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近年来,环境问题已为全球所关注,酸雨的危害就是其中之一。酸度高的雨、雾、雪、粉尘等酸性沉降物造成森林死亡、湖泊酸化、生态系统破坏,乃至水生生物绝迹。酸雨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是SO_2及NO_x等大气污染物在远距离扩散过程中,因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以酸性沉降物(以下简称酸雨)的形式降落所致。世界上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方是北美五大湖两岸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联邦德国及瑞典等北欧诸国。就日本产业公害防治协会每月收集的国际环境情  相似文献   

2.
郝娜琳 《福建环境》1994,11(5):36-36,17
对“酸雨”一词首先应给予科学的定义。酸雨(acidrain)用作口语使用无疑是恰当的,但它只能用于描述酸性化了的雨。由于降至地表的酸性物质有气溶胶、气体、雨、雪、雾等多种形态,所以往往把它们统称为酸性降落物(acid precipitation或acid deposition)。但在美国,多把acid precipitation(酸性降雨)用于随雨、雪、雾等降水而降落的情况。故把以气溶胶、气体形成的直接沉降称为干性沉着(Dry deposition),而随降水的沉着称为湿性沉着(Wet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酸雨是大气中酸性物质与雨滴作用后降到地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包括酸性雾、酸性雪、酸性雨等。不受污染的大气中形成的降水,在标准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压力下,其理论pH值应为5.6。所以,当降水pH值低于5.6时,通常就称为酸雨。大气中污染物对雨水化学成分的影响早在十七世纪中期就已被人注意。“酸雨”一词首先由英国化学家史密斯于1852年提出,但人们对酸雨及其影响的认识是在本世五十年代初奥顿博士发表了他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4.
天门市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争取有效措施防治酸雨污染效果显著。酸雨,又称酸湿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以下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对森林、草原、土壤、农作物、水生物、人群健康等方面都有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主要来自含硫的原煤燃烧排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经颗粒物催化形成三氧化硫,遇雨、雪等大气降水形成含有硫酸等酸  相似文献   

5.
酸雨对农作物影响预测野内勇(日)1概论大气中与350mg/LCO_2平衡降水的pH值为5.6,低于此值的降水称为酸雨。日本降水中pH年均值为4.6~5.1,尤其是都市周边地区,pH年均值接近4.5,基本与北美及欧洲程度相同.酸性降水(雨、雪、雾)直接...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有“天堂的眼泪”之称的酸雨也逐渐为人类所认识。酸雨,顾名思义,就是酸性的降水。自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橱后,雨水的pH值约为5.6,若被大气中酸性气体污染,pH值则小于5.6。酸雨就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和雹等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雾是一种较为清洁的降水形式,对人无危害.是这样吗?其实雾是由凝结核和水组成,凝结核主要由粉尘微粒、硫化物、齿化物和有机化合物等组成.雾中含有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_2)、三氧化硫(SO_3)、硫化氢(H_2S)、氯化氢(HCl)等气体与水结合形成酸雾.科学家发现,在同一地区的酸性降水中,酸雾比酸雨的酸度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所以这种酸雾比称之为“空中死神”的酸雨更可怕.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大气中缓慢沉降的液态气溶胶组成的胶体系统。由于雾滴极其微小,总的接触表面大,极易吸附各种污染物。随着工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逐年增长,致使在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增加,不断地加剧了各种沉降物的酸化。酸雨是为人熟知的。其它酸性沉降物,如雪、雾、霜、颗粒物等之危害,往往不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双版纳夜雨资源的农业气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夜雨及雾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夜雨、雾雨的形成机制及其农业气候意义。结果表明,本区降水呈夜雨与昼雨相均衡的状况,夜雨率达545%~577%,尤其是雾季和干热季可分别达714%、706%。夜雨形成多是山风环流造成的地形雨,雨强小,雨时长,因而对作物的有效性高。夜间雾雨则在作物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部分缓解干旱季节作物需水的不足。因此,深入探讨夜雨和雾雨资源是制定有效防御干旱对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近年国内文献报道,我国酸雨形势颇值得注目。地处华东沿海潜在酸雨区的浙江省,1983年至1986年全省酸雨样点占总样点(9369个,其中雪样253个)34.5%,酸雨覆盖区也由浙北逐渐向浙南扩展。特别是作为我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杭州市,1983年2月至1985年2月酸雨样点占总雨水样点数(320个)比例竟高达82%,pH最低检出  相似文献   

11.
江苏降水pH值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江苏省降水pH值的分布特征。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江苏酸雨从北向南快速加重,出现酸雨的概率,徐州低于,淮安接近,南京和常州高于全省酸雨发生概率22.8%。年、月、旬、日平均pH值徐州、淮安、南京、常州之间有一部分相关,但大部分相关不明显。徐州的平均pH值随时间变化最不稳定,南京次之,淮安再次之,常州最稳定。在近10多年来降水过程中出现碱雨的概率约是酸雨的1.6~6.5倍。污染物的排放随时间变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集中特征,但主要以局部变化为主;具有时间上相对集中的阶段性特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徐州最不稳定,南京次之,淮安再次之,常州最稳定。看到江苏酸雨形势已相当严重的同时必须看到出现碱雨的频率约是酸雨的1.6~6.5倍,降水碱化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重要事实,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提高污染物的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气降水pH值历史演变和pH值分段分析的方法分析丹东市酸雨污染现状,并从污染源和气候条件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确定酸雨的形成受外来空气污染物影响较大,而酸雨强度的大小具有本地环境条件和环境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WRF/Chem模式对2004年4月6—8日发生在广东省一次典型冷锋酸雨过程的气象场和污染物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此次酸雨过程中致酸污染物SO2、NOx、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的主要分布特征,进而探讨此次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冷锋过境前,边界层高度较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主要是局地排放致酸;冷锋过境形成了逆温层,污染物在逆温层内成片状均匀分布,使广东省出现大范围的酸雨.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表明:SO2以本地源为主;NOx扩散范围较SO2广,分布更均匀;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6日主要分布在粤北,7日成大范围片状分布,与pH值的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4.
酸雨就是 PH 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作为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被广泛重视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十多年来,酸雨现象的范围已从欧洲大部分地区扩大到北美以及日本等国,据近20年世界各地雨水监测资料介绍,PH 值有每隔10至20年下降1个单位的趋势,并对环境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  相似文献   

15.
分析2013年大气降水pH值及近10年历史演变的方法分析丹东市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并从污染源和气候条件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确定酸雨的形成受外来空气污染物影响较大,而酸雨强度的大小具有本地环境条件和环境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局地污染源对大连地区酸雨形成的影响,在市区及县级市布设监测点对酸雨进行监测,并获取酸雨点位附近局地污染源的酸性污染物排放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分析局地源对大连地区酸雨点位分布和频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距离大污染源较近的点位受局地源影响较明显,但市区酸雨频率高低与局地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大连地区酸雨的形成除了受本地源的影响外,还应存在其它更复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2006-2010年酸雨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得出:对于阳泉市区环境空气中SO2、NO2等酸性污染物浓度的变化,酸雨监测间接反映的逐年上升与同期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所反映的逐年明显降低出现矛盾。通过讨论封闭型地貌、静风逆温型气候和资源型城市城矿郊混合结构等因素复合形成的不利大气污染物扩散场,分析高、中、低架点源和特殊污染源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酸性污染物源强或排放量变化与空气质量和酸雨监测数据变化的相关性,得出矛盾机理为:2种监测所反映的空气SO2、NOx浓度属于不同高度层面的污染物。最后经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主要与酸性污染物低空集聚相关的、由特殊地貌、气候、污染源复合形成酸雨的机制及与矸石山、机动车污染物低空排放量逐年增加相关的酸雨频率逐年增加机制。该研究对山区河谷资源型中小城市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2006年12月海口市发生的19个酸雨个例,对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发生的天气背景、致酸物的源地及输送方式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影响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有6种,其中冷空气偏东型及热带气旋型2类天气系统产生的酸雨次数最多;致酸物多属远距离输送所致,主要来源于华南地区,部分来源于越南,海南岛本地污染物导致酸雨的个例很少.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形成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海南岛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19.
厦门酸雨的区域分布及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厦门市几个代表点1993年3月至7月间雨样的pH值,并用ICP-AES方法测定了S、Ca、Mg等元素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各区域雨样的pH值不仅与致酸污染物的排放(主要表现在S元素浓度上)有关,而且受到该区域的地理条件的影响,体现出酸雨的形成是致酸因素与致碱因素互相平衡制约的结果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场雨的分段分析数据,总结出pH值随降雨过程变化的几种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正泉  马浩  毛裕定  冯涛 《环境科学》2014,35(2):481-489
利用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站酸雨年际变化及月变化,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归因,同时分析了酸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12年期间,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2次明显加重和2次明显减弱过程.近20年酸雨的月变化表现为以7月为中心月份,降水酸度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增加,弱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减小.酸雨发生受降水强度、风速、风向影响,小雨时强酸雨发生频率高、弱酸雨发生频率低,而暴雨时弱酸雨发生频率高、强酸雨发生频率低;随风速等级升高,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降水pH值逐渐升高;弱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多集中于S-W扇区,而强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更倾向于N-E扇区.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量变化以及各月SSE-WSW和NWN-ENE风向扇区来风的增多和减少,酸雨的年际变化可归因于江浙沪能源消耗量增加及重大环保措施实行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