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9年是中国3G元年,3G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大力推进3G网络建设。3G网络具有带宽高、覆盖广、安全性突出等技术特点,突破了视频监控信号长距离数字化传输的瓶颈,摆脱了复杂环境和网络条件对传统监控的束缚,开辟了无线视频监控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是中国3G元年,3G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大力推进3G网络建设。3G网络具有带宽高、覆盖广、安全性突出等技术特点,突破了视频监控信号长距离数字化传输的瓶颈,摆脱了复杂环境和网络条件对传统监控的束缚,开辟了无线视频监控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一、光端机的发展历程与工作原理 1.光端机发展概述 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视频监控中的需求也迅猛增长.光端机由于具有传输带宽大、传输距离远、抗干扰等诸多优势,非常符合视频业务信息量巨大的传输要求,同时由于光端机以及光缆成本的大幅降低,光端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大量应用到各行各业的视频监控系统中. 光纤通讯容量大,理论可利用带宽达50000GHz;传输距离远,无中继传输可达50~80公里;光纤由玻璃做成,抗电磁抗干扰,传输质量好,光纤传输的这些优点特别适合视频业务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开始逐步替代传统的图像监控系统基于多媒体监控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对信号进行采样和压缩,所以它可以实现网络传输,而不用采用传统的视频电缆或者光纤传输,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时更容易实现对图像的存储、处理和控制.论文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在ARM7平台上实现多媒体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结合无线视频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需求,通过分析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指出当前一些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无线视频传输中带宽资源有限和视频数据量大的问题,研究一种基于带宽-失真模型的无线视频数据传输的控制机制,来避免由于不必要重传而带来的带宽资源浪费,提高系统带宽使用效率,并通过实验对所提机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制能有效地降低传输需用的带宽。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3G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面临实时性高、运算量大、带宽低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DaVinci技术和3G网络传输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完成了系统硬件详细设计和软件模块化详细设计,实现了OSD字幕的前端添加功能,并解决了在3G无线带宽抖动下采用自适应帧码率和QoS机制,使视频图像流畅稳定。本设计的测试结果表明,能够在3G低带宽下流畅地进行移动视频监控。  相似文献   

7.
<正>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厂区围网范围大,周边情况复杂,安全任务重。为此建设了全厂围网及门岗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厂区安全工作顺利进行。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国内外视频监控技术发展水平及实际需求,采用全数字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网络为依托,以数字视频的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以智能实用的图像分析为特色,同时集成了电子地图、  相似文献   

8.
主要从视频图像质量、视频服务器工作效率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提出并介绍了一些相关技术和算法,解决了低带宽、低速率情况下视频图像的传输效率问题,保证了视频图像的高清晰、高品质,提高了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从而使校园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9.
许东  张雪林 《安防科技》2007,(4):16-18,9
随着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图像压缩编码与流媒体技术的逐步演进,基于宽带技术的网络图像应用在网络视频监控中逐步得到推广使用,使得电子监控已不仅仅局限于安全防范,而是已成为一种对各行各业都较为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管理资源.由于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各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建设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如网通的宽视界项目,电信的全球眼项目等,该平台的建设将使行业用户及公众用户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成为可能.既然视频监控系统将作为一种业务,那么如何保障业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什么样的网络适合承载视频监控业务流将是运营商面临的技术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来阐述系统的组网方式及如何保障媒体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安防科技》2010,(4):16
随着安防监控行业的迅速发展,视频采集压缩方式已经由原来的MPEG-1发展到了现在以H.264为代表的压缩方式,其在图像效果,数据大小,网络传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网络监控也成了现实,很多甲方就提出了要对以前的、现有的、新增的设备进行  相似文献   

11.
秦中元  梁彪  刘威  罗坚 《安防科技》2007,(1):60-62,80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是视频监控的新方向,无线局域网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进行视频流传输,但是安全性和传输距离是制约利用无线局域网进行视频监控的重要因素.讨论基于WEP和WPA的无线网络传输安全和用户认证,并利用无线分布式系统来拓展无线局域网的传输范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该解决方案已用于实际系统,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TMS320DM642为核心处理器,设计了视频采集、显示模块和网络接口模块,开发了H.264压缩算法和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RTP),并编写了软件,实现了视频图像的编码压缩、本地存储和网络传输.运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满足实时监控的要求,且压缩效率高,图像质量好.  相似文献   

13.
尽管摄像机的类型、位置和照明是所有视频监控系统的共同问题,但是网络成像系统具有特殊的技术问题,因此设计和安装时要仔细考虑以保证正常工作和客户满意。要传输什么类型和质量的图像?要使用什么网络段来传送视频数据?如何在哪里观察和存储视频?这些都应该在设计和安装前详细计划。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五路数字视频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长距离的视频监控.采用Xilinx Spartan系列的XC3S1000芯片为核心处理芯片,设计了基于时分复用技术的非压缩数字视频光纤传输系统.采用串行数字视频信号传输方式,实现了五路数字视频信号的光纤传输;并对高速PCB走线串扰做了深入的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裴建茹  李伟 《安防科技》2008,(6):22-24,31
为了解决传统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处理和传输大量图像数据时速度较慢、结构复杂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采用FPGA的Nios II双CPU架构,自定义硬件模块实现H.264视频数据压缩编码,能很好地满足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各类应用也随之日益广泛和深入,视频监控系统已经进入了联网监控和业务融合的时代。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业务的逐渐增长以及移动4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越来越多的场合因为无法部署传输线路而采用运营商的4G网络传输。现如今4G通信技术成熟,覆盖率高,城市覆盖率可达100%,通过移动4G网络,可在不用布线的情况下将监控视频传输到后台指挥中心进行显示和处理,通过手机或电脑能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安防》2002,(2):13-14
众所周知,数字化视频监控克服了模拟视频监控技术的诸多不足:距离不受限制,可方便图像处理;可利用计算机联网,无须重复布线;存储简便,查询快捷等等.1999年推出的MPEG-4标准将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现有的及可预见到的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图像的传输已成为突出问题,利用MPEG-4技术对图像进行低码率压缩编码,则可以适应无线、INTERNET及PSTN等带宽受限信道.MPEG-4还能实现易错通信环境下的数据恢复和错误掩藏,使移动视频监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经济的发展促使着人们不断的提高安防意识,当传统的本地模拟监控方式逐渐不能满足某些行业大范围、远距离监控的需求时,通过网络将图像进行远程传输的集中监控方式应运而生.网络监控的优势和广阔前景促使国内外安防厂商纷纷研发适合网络监控的产品,如以往的DVR,再到现在的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等.但熟悉远程监控的人都知道,将图像摄取后进行远程传输其视频信号的质量和传输速度要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复杂的布线工程、组网能力的强弱等以外,系统核心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不容小觑.因此,这些网络产品依托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使传输带宽和存储要求达到更小化,以弥补因网络带宽不足而导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基于Web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涉及到硬件、软件等许多复杂的技术.基于Web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以网络为依托,以视频采集、压缩、存储、传输和播放为核心,以智能实用的图像分析为特色,是未来视频监控设备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分布式视频监控系统正广泛应用,在很多方面需要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并对QoS提出了要求.在分析实时视频网络传输难点的基础上,讨论了IP网络中的延迟、抖动、丢失率等特性对数字视频传输的不利影响.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处理,提出了系统的技术优化方案,给出了实时视频网络传输系统的实现模型.结合该模型,在视频编码、协议调用和程序实现及流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法,并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平台.实时视频传输系统通过将以太网与监控图像网以及监控数据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视频的数字化传输,以实现监控图像的联网管理和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