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广泛调研收集化学品环境风险与污染危害等资料基础上,结合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国内外形势与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化学品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滞后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我国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需求,提出了我国化学品环境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涵盖了健全化学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系统开展化学品危害筛查和风险评估、推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限制与淘汰、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污染防治、提升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和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建议,对于我国加快构建完善的化学品风险管控制度和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安全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和内容、主要措施等方面对强化环境安全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公共环境安全观念,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保障环境安全的经济运行模式,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完善环境政策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入体系以及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是强化环境安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爱年  刘旭芳 《生态环境》2006,15(1):194-197
分析了以往生态补偿的定义,并从法律的角度给出了生态补偿应有的涵义,即是指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国家对导致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收费(税)以及国家或生态受益者对为改善、维持或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而作出特别牺牲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回顾了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与法律的规定,并探讨了其缺陷: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与法律虽然较多,规定得较早,但这些规定很不规范和系统,而且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负外部性行为的生态补偿存在政策与法律的缺位,即使是对正外部性行为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补偿,而只是一种补助或补贴。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一要补偿政策应当法律化,使生态补偿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法律制度;二要要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强化环境安全 确保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安全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和内容、主要措施等方面对强化环境安全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公共环境安全观念,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保障环境安全的经济运行模式,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完善环境政策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入体系以及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是强化环境安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构建生产组织体系和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等8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后各式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地区生态安全保障与规划意义明显。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生态需求角度构建耦合居民生态需求的源地评价体系,尝试利用夜间灯光指数和不透水表面指数共同校正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最后结合各生态组分构建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广东省重要性程度高的生态用地斑块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 17%,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9. 59%。各类生态廊道共同构建了"一带多廊两防护"的蛛网式辐射分布网络。利用自然保护区数据从侧面验证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结合多元数据共同校正的阻力面更为合理。广东省生态安全保障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源地保持等方面入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应成为优先重点生态保护区,建成区周围的次重要生态用地可以优先建设公共生态服务设施,减轻来自中心城区的高强度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客观地定量化评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动态变化,指导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实践,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基于因子分析,筛选构建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安全保障、绿色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共建共享共7个准则层21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客观赋值权重,运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的考虑,我国一直采用非均衡性的农田保护政策来保障农田的有序供给,然而配套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农田保护政策失灵,社会整体福利下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实现农田的非均衡性保护到均衡性的经济补偿,构建和完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从农田生态补偿概念界定、补偿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关系分析、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方式、跨区域补偿以及补偿实施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并指出当前研究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跨区域生态补偿3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可为政府设计出更加完整和富有针对性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物物种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研发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对于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提高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基于县级行政单元的全国物种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GIS的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包括4个子系统,分别是平台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子系统、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子系统以及综合分析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有效地采集、管理和查询全国野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数据和信息,利用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功能分析全国或区域生物物种资源的大尺度分布格局特征,综合评价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状况、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为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预测预警决策信息。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应加强对我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野外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数据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一步构建跨部门的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研发和集成物种资源预测预警模型,构建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和载体。近年来,在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高强度利用和长期高负荷运转使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在剖析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提出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包括调研中国重点关注区域适于轮作休耕的耕地资源现状与区划,探讨重点关注区域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技术路径、建立重点区域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体制机制等。为实现"十三五"国家农业转型发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龙岩市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敏感级"上升到2012年的"良好级",期间2004~2008年一直处于"风险级",说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同时仍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为龙岩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市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和过程。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提出了济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措施。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水体和矿山的自然生态修复和孔孟文化的人文生态振兴3方面提出了建设目标;建设框架包括自生型生态环境、竞争型循环经济和共生型和谐社会。主导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要促进传统农业和矿山开采型产业向静脉产业、阳光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生态转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和水文化建设几方面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最后提出了济宁市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对策和生态文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3.
As one of the dominant large-scale mechanisms proposed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loss, and rural poverty, RED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has added further complexity to the challenging governance of rights and resources in global forests. As REDD+ is commodifying carbon, concerns emerge about how carbon ownership and its rights can be accommodated into the existing framework that governs local forest resource rights. The Nepalese government has formally entered into REDD+ policy preparations, but it lacks clear legal provisions regarding key forest tenure rights such as carbon ownership, benefit sharing, 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forest user groups from national to local. As a result, Nepal’s policy process points toward performance-based carbon forestry in a way that may undermine and weaken existing community tenure rights and forest tenure secur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Nepal’s potential impacts of new REDD+ and carbon ownership arrangements on forest tenure security and community-based forest governance. In a threefol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he paper presents three scenarios for a REDD+-oriented tenure reform with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and assesses their concerns through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key stakeholders, representatives, and advocates of Nepal’s community forestry system, complemented by a review of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academic literature of REDD+ lessons so far.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critical concerns for forest tenure security, state-community power relationships, and effective local institutions of the commons, and suggests that Nepal’s REDD+ process is taking place at a particularly consequential time for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forest governanc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城市基本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生态城市交通系统所应具备的特征。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阐明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系统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前瞻性举措。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工业系统模拟、优化调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妍  田强  尚金城 《生态环境》2010,26(6):1416-1421
工业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生态工业是实现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文章在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对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玉米、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进行规划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vensim模型进行模拟与优化调控。最后结合灰色系统方法完成系统多种替代方案的多级评价,促进以工业代谢过程为核心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可对其结构、功能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子系统间的动态作用关系,并得到不同规划方案时变条件下的发展结果。结合灰色聚类评估能够定量地反映系统在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行为,并确定最优方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现状较好,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环境压力将加大,就此问题提出相应环境影响减缓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土地环境容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环境容载力包括土地环境区划、土地环境人口容量和土地环境城市建设承载力。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环境容载力。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涤非  宋杰 《生态环境》2012,21(2):273-278
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针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基本内涵,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框架,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各地市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社会民生和谐进步、经济高效公平增长、人口质量综合提升、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泛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社会民生进步程度以及经济高效公平增长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就业结构不优及公共服务不足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维持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水安全既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水安全评价则是实现水安全的必然途径。本文旨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水安全的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更强调水资源的循环性、效率性、可持续性,水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及平衡性。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行为、制度规则和精神意识4个维度,然后根据每个维度下水资源的特征及外部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方式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析分析法为各指标赋权。  相似文献   

20.
Coast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needs to be tackled wit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 order to safeguard people and properties from extreme events, maintain environmental flows and ecosystems functions, protect coastal landscapes and ensure public accessibility to the shor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 and its morphological heterogeneity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he Protocol on ICZM provisions on coastal setbacks,—claiming for a 100 m wide buffer zone where construction is not allowed— a challeng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initiativ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re party to the protocol but the European legal framework lacks of specific provisions addressing the definition of coastal setbacks. Moreover,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sea level rise and maritime climate, c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future position of setback lines. While arbitrary setback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halt short-term unwise coastal development, science can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astal setbacks by providing integrated methodologies to be implemented at the local level.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e of coastal setbac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ICZM protocol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new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A stepwise route map is proposed as a base to identify coastal setbacks, applicable to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and elsewhere, to be used as a base to improve arbitrary setback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