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指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是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膜、秸秆和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常德市武陵区使用农膜蔬菜基地的土壤中农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农膜技术实现大幅度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农膜,对耕作层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污染。如何通过政策及科技手段降低农膜污染,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拉萨河流域拉萨市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拉萨河流域拉萨市段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指出,化肥、农膜、农药的广泛使用,禽畜粪便的随意排放等是造成拉萨河流域拉萨市段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流域人们环境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配合经济手段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有效控制拉萨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为保护拉萨河流域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阜宁县环保工作坚持"三个并重",即源头污染防范和末端污染治理并重,工业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并重,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并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相关理论,回顾了美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历程及"最佳管理实践措施",并分别从财政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项目补偿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美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的经验,从而提出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启示。重视激励促进作用,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构建监督执行机制,完善技术保障体系等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的化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污染,以及农膜、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主要对临沂市河东区2006—2008年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指出,渭河流域陕西段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以农业面源污染最为严重,已成为当今渭河流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造成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化肥、农膜、农药的广泛使用,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水土流失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流域人们环境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配合经济手段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控制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渭河水质,为保护渭河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陈晓红 《绿色视野》2014,(12):42-46
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近几年,农业面源污染愈演愈烈,成为严重制约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酒泉市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环境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指出,酒泉由于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以及工业污水、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和"白色污染"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导致水体、作物、大气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赵中金  黄昀  周优良 《四川环境》2006,25(4):123-126
对重庆市农业环境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城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硝酸盐污染;加强全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开展预警监测;加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开展农业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控制研究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越发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对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性约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实现有效污染防控的前提,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约束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污染及其防控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及相关制度设计,对各利益主体形成了污染防控负激励,加重了农业污染;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的一系列体制问题,导致"三农"在农业环境治理、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被严重边缘化,进而直接制约了农业污染防控;此外,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也不利于农业污染防控。最后,针对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性约束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农业污染防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畜禽养殖纳入主要污染物减排管理体系,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带来良好的契机。通过分析总结国外发达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特征,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治理成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完成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农业废水面源污染现状来看,畜禽养殖业排污在农业源中占绝对优势,且全国仍有90%以上的分散养殖畜禽未得到综合整治,整治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废气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秸秆焚烧,已成为重污染天气的帮凶之一,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秸秆焚烧现象。"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部的新职能,新职能带来新挑战:由于农业源具有分布分散、受地域等因素影响较大、治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特点,以工业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作为";另一方面,基层监管工作缺少数据、缺少人员,现有基层环保队伍承接新职能的能力明显不足。为此,提出应对建议:一是建立适应农业面源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二是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农业面源的环境监管,三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力度,通过规范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水平,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铜陵市义安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主要治理措施及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提出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科学管理措施,以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是国务院决策的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让缺水地区人民喝上优质、洁净的丹江水。农业面源的污染与水质保护和环境保护关系十分密切。按照国家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总体方针,必须加大库区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杜绝水质污染,确保京津冀地区饮用上放心水。笔者对南阳市水源地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7条治理对策,旨在对综合治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以房山区石楼镇夏村循环农业发展示范点建设为例,以农业环境保护为核心,按照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目标,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以耕地质量污染预警监控、生产实用技术应用和农田废弃物集中堆沤处理、大中型沼气站、有机肥加工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措施,构建以村为单位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地环境清洁化、产品质量优质化,有效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通渭县的调查,初步探讨了通渭县农用地膜的污染状况及其与居民文化程度、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半数以上受访者知道残膜有害并可以被回收,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受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种意识呈上升趋势。通渭县目前的农用残膜处理方式大体上表现为:转卖残膜〉用残膜引火〉扔掉残膜。在此基础上,针对通渭县农用地膜的污染现状,从"政策、法规保障与支持"、"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共生"、"强化管理,高效回收"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方面提出了农膜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用求异法通过高桥磷肥厂氟污染治理前的1979年和治理后的1981、1984年附近农林作物、大气和土壤等调查,对近30km~2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氟化氢(HF)浓度、植物叶片伤害指数、叶片氟累积量已分别由治理前1979年的0.164mg/m~3、27.21%和114.84mg/kg下降到治理后1984年的0.013mg/m~3、8.43%和47.06mg/kg;主要作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由治理前4年平均546.8斤/亩,上升到治理后4年平均686斤/亩。经统计检验,治理前后无论大气HF浓度、植物叶片伤害指数、叶片内氟累积量和水稻单产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白蜡、蚕桑、慈竹等经济林木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桃、梨、苹果等水果已大量挂果,其余植物均正常生长,恶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和恢复。氟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引起作物产量、质量的变化,近年来研究较多。而氟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个地区氟污染治理前后其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通过一个工厂氟污染治理前后附近地区大气、土壤、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质量的初步调查,对其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初步的剖析,试图说明工矿企业只要加强“三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认真执行“三同时”的前提下辅以生物措施,就能使工矿对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或不污染环境,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被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农业减排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几种典型(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的污染及其对农田土壤造成的危害,同时针对化肥污染和农业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