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标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根据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贴近农村生活,写好作文呢?一、激发习作情趣农村有着广袤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发挥身边的优势,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与教材进行有机地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能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写作能力。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生活,激活学生习作,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关注生活,找准源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丰富的大书。作文指导不只是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指导,更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让学生望而生畏。写作生活化在小学作文教学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才能从心底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变得乐于表达,乐于作文。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儿童视野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其独特内涵,从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思考儿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可以定义为是经由认知发现生活,在语言的交往与习得中回归生活、丰盈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作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习作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改进指导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学段目标不明,任意拔高,降低学生习作的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为"习作"。为了降低学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说会写,为终生学习、生活、工作服务,因此,习作教学必须讲究实效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二、创设情境,让习作成为学生的快乐;三、"模仿"对于小学生学习作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作文,学生望而却步,教师绞尽脑汁。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立意到布局行文,费尽唇舌,但学生作文依然是空话连篇,空洞无物,让人失望。看到那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此中怎么也寻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原因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对学生个性表达的尊重。因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措并举,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不再有畏难情绪,认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用童眼看世界,用童笔写生活,用童心悟真谛,从而畅谈所想、快乐习作,大幅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怕写作文,二是教师教学作文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和疲惫,而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而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意写作,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体现"让作文快乐起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渠道入手,让学生打心底里乐意写作文。一、发挥美文独特的优势,让学生乐意作文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但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费时费心辛辛苦苦,花去大量时间来学习写作文,结果仍过不了关。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使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多年的在作文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条路,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另外,作文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因此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教学中,作文常常成为语文学习中的负担。在未来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将所见、所听、所想、所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一项具有强烈个性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内心独特世界的写照,是具有学生个人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因此,在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人格的塑造,为个性作文奠定基础;要注重联系生活,品味生活,为个性作文注入真实情感;要打破传统教学套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解决"无米之炊"需要丰富的积累,关键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学校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节课都不会雷同,蕴藏着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教师如果建构起学科间融洽的作文教学体系,那么学生的习作题材将有不竭的源泉。一、捏一捏、画一画,从美术课中寻"米"从远古的"题画诗",近代的"连环画",到现在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不高,作文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文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参杂着很多的套话和假话等,作文缺乏"个性"。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能够有效反映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文首先从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含义和当前的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再对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习作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小学生普遍对写作文感到无从下笔、畏惧作文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进人"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的学生毕竟太少。特别是怎样把这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学中,笔者发现,批改作文是老师最头疼的一项工作,面对一大堆或好或差的习作,老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地予以点评,而等到作文本子发下来后,学生大多是简单浏览,很少有人仔细研读,再加以修改,这样老师的修改成了作文本子上的装饰,变得毫无意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作文"检阅",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导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面规范、整洁。可见,在作文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学生不拘形式,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与收获,即"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意"。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的教学中应该从什么方面着手呢?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一、培养学生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练习习作也是一样。学生如果有了习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整合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整合小学语文作文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给学生创设真情实感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奠定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的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近些年来,小学作文教学成效甚微,逐步演变成了一个不易化解的难题,师生们谈到作文无不千般滋味在心头,学生为不会写、写不好而发愁犯难,教师为作文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而焦灼,甚而有人对作文教学持不负责任的放任态度。要化解作文教学这一难题,需要下"真"功夫——指导学生观察真实生活,真心感受、体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