、温度、pH值、含氧量等环境因素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积砂中菲的自然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降解半衰期为17 d;菲的降解率与生物量呈正相关;污染浓度对菲的自然降解影响不显著;25~35℃、中性条件能够促进风积砂中菲的降解;好氧微生物是降解的关键,氧的存在对于土壤中菲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声联合芬顿(US/Fenton)降解模拟水中的菲,考察降解过程中菲的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如初始pH、H_2O_2投量、反应温度、H_2O_2:Fe~(2+)比值、超声功率。进一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其中间产物,并推测降解途径。结果表明:US/Fenton可有效降解水中的菲,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菲的降解速率随H_2O_2投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H_2O_2:Fe~(2+)比值和超声功率的增大而降低;酸性条件(pH=3.0)是降解体系的最适宜环境,此时反应速率常数达到最大值0.035 min~(-1)。通过分析可知,菲降解的中间产物有9,10菲醌、2-羟基-9-芴、(1,1′)-二苯基-2,2′-二甲醛、9-芴酮,菲结构中的9,10位首先受到攻击,进而断链,再被氧化生成醛、羧酸、酚类物质,最后矿化成CO_2和H_2O。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吐温80的润湿、渗透作用,将其与氢氧化钠耦合应用于剩余污泥的溶胞。结果表明,吐温80的存在能有效提高氢氧化钠对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而同样的溶胞效果下,吐温80的存在能降低溶胞的环境温度。吐温80与氢氧化钠耦合剩余污泥溶胞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吐温80投加量100 mg/L、作用时间15 min,先加吐温80再加氢氧...  相似文献   

11.
实验中采用简青霉对稻草秸秆进行降解作用,通过正交实验的极差、三因素三水平作用趋势图和降解选择性分析,对影响简青霉降解稻草秸秆的3种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到培养温度40℃、含水率80%、培养pH为8是降解的最佳固态发酵培养条件。并研究了碱木质素对简青霉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的诱导作用,不同浓度的碱木质素对简青霉产酶的诱导作用不同,且对不同酶的诱导效果也不同,最后得到较低浓度0.5和1 g/L是诱导的适宜浓度。对比较适浓度的碱木质素和常用的诱导剂愈创木酚、吐温80的诱导作用,发现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碱木质素的诱导效果比愈创木酚和吐温80效果都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实验,探究了低浓度过硫酸盐预氧化耦合生物强化或生物刺激技术处理下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和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浓度为0.1 mmol·g~(-1)、温度为50℃热活化的过硫酸钠对土壤中菲7 d的降解率为22.7%。预氧化后,加入高效降解菌和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对菲的降解,继续培育21 d,最终降解率较第7天可提高8.08%~18.59%。同时添加高效降解菌和营养物质N,对土壤中菲的降解促进作用最强,最终降解率可达41.29%,较仅进行化学氧化的对照组和仅进行微生物降解的对照组分别提高17.44%和22.86%,较预氧化后不进行微生物强化的对照组提高12.9%。降解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p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终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菲的降解率与氧化剂和营养物质N的添加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pH呈正相关,与氧化剂呈负相关,土壤pH与氧化剂及营养物质P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技术能有效促进微生物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硫化亚铁(FeS)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考察了PMS和FeS投加量、TW-80浓度、溶液初始pH、无机阴离子(Cl和HCO3)对TCE降解的影响,确定了PMS/FeS体系中的主导自由基及TCE降解机理,验证了PMS/FeS体系处理实际地下水中含TW-80的TCE效果。结果表明:增加PMS或FeS投加量有利于TCE的降解,但当其投加剂量分别超过0.8 mmol·L–1和0.6 g·L–1时,TCE降解反而受到抑制,且TCE的降解率随TW-80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MS/FeS体系对pH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在pH=11时受到抑制,Cl和HCO3对TCE降解有抑制作用;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确定了SO4·、HO·和O2·是PMS/FeS...  相似文献   

14.
从克拉玛依油田附近稠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能以菲为唯一碳源的菲降解菌y-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比对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确定菲降解菌y-8属于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菲降解菌y-8在30℃、接种量2%(体积分数)、pH=7.0、17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72h,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菲的降解率达到93.7%,同时可耐受较高质量浓度的菲(3 000mg/L)。同时,对不同初始浓度菲降解动力学曲线进行分析,建立菌降解的指数模型,得到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lnc=-0.045 1t+A(其中,c为菲质量浓度,mg/L;t为降解时间,h;A为常数),半减期为91.01h。  相似文献   

15.
堆肥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堆肥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厨房垃圾、园林垃圾、农村秸秆和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纤维产品均可作为堆肥原料,这些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堆肥过程中较难生物降解。因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能加速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高效微生物。研究发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高温放线菌和高温真菌,其中有独特降解机制的白腐菌在木质素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相、泥相中混合及单一菌株对菲的微生物降解;复合纳米SnO2/ZnO光催化降解对甲酚溶液的研究;Pt/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研究;两种水生园林植物对小流域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废钯-炭催化剂回收钯的工艺中试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长江重庆主城段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出2株能以菲和荧蒽为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CJ1、CJ2),经鉴定分别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和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 sp.)。进行了菲和荧蒽在初始浓度为20~200 mg/L条件下的生长代谢过程与降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J1对菲和荧蒽的降解效能总体优于CJ2。15 d时CJ1和CJ2对菲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4.3%和70.3%;30 d时CJ1和CJ2对荧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58.2%和49.9%。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两菌株对菲、荧蒽的降解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菲、芘作为降解对象,对多种菌株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降解率最高的两株菌,细菌和真菌各一株,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为菌种的固定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对菌种进一步鉴定,细菌为动胶杆菌(Zoogloea sp.),在72h内对菲、芘的降解率为87.82%和49.22%;真菌为镰刀菌(Fuarium sp.),在216h内对菲、芘的降解率为93.32%和96.29%。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苯酚诱导获得厌氧菌群JAC1强化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烃,对其在厌氧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适降解条件为:pH 7.5~8.5,土壤总石油烃(TPH)质量浓度50 mg/kg, NaCl质量分数0.3%,JAC1接菌量0.15 mL/g。厌氧菌群JAC1对石油烃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芳香烃较直链烷烃更难降解,推测部分长链烷烃在降解过程中会分解为短链烷烃后再进行降解。基于土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TPH浓度呈负相关,投加JAC1后土壤中与石油烃降解有关的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呈现出不同程度增高,说明JAC1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微生物降解体系来强化石油烃降解。  相似文献   

20.
Fe0/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处理2,4,6-三氯酚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e0/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对2,4,6-三氯酚(2,4,6-TCP)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Fe0/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可以有效降解2,4,6-TCP,Fe0与厌氧微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Fe0/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处理2,4,6-TCP的最优条件为:微生物接种量0.434 g VSS/L,Fe0投加量15 g/L,体系初始pH值7.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