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试点的中路铺村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比及能流效率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入手,进行某些模式评价,以探讨在该地域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试点的中路铺村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比及能流效率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入手,进行某些模式评价,以探讨在该地域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分析了康集生态农场建设初期的能流结构及生态效率。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开发,康集生态农场已初步建成具有较复杂的网络式能流系统。系统的能量利用与转化效率逐年提高,其中种植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的能量利用率较高,而养鱼业的能量转化率低,在能量利用上潜力极大。第二性生产的绝大部分人工辅助能依靠系统外输入。据此提出了提高康集生态农场能量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康集生态农场能流结构及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分析了康集生态农场建设初期的能流结构及生态效率。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开发,康集生态农场已初步建成具有较复杂的网络式能流系统。系统的能量利用与转化效率逐年提高,其中种植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的能量利用率较高,而养鱼业的能量转化率低,在能量利用上潜力极大。第二性生产的绝大部分人工辅助能依靠系统外输入。据此提出了提高康集生态农场能量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分析我国2012—2014年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测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农田总氮流失强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4年我国农田总氮流失强度年平均值为9.40~9.50 kg·hm-2,其中,华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农田总氮流失强度较高,3年平均值分别为16.51、15.16和14.01 kg·hm-2;农田总氮流失强度较低的地区是东北,3年平均值为3.41 kg·hm-2,其次是西南地区(7.02 kg·hm-2)和西北地区(8.18 kg·hm-2)。结构因素、技术因素和区域因素对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贡献份额分别为20.9%、28.5%和42.6%。区域因素对于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贡献最大,影响程度也较大,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农田氮素更容易流失,是农田总氮流失的重点控制区。粮食作物和蔬菜播种面积比例、氮肥投入强度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对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的影响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复种指数、人均种植业产值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则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议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经济特征,通过优化农业结构、统筹水肥管理和改善土地利用来降低氮肥投入强度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削减农田总氮流失强度。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物镉(Cd)超量累积是人体中镉的主要来源。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镉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且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决定其植物根系吸收量,因而基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调控原理的修复技术是农业环境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外,植物镉含量也与植物自身特性密切有关,故筛选不同镉累积特性的植物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提供重要生物质资源。文章综合评述了镉生物有效性的物理和化学调控方法,并分别就超累积植物和低累积作物介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安全利用方法。物理方法如水分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环境的Eh等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土壤镉的形态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植物镉的吸收量;化学方法如施用钝化剂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pH及土壤镉吸附特性,从而改变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低镉累积作物通过减少根系镉吸收或降低地上部镉转运的方式减少可食部镉累积量;镉超累积植物的修复效率主要取决于其镉富集系数的高低及生物量的大小。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控方法主要通过降低土壤镉含量或阻止镉进入作物可食部,实现"边生产边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存在效率低、体系不稳定等问题,探究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关键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充分挖掘特殊镉累积特性的植物资源并探寻改造植物镉耐性的方法以提高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率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农田流失养分的循环利用,2009、2010年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 hm-2农田施用)、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和施氮(N)量为120 kg hm-2(LN)、240 kg hm-2(NN)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P)素含量、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P率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2)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P素在茎鞘、叶片和穗中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3)农田施用水葫芦后,除够苗期外,水稻不同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降低,P素籽粒效率显著降低,但P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4)农田施用水葫芦后,水稻产量显著提高;5)增施N肥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收量多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P素籽粒生产效率多明显下降;6)水葫芦×N处理对稻株P素吸收利用多无显著互作效应;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植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P素籽粒生产效率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沿海滩地3种框围养鱼方式(即精料、种草、化肥养鱼)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种草养鱼的经济效益。初步得出:在沿海滩地低投入框围养鱼中应重视对太阳能的利用;种草养鱼在3种养鱼方式中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经济效益较佳,应推广种草养鱼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三、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因此,系统的功能与效率是农业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对此,我们从农田生产力和生态效率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农田生产力。就全国农业大区而论,开县属西南高地区(滇、黔、川)。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同纬度  相似文献   

10.
以农田土(N)、针叶林表层土(Z)以及阔叶林表层土(K)与鸭粪、沙壤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培养土(基质土),采用小苗移栽的方法对桢楠进行容器育苗,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桢楠幼苗的生长与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针叶林表层土、农田土和阔叶林表层土为基质配比的主要成分,低量鸭粪处理Z1(针叶林表层土:鸭粪:沙壤土为8:1:1)、农田土不加鸭粪处理N0(农田土:鸭粪:沙壤土为9:0:1)、阔叶林土低量处理K1(阔叶林表层土:鸭粪:沙壤土为8:1:1)都能促进幼苗光合色素合成、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使幼苗的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Ru BP羧化速率(CE)、光饱和点(LSP)、CO2饱和点(CSP)上升,表明增强了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显著促进其生长.其中N0处理的促进生长效应最大,桢楠幼苗生长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综上可知,在当地以农田土N0处理更适合作为基质按照一定的配比用于桢楠育苗.  相似文献   

11.
地处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东端的科尔沁沙地,是我国现代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选择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非沙漠化、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农田,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颗粒组成、土壤温度、土壤持水能力以及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田的风蚀,土壤发生粗化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环境明显恶化,导致生物产量大幅度下降。从非沙漠化农田分别到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农田,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34.4%、52.8%、81.6%和90.9%,全氮含量下降42.4%、58.5%、82.7%和92.6%。从非沙漠化农田到严重沙漠化农田,2~0.1 mm的土壤颗粒含量从64.4%增加到96.1%,0.1~0.05 mm的颗粒含量从28.8%减少到2.7%,小于0.05 mm的颗粒含量从5.9%减少到0.7%。严重沙漠化农田土壤温度比非沙漠化农田高3.0℃,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比非沙漠化农田低45%和53%,单株地上部生物量比非沙漠化农田低31%。非沙漠化、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农田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分别比严重沙漠化农田高3.4、3.5、2.5和1.5倍。在科尔沁沙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增施有机肥是防止农田沙漠化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兰州大石鸡不同生活史阶段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石鸡不同生活史阶段选择不同的栖息地.集群期选择坡度小、低海拔、东向的山坡和坟地.配对期选择坡度30~60°、海拔居中的栖息地,选择的栖息地范围较宽.产卵期多见于坡度小、地面环境异质性小、海拔高的农田和山坡.育雏期选择植物丛密度低、坡度小、海拔高的山坡和农田.繁殖后期选择植物丛密度低、低海拔、东向的山坡和沟底.不同生活史阶段植被覆盖度、植物高度、环境类型和坡向差异不显著,坡度差异显著,植物丛密度、海拔高度和地面环境异质性差异极显著.在各环境因子中,只有地面环境异质性对大石鸡栖息地选择的影响较显著.地形、食物和气候可能是影响大石鸡栖息地选择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重金属污染因具有毒性、易通过食物链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农药及化肥的广泛使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对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固体废弃物堆放及处置、工业废物大气沉降、污水农灌和农用物质的不合理施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和联合修复)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各种修复方法,阐述了其原理、修复条件、应用实例及其优缺点,重点论述了植物修复的机理和应用,提出了草本与木本联合修复可有效提高农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效率,为农田土壤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提出了新的途径。最后在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修复技术(如生物联合技术、物理化学联合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联合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使用单一修复手段存在的缺点,可提高复合污染的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未来应深入探索联合修复技术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期为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与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市留民营农业生态工程为例,从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出发,阐述了能量摄取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指出通过生态效率计算,指导系统调控,对于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工程中生态效率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北京市留民营农业生态工程为例,从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出发,阐述了能量摄效率,同化效率,生长度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指出通过生态效率计算,指导系统调控,对于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添加是影响农田土壤线虫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氮肥添加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对于氮添加频次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认识不足。以农田生态系统大豆作物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低频施氮(NL)和高频施氮(NH)3种处理,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不同频次氮添加的响应,分析不同频次氮添加对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后,土壤线虫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无显著变化。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使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提升197.33%,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64.51%;高频施氮使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升高26.49%,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7.13%(P<0.05)。(2)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显著提高cp-1类群比例,并显著降低cp-3类群比例;高频施氮使cp-1类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cp-1表示cp值为1的线虫类群)。(3)低频施氮使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5份不同低磷耐受性的玉米自交系在苗期、拔节期、籽粒成熟期的磷营养特征.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磷吸收效率是玉米苗期和籽粒成熟期耐低磷特性差异的主要来源,而拔节期耐低磷特性则由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决定.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磷吸收效率与磷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磷吸收效率是决定此时期磷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低磷条件下,来自细胞工程的4份玉米自交系与对照齐319相比,籽粒产量和磷响应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自交系SD-B和SD-C产量较高,分别为齐319的140倍和132倍.从籽粒产量和植株磷含量两方面来看, SD-B和SD-C可能为磷高效率高响应型. 低磷胁迫下, SD-B、 SD-C在不同生育期与其它3个自交系相比,均表现出磷吸收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小张庄村1976—1987年畜牧业的发展特点,并着重分析了1987年该子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特征。指出目前小张庄村生态系统是稳定的,但效率低。要将其建设成为既稳定又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从畜牧业子系统着手,提高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种养结合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控畜禽养殖污染和减少农田化肥施用的重要途径。2001—2013年江苏全省及各地市普遍存在农田氮磷盈余现象,氮磷盈余强度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苏北各地市氮磷盈余强度普遍高于苏南、苏中地区,化肥过量投入是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与2001年相比,2013年全省及多数地市氮磷盈余强度下降幅度较大,全省农田氮磷平衡状况正在改观。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养殖场是否获得过养殖环保政策补贴、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养殖规模和配套土地面积等因素对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田固碳减排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田固碳减排的动态变化日益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它对于正确评价农业产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取农业分区的方法,将我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农业区,并从区域植被覆盖、地理气候、品种、土壤性质、种植制度和施肥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各区域农田固碳减排的基本现状。通过对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述,探明了耕作措施、水田种植面积、秸秆还田、施肥情况、轮作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生态系统等是影响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主要关键因素。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主要对策。文章认为,应从加强农田碳循环和土壤碳汇效应、合理调整农田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田管理技术体系创新、加强农田生物固碳减排技术研究和注重降低农业生产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从而进一步增强农田的土壤固碳能力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